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韵】芒花茫茫深几许(赏析) ——纷飞的雪绝品散文《芒花茫》浅析
《芒花茫》是我来江山读的“纷飞的雪”的第一篇文章,起初是被标题吸引,“芒”和“茫”同音,读之有一种和谐的韵律感,“芒”和“茫”字形相似,观之又极具画面感。点开后,恍若走入了一卷画、一首诗中,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当时曾留评:诗意叙述,哲性思维,有铭心的回忆,有刻骨的忧伤,有隐含的意象,有温暖的安放。现在回头再看,这几句评显然太过于笼统和敷衍,如同轻飘飘的云,不痛不痒。
北方的初秋,天已微凉,在这个安静的雨后,我再一次走入她的《芒花茫》,只为作一次更为细致深入的探究。
一、一幅旷远幽深的画
这篇散文,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更无夸张苍白的抒情,她的文笔细腻脱俗,全文由始至终,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凄迷气质,吸引着我不知不觉陷落。
文章开篇由月亮作为切入点,引出月光下的芒草花。她写道:夜空中又出现了十岁那年看到的月亮……月光白和芒花白仿若都落在了一册苍茫的经卷中。月亮,芒花,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个遥不可及,一个触手可摸,作者巧妙地抓住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白色,都系冷色调。这两个事物,定格于同一画框中,构图干净,轮廓清晰,过渡自然,色调和谐,月亮的朦胧,芒花的迷离,组合在一起既不突兀又不乏层次感,一个圆润,一个飘逸,如梦似幻,恍若一幅写意的水墨画,徐徐展现在我们眼前,一段回忆于是被自然而然开启。这个切入点很巧妙,独辟蹊径又自然得不露痕迹。
很多写景散文,往往注重浓墨重彩般的描绘,以为方能突显出景物的特点。但此文恰恰相反,作者似乎有意过滤掉了杂色,一直将白色作为全文的主色调。
芒花是白色的,是轻盈的白,“芒花是白色絮状的草穗,风一吹,花就飞,整片山坡都白了”;融入时光记忆的塔也是白色的,是凝重的白,“塔的颜色和芒花接近,雪一样的白”;云生的毛衣是白色的,是素朴的白,“云生穿着米白色的毛衣,与这缕柔和的光形成互衬”;祖母的头发是白色的,是沧桑的白,“祖母原本半黑半白的发在一个晚上之后全都白了,像极了芒花的白”……作者有意无意地将“白色”贯穿全文,这些“白”与芒花的“白”相互映衬、遥相呼应,恍若一根无形的线,将不同的人和物巧妙地组合串连在一起,从一个场景切换到另一个场景,转换自然,虚实相间,意象叠加,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简静素雅的泼墨之画,营造出旷远幽深的意境,带来空灵蕴藉的视觉审美。
二、一首典雅清婉的诗
一篇好的散文,往往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将诗歌的特质带入散文创作中,为散文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句式灵活,行云流水,典雅清婉,无论是内容还是结构都具有一种天然的诗性。
从内容来说,作者将芒花作为线索,串连辐射起周围的人、事、物。芒花在这里具有多重意象:有对往事的追忆,有对逝者的缅怀,有对故乡的眷恋,更有对生命的思索。作者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借助于芒花,进行深情地表达。
