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实为椿辟(随笔)
《庄子·逍遥游》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秋。”“椿”,椿树。此树寿命长,能让住宅具有“藏水避风、陪萌地脉、化解煞气、增旺增吉”的功能。
议论文堪比“大椿者”。
原因之一,议论文相似式。
“议论文相似式”是指议论文结构“大体”一致。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议论文要素和议论文结构是怎样的关系?议论文的中心论点该怎样提出?议论文的论证怎样展开?这些问题弄明白了,议论文写作的基本顺序也就清楚了。
“相似式”告诉我们,议论文先要提出论点,再展开论证,最后总结归纳,适当延伸,写出结论。如此写来,议论文的结构就不会有大的差错。
原因之二,奇者疑,殊者辟。
“辟”字甲骨文是人曲膝而跪的样子。《汉书》云,“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意思是言论高奇,就受到猜疑;行为殊异,就会被议罪。我们用“椿辟”作比,就是想强调议论文要“实”: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详实。“虚”与“实”相对,虚假,虚化,虚华,是议论文的大忌。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之文,描写之文不在此列;议论文就是议论之文,抒情语句不被接受。
抒情散文或叙事散文,观点蕴含于抒情或叙事的载体中,有意令人涵泳玩味。而议论文目的只有两个:一是鲜明表达自己的观点;二是说理实在,让人颔首信服。
原因之三,实为椿辟。
议论文的写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命题、开头、提出论点、证明论点、总结论点这几个环节。结构形式一般有:A并列式、B层进式、C对照式,还有总分式以及综合式。
在初学阶段,我们需要明确几点:
1.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要素,不是议论文结构。
2.议论文要素只有和议论文结构有机结合,才能写出议论文。
3.议论文的中心论点通常在“引论”部分提出,“本论”部分承接引论,需举出论据,论证中心论点。
4.议论文的结论部分通常是承接本论,在论证过程完成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适当强调延伸。
初学议论文写作,往往只是从形式上有三个分论点,而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却比较混乱。从思维角度看,能够合理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才能达成“实为椿辟”的写作效果。
(二)
习作:越长空之境
我常闲来取史而观。千百岁月,风起风止,其苍茫于此中人物,乘风而动,各谱华章。一笔一墨吟诵历历人生,驭风战风,越长空之境。
胜不骄,是驾驭顺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拥有诸如《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1Q84》等现象级作品及无数粉丝,多次获奖,但未曾止步于眼前顺境,而是用毅力铸就了更多的文学佳作,动人于世,获人敬仰。真正的智慧不是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而是借顺风之势更进一步,乘风扶摇九万里。
败不馁,是正视逆风。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元稹虽官至宰相,但仕途并不顺利。少时扬名没能为他铺平前方的道路,数次贬谪,数次遭难,在承受了无数逆风的摧折后,他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而是正视人生中的逆境,开辟出一片壮丽山河,为后人留下一处奇迹。成功者往往曾飘摇在逆风之中,于平凡人不同的是,他们并不会在逆境的泥沼中无法自拔,而是带着伤痕继续逆风奔跑,留下奋斗过的、激昂过的脚印。
当命运需要我们去逆风飞翔的时候,就不能随风而去;当命运为我们布下顺风的考验时,更应该奋力拼搏。左丘明双目失明后未沉沦抑郁,毅然挥去命运之阴霾,才有了伟大的《国语》;笛卡尔身处顺境却未放纵自己,潜心钻研,方在学术界的沙场上纵横驰骋。
风起风止,吹散太多云月。历史告诉我们,若顺风,则应驭风而起,书一片星河灿烂;若逆风,则应迎风而上,写一首天际斑斓。愿你我都能在风中找到前方之路,越长空之境,快意前行。
(作者:李瑞雯河北省保定市第三中学分校七年级273班)
(三)
赏析:亮睛妙笔,闪光思维。
《越长空之境》是哲理性议论文。作者妙笔生花,文思深远,意境阔达,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第一,题目是文章的亮睛妙笔。
俗话说,好的题目是好作文开始的一半。
“越长空之境”意韵高远、深邃,充满诗的韵味,又有生命的动感。
“长空”意象开阔。宋辛弃疾《太常引》词曰:“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文题的“长空”意指天空辽阔无垠。
“境”,境界,或疆界之意。宋陆游《怀昔》诗曰:“老来境界全非昨,卧看縈帘一缕香。”清刘献廷《广阳杂记》曰:“梦寐中所见境界,无非北方幼时熟游之地。”文题之“境”包容其中。
此“境”,其实正是作者此文的“意境”。前面加上一个“越”字,“于疆于理”,远接千里,有了《诗·大雅·江汉》的味道。
一个有创意的题目率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吸引人有欲望继续看下去。看完题目,便会在心里划个档次,此文,高分。
第二,矛盾是作者的闪光思维。
此文的中心论点突出:驭风战风,越长空之境。这是概括思维的闪光之处。此外,矛盾关系构成分论点,更是熠熠生辉。
何谓“矛盾关系”?
在同一属概念之下的两种概念,如果它们外延的和等于属概念的外延,而且这两种概念具有全异关系,那么这两种概念的关系称为矛盾关系。
“越长空”是属概念。
分论点:1.胜不骄,是驾驭顺风。2.败不馁,是正视逆风。
其中,“胜”和“败”两种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属概念的外延,又是全异关系,没有任何共同的部分。这里由完全的矛盾关系构成了两个分论点。
“顺风”、“逆风”也是如此。
还有一个亮点,分论点3.当命运需要我们去逆风飞翔的时候,就不能随风而去;当命运为我们布下顺风的考验时,更应该奋力拼搏。
这里,两个并列和递进的正面分论点合在一起,与反面的分论点又构成矛盾。这就形成了对照式分论点。
所以,作者的闪光思维在于,矛盾关系构成对照式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