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游记)
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
5月18日到达自贡,自贡是中国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和“美食之府”之称。
我们首先要参观的当然是自贡盐业博物馆,听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盐业历史博物馆,原先是一座由陕籍盐商集资修筑的同乡会馆,融明清两代宫廷和民间建筑风格于一体。保存完好的碑文、木雕、石刻、泥塑,是研究鸦片战争前清代社会生活、经济状况、宗教艺术的实物标本。始建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设计精巧,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整个建筑群由前至后,逐层加高,整个建筑中木雕、石刻、彩绘、泥塑精妙绝伦,令人目不暇接。后倚风景秀丽的龙凤山,前临繁华热闹区,殿阁巍峨,造型奇特。成为的中国唯一的盐业历史博物馆,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
自贡市具有2000年的盐业历史,自贡市的名字也是因盐而得名的。这里的交通、运输、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卫生、市政,以及城市的职业构成、社会意识、政治风云、生活方式等,无不深刻地打上盐业经济的烙印,是盐塑造了自贡这座城市。自贡盐业生产起源于东汉章帝年间,素有“千年盐都”美称,一度成为中国井矿盐的中心和最大的手工工场,自贡也因盐业的鼎盛“富庶甲于蜀中”,被誉为“川省精华之地”。
自贡是中华民国最早建制的二十个市之一,近代及以前的自贡因产井盐而富商云集,曾经是中国最富庶的城市之一,也是抗日战争中捐款额度全国最高的城市,记录于国民党军方资料中,釜溪河北岸的“还我河山”就是当年国民党著名将领冯玉祥为富商捐款之善举所题写。自贡市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地方,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
抗日战争时期,沿海沦陷,川盐再次济楚,但两县分治的弊端却阻碍自贡盐业的进一步发展。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战时军需、民食及支援抗战,国民政府决定设市。民国 28年(1939年)8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划出富顺县第五区和荣县第二区的产盐区,取自流井和贡井第一字合称自贡市。9月1日,自贡市政府成立,隶属四川省政府。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反映井盐钻井、采卤、输卤、制盐的生产工具和设备,盐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契约、帐册和当时采用传统方式钻井的原始记录——岩口簿等。
我曾经在塔里木钻井公司工作过6年,所以对钻井很感兴趣,在这里看到了大量的井盐钻治井工具。共珍藏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井盐凿治井工具130余种,约400多件。这些工具形态各异,轻重、长短比例悬殊,有的长达5米,有的又不足1米;既有重达数百公斤者,又有轻为几公斤的。这些工具和现代的钻井工具,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凿治井工具包括用于正常钻进的钻头,用于特殊作业的钻头,打捞工具,补腔工具,测井工具和修治木柱工具等几大类。在这些工具中,凿井工具长大粗重,锋刃钢利,既能适应钻凿不同岩层和不同井段的需要,又能满足井下特殊作业的要求,把盐井凿达上千米,这在当时是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辉煌成就。
打捞工具则构思巧妙,制作精巧,种类繁多,各具神通,能够成功地取出掉入井内的各种物件和排除井下发生的事故。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自贡盐场的工匠正是采用这些工具,创造了世界钻井史上的奇迹,凿成了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工具,既是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载体,它表明了我国古代钻井技术的先进。
馆藏盐业契约形成时间,上起清乾隆时期(1736—1795年),下至民国37年(1948年)。这两百多年间,正值中国封建经济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历史阶段,这些契约再现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若干方面,反映了清代以来自贡盐业的经营管理和井灶租佃关系,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演变,特别是井盐业资本主义萌芽的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收藏和研究价值。盐业经营帐册则系统地反映出井盐业的生产经营,是盐史文物中的珍品。
馆藏岩口簿是反映清代以来井盐凿井成就的珍贵文物。它记载了钻前准备、凿井过程中每道工序使用的工具、每天凿井的进尺,岩层情况、井下发生事故的原因和处理事故采取的措施与办法等内容。岩口簿中保存的传统凿井工艺和地质资料是罕见的,是研究清代以来凿井工艺、地质钻井录井和古代科学技术的珍贵文献,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凿治井工具、打捞工具、馆藏盐业契约和馆藏岩口簿、盐业经营帐册等,这些珍贵的资料,有力的说明了我国劳动人民,数百年上千年的技术进步,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和高超水平。为我们的祖先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