从文章中,我们能看出,作者的童年是充实幸福的,她有勤劳能干的祖父祖母、大伯、二叔,更有和她一起长大对她格外呵护的堂兄云生,在这篇文中,大伯和云生是她刻画的主要对象。但她没有直接写大伯的相貌特征、脾性经历,而是通过祖母和云生,从侧面烘托出大伯的形象,“祖母常说,云生和大伯是一样的人,都是好人”“云生那张泛着微微古铜色的脸,像极了年轻时的大伯”。避免了人们常用的正面直白的描写,节省了大量的笔墨,但大伯这个人物形象并没有弱化。相反,刻画得很鲜明,首先,大伯是好人,这个“好”字极有嚼头,其次,大伯也有着古铜色的脸。寥寥两笔,一个勤劳淳朴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这样运笔,新颖特别,将对大伯的感情表达得更为含蓄、委婉,并能使读者的想像起飞,曲笔生姿,耐人寻味。
作者的语言如诗歌一般,凝炼至极,在描述自己与这一片芒草相依相伴的经历时,也没有大幅度渲染,只用了一句:在无边的白色中,我看到远归的故人,吹笛的少年,初升的霞光。运用三个小排比,将作者在乡间的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提炼,笔调沉稳,内涵丰富,有景,有人,有物,有事,达到了删繁就简、以少胜多的效果。散文虽不是诗歌,但这种恰到好处的留白,使得篇幅更短小、内容更精辟,诗情更浓烈,意境更深远。
在文中,当云生听从了她的建议没有砍芒草,他们在归家的途中遇到一簇盛开的碎菊时,作者显然是欣喜的,但却没有直接描述她的喜悦,而是借景抒情:有许多的蜻蜓,在雨后的早晨里飞;有许多的蝴蝶,亲吻着碎菊的花蕊。一个“飞”一个“吻”,鲜活生动,细腻轻灵,洋溢着喜悦,两个重复对仗的句子,排列在一起,更加深了语气,借景抒情,情以景兴,将她的兴奋之情表现得活泼自然,我们仿佛看到一张明媚的脸、听到一串明快的欢呼声。
文中,多次提到了月亮。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心中都有一个月亮情结。朱自清笔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此时的月亮是温暖安详的;张爱玲笔下“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此时的月亮是生硬苍凉的;李煜笔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此时的月亮是孤寂沉郁的;李白笔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此时的月亮是浪漫缠绵的;而在作者的笔下“我看到缺了角的月亮隐约在树枝间,那时的月亮有着并不清晰的轮廓,在黑的天幕里晃悠”此时的月亮是迷离悲伤的。
月亮本是一个客观事物,但总是被人们赋予更多丰富的内涵,形成文学艺术作品中典型的“月亮意象”。人们往往运用比兴的手法,通过自己的视觉和想像,阐释“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月亮,可以寓意美好,可以代表纯洁,可以象征团圆,可以承载思念……在此文中,作者将月亮的意象之美运用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开头:我和云生坐在自家的天台上,夜空中又出现了我十岁那年看到的月亮。这里的月亮代表思念。在写大伯意外去世之后,她写到“缺了角的月亮”,一语双关,蕴含深意,从此,世间少了一个亲人,月亮也将不再完满,这里的月亮象征着团圆。而在文末,月亮又挂在夜空里,那是深切的缅怀。“如果那片芒草林还在,我便不用猜度,芒花在月光下的样子——有如雪般苍茫的白,有恰好的弯度,还有一低头的温柔。”比喻、拟人修辞手法交叉运用,将芒花在月光下的样子描绘得摇曳生姿、充满诗意。芒花如同曼妙的女子,纯洁、浪漫、温柔。运笔新颖,不落俗套,将写实与抽象无缝对接,曲径通幽,意蕴绵长。
同是码字,作者的文字,如同一个个晶莹剔透的珠子,串在一起,不喧哗,却抵挡不住自带的光芒。她更擅长“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使感情表达得含蓄有味,使文章更为轻灵隽永。用前苏联散文诗作家普列什文的话说,她是带着自己的诗走进散文的。
三、一支苍凉悠长的曲
我猜测,作者应该对音乐有着一定的造诣。她将来自于音乐的感受,很好地融入此文,带来一种新鲜,也带来一种独具的美感。
