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散文重“情”(散文)
01“情”贯穿始终
散文一般包括三类:议论性散文、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也有一种“新散文”的说法,是在此三类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散文重“情”。尤其是情感散文,“情”要贯穿始终。
一要有一条情感线。把这条情感线渗入景物与事件中,真与美完美融合。
二要表现自己。朱自清提出的散文美学原则:“意在表现自己”,这是对传统散文“文以载道”观念的反抗。自此,诞生了抒情性散文,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鲁迅曾说:“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我们也是一样,要放飞自我,解放天性。重建主体观念具有启示未来的作用。
三要会“呼吸。”
爱,如呼吸。深爱,就是深呼吸。散文活在汉字的气层里,一呼一吸间,意会变言传。要想将散文的脉相与精神了悟明白,就得深爱,即多读多积累,到散文里深呼吸。
厚积而薄发。情感散文怎样写呢?
情感散文离不开记事、抒情、说理,我们可以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识积累、个性特征和写作态度融入人、事、景,既有逻辑性又有形象性,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切忌:空洞无物,无病呻吟。
散文是有生命的。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文如其人:诚恳、谦虚、温厚、朴素而并不缺乏风趣。
作文先做人。热爱生活的人,文风或朴实、或自然、或清新、或优美、或顿挫、或激昂,信手拈来。深入生活的人,选材也会丰富多彩,可以将对亲人、朋友的爱转化成娓娓絮语,可以动情地刻画鲜活形象,人物、动物、静物、景物,大千世界无所不包。
散文是一方高远的天空,抒情散文被尊称为“纯文学”。
爱之切,情更深。
02习作分享:秋韵
(文/刘梦瑶)
飒飒秋风送走炎炎夏日。午后,一杯清茶,一本好书,引起人们对秋的遐思。
想那远离城市喧嚣的牧场,必然是“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了吧!
秋日的天空最为高远澄澈,云如闲适而慵懒的羊群,歇息在无边的牧场。火红的夕阳将沾满橘红、酒红、粉色的笔,随意涂抹在云的身上。金色牧草上玩耍的孩子嘻嘻笑道:“看呀,红鲤鱼在天上游呢”!“鲤鱼”一惊,一摆尾,化作烟云消散了。是啊,孩子们像这金秋一样,有不尽的欢乐。
遥远的天山有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给秋天装饰了银帘。
山下,有被秋风吹红的枫叶,被秋雨染黄的银杏叶。风一吹,那耀眼的红连成一片美丽的星火波浪;雨一落,那端庄的黄便同一群蝴蝶纷飞,在清凉中起舞连翩。常年翠绿欲滴的松柏,看到山麓的高洁,枫林的热情,银杏的端庄,不禁笑了。那栖在枝头的鸟飞了起来——松柏笑抖了枝呢!
看那菊花,金秋一刻,开始舒展她的舞姿。春天,菊花昏昏沉沉,夏天,酷热的太阳照耀着,菊花并不能绽放出美丽,而现在,在枝头绽放得无比烂漫!紫色的千丝菊,千瓣万瓣,将清芬洒入空气,随清风汇入姑娘空灵的歌声里;粉色的太阳菊,哦,太阳菊,你是来温暖我们心灵的吗?各色的菊迎着秋风,飘飘洒洒,连成一片烂漫的花海,缀饰了这热情而美丽的秋天。
秋天,总让我妄想用画笔勾勒出它的神韵。她的模样,是天边缥缈的游云,是天山的银雪,是枫叶的热情,是那夕阳下娇羞的少女……
秋韵,令我神往!
03鉴赏点评:秋韵如斯
《秋韵》以元代白朴“天净沙·秋”的名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起势。读者的思绪一下子被揽入秋的怀了: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颜色几尽妖艳。
会是哪里的景致呢?原来是那远离城市喧嚣的牧场。引发作者“秋的遐思”便也不足为怪了。
梦瑶的这篇写景散文与白朴的小令《天净沙·秋》,无论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
开篇绘出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一种高远、宁静、欢快的氛围。
天空:高远澄澈。
云:闲适慵懒,歇息在无边的牧场。
夕阳:火红。沾满橘红、酒红、粉色,随意涂抹在云的身上。
孩子:在金色牧草上玩耍,嘻嘻笑着,看“红鲤鱼”在天上游。
这些是分述,最后总结收口:“是啊,孩子们像这金秋一样,有不尽的欢乐。”如此一来,由分到总,原本寂寥的画面转成了活跃,空寂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接下来,作者以并列组合的形式,以白描的手法,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描景。作者选取典型的“天山”做背景,由远及近,调用了四个图例:“雪”、“树”、“鸟”、“花”,用了“青”、“绿”、“白”、“红”、“黄”、“紫”、“粉”七种颜色,使“白草红叶黄花”交杂在“青山绿水”之中,“缀饰了这热情而美丽的秋天”。
雪:终年不化,给秋天装饰了银帘。
树:有被秋风吹红的枫叶,被秋雨染黄的银杏叶,有常年翠绿欲滴的松柏。
鸟:飞了起来,是松柏笑抖了枝的缘故。
花:菊花舒展她的舞姿。有紫色的千丝菊,有粉色的太阳菊,各色的菊连成一片花海。
广大的图景,缤纷的色彩,交杂相错,动静相宜。原本沉寂的秋景变得多彩多姿,先前的寂寥变得明朗、清丽。由此可见,作者的散文写作技巧的高明了。
秋韵如斯。
天山静静、白雪皑皑,金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暮色中明丽的色彩正是作者的情思,是那份对自然景致的热爱之情。正是这份情思的浓烈,才为寂寥的秋平添了许多生机和活力。
最后想说,本文一扫他人“悲”秋的俗套,让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