
【看点】藏在胡同文化里的老北京味道
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的情感,它不仅仅是居住生活的场所,更是这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生活的印记。
汪曾祺《胡同文化》里说:“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食物的美好,从来都是依托于人与食物之间的美好关系,并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情深露重的念想。
年初六,特意走了走北京的南锣鼓巷。有些冷。但,人出奇的多。
胡同很窄,两边都是各式各样的老北京小吃,当然也混入了外来美食。点了一份豆沙馅耳朵眼炸糕,一杯现磨红豆浆。金黄的外皮,外焦里嫩、酥皮脆而不硬,馅儿鲜又清甜,但是不能贪多,不然会腻哦!
溜达累了,再来一个春饼卷。看着滋滋冒油的烤鸭被师傅刮下两刀,并熟练的卷入烤鸭肉片、小葱段、黄瓜段,入口,恰到好处的香甜酱香,弹嫩的鸭肉,窜鼻的葱辣味儿,生生把不是吃货的我吃成了吃货。
若不是有碍冬季的寒冷,囊中又饱满,大概我和好友会把今日大街上的臭豆腐之类统统归入胃中。
在这条不算悠长的小巷里,人流挤挤,最醒目的大概就是那个穿汉服的姑娘了。一支朱钗把一半头发卷起,飘逸清新,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传统文化里的美好依然闪耀着弥足珍贵的光点。
南锣鼓巷的两边小巷,窄到只能容得下黄包车的出入。一对儿外地旅游的恋人,笑容灿烂地搭坐着一辆红帆黄包车,穿街走巷。女孩笑得灿烂,男生乐得欢愉。手里的冰糖葫芦,格外耀眼。原来幸福就是,坐着黄包车和自己心爱的恋人,一起大风里吃冰糖葫芦啊!
这里的四合院已经很破旧,轻轻地触摸发灰的砖墙,凹凸不平,质感粗糙,一家民户的破旧木门前,还虎虎地蹲坐着两个小石狮。经过了多少年轮,昨日的印记依旧那么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那时候,邻里之间家长里短,谁家腌酸菜,送一盆,谁家炸年糕,送一碗,谁家生孩子,拎一袋柴鸡蛋,有人干脆拎一只大母鸡。
胡同里没有车水马龙,有的是亲切融洽的邻里走动。四合院里的一砖一瓦,一粥一饭,都凝聚在岁岁年年里,成为了老北京永恒的记忆。
美好的味道,之所以停留在人们念念不忘地味蕾里,永远都来源于人与人之间携手一起的美好情感。
胡同文化已经没落,但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串联起来的美食文化将永远根植于后代人的心里。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品尝到地道的北京美食,那源远流长北京味道就会勾起你对老北京的丝丝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