在与云生行走的过程中,她想起一段音乐的序曲。这是直接拉曲入文。曲子发出的轻微的声音,渗透在砖石和沙土之间,好像是要填满所有的缝隙,在夜色沉降之前。一个“渗透”一个“填”字,精准动感,如泣如诉,悲伤在弥漫,我们恍若听到她知觉的变换和情感的起伏。
还有一处:稍远的地方,传来了隐约的声音,低频的,舒缓的,我分不清它们的音节,只能细细地听。这也是直接将音乐带入文章,“音节”“低频”是音乐的专业术语吧?这样的好处是为文章注入了新的元素,一段文字被赋予旋律,感染力瞬间增强。
当然,更多的是间接成曲。无认是长句还是短句,无论叙述还是描写,文中处处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韵律与节奏。
我走近那一片芒草林,随意地看,安静地捕捉,目光游离,那些无处安放的思念便齐刷刷地落在风声里。“齐刷刷”这个相声词与风声同频共振,风中的思念有了更深的意味,凸现出一种苍凉之感。
“云生的背影与萧瑟的秋色同框,与我眼前浓郁的孤寂缠绕”一个“缠绕”,顿觉文字有了弧度,有了起伏,有了曲折哀婉的味道。
那天下午,有着极其温暖的阳光,在黄昏未曾到来之前,我贪恋这缕阳光。仿佛是一个人的微笑,告诉我这里曾发生过的一切,告诉我他曾经依依不舍的人间。两个"告诉我",非但没有让我们觉得重复累赘,反而感觉到情绪内在律动的沉滞悠远,营造出一种回环相押、抑扬顿挫的节奏。
尤其是一些排比句、对称句、重复句的使用,如鼓点般,令节奏更为明晰。如前面提到的“在无边的白色中,我看到远归的故人,吹笛的少年,初升的霞光。”显示一种层递的旋进感,而对称句“有许多的蜻蜓,在雨后的早晨里飞;有许多的蝴蝶,亲吻着碎菊的花蕊”,则显示一种沉着的回环感,它们在一篇文里交替应用,形成有起有伏有紧有松的顿歇,旋律感更为明显,有一种灵动、典雅又和谐的音乐美。
“白茫茫的晨,白茫茫的芒草花,淹没在白茫茫的浓雾中。哗哗哗,沙沙沙,如雪的芒花在风中乱舞。”接连三个“白茫茫”,再加上两组相声词,增强了语言气势,加强了表达效果,此时,时光在静静地流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是低语,是呢喃,是倾诉,是抒发,分明是一支缠绵忧伤的曲,沐浴着晨曦在风中弹响。
我多想在此长卧,倾听芒草深埋在黄土中的根系传来的呓语,我发出如母亲般温柔的耳语,安抚那些沉落的忧伤……手法凝重、情感饱满,如一支苍凉的笛,一首凄婉的曲,又似一串深沉的叹息。“多想”和“发出”,两个词,读之可以产生激越之感,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掀至一个高潮,令人心潮澎湃,久久无法平息,那一串省略号,恰似荡着的尾音,余音未散,在空中盘旋,又在心头回漾。
写一篇精致的散文不难,难的是写出新意。一篇《芒花茫》让我们领略到画的神韵、诗的意境、曲的节奏,是对视觉、听觉、触觉的全面调动,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这很难得。散文,因其写作方式灵活而颇受人们的喜爱,当下由于网络的盛行进入一个全民写作的时代,似乎人人都会写散文,这虽令人鼓舞但也令人担忧,因为过于大众化的散文,一方面会使散文写作变得过于随意甚至泛滥,另一方面又会使散文陷入传统和固有的模式难以突破。纷飞的雪的散文,有着自己的文字性格和语言特色,很有辨识度。她的文笔,有着一以贯之的格调、风格和韵味,有一种貌似平静下的涌动,有一种看似平淡中的回味,有静,有慢,有梦,有美,有思,有痛,有暖,有安,有原始的本真,有浪漫的情怀,有生活的盐味,有生命的质感,能读出茶叶般的芬芳,也能读出咖啡般的醇香,读着读着会让人不知不觉上瘾、沉迷。
她拒绝喧嚣浮躁,走马观花读不懂她,大朵快颐参不透她。最好是在安静的午后,或是寂静的夜里,放空自己,任她的文字,如一道静静的溪流,一点点将心浸润。
2019年8月16日首发于江山
附:纷飞的雪《芒花茫》链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799810.html

再次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