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采故乡 】祝福,来自遥远的土楼(散文)
新年,有祝福来自遥远的福建南靖土楼,其情之深,其意之切,让我感动。祝福者,乃笔友张荣仁先生也。
结识荣仁先生,是偶然拜读到他的一篇美文《田螺坑里住神仙》。其文曰:“田螺坑土楼群坐落在南靖县书洋镇上版村的大湖岽山坡中。山坡上的梯田,像一条条彩带,从山下一层层地往上缠绕。春夏之交,彩带绿肥红瘦;雁掠秋空,彩带黄中藏绿;寒冬腊月,彩带白里透青,一年四季,交替变幻着五彩斑斓的画卷,让人叹为观止。霞燃东天的清晨,你若站在山下往上看,便可见到乳白色的山岚,轻悠悠地来,飘飘然地去,那闲庭信步的时散时聚,让整个村庄时隐时现,仿佛蓬莱仙境。”在文内,先生饱含对故乡的一片深情,信笔挥洒,欲罢不能,尽情描绘了南靖土楼的美妙传说、风俗典故、自然美景。读罢,让人对南靖土楼顿生一种无限向往之情。
缘于此,我与荣仁先生有了神交。先生殷切来电,极力邀请到南靖一晤。己丑岁末,恰逢有旅行社组织厦门游,遂欣然报了名。
土楼,是厦门游的一个景点。那天到土楼,与荣仁先生电话联系,不料,我们到的土楼,却是在永定,与他的家乡南靖,尚隔着几十公里。因是与团队集体行动,终与先生未能谋面,怏怏而归。不料,晚上回到酒店,荣仁先生竟驱车赶到厦门,找到我们住宿的酒店,还特意为我带来了家乡的土特产,又以他所著述的一本文集《土楼思语》相赠。笔友之间,神交已久,一旦相见,不禁喜出望外。
原来,荣仁先生早年就读于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厦门大学,缘于故乡的不了情,毕业后又回到家乡南靖县,从中学代课老师到县委党校教员,一干就是近二十年,也亏他耐得住寂寞。到后来这些年,他走上领导岗位,副校长、乡镇长、党委书记,直至“官拜”县政协副主席,一直都没有离开他的故乡南靖县半步。难怪,先生的散文会写得如此优美,我想,这除了得益于他的深厚笔力外,应该是更得益于他那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吧!
先生送给我的这本《土楼思语》,有调查报告、时政言论、纪实文学、散文随笔,看得出,其中积淀了他对诸多社会问题的入微观察与深思熟虑,而其中,又尤以数十篇短小精干的散文随笔见长。这些文章,少则四五百字,多不过千字,既有诗词的韵味,又有散文的意境,更有对社会问题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言简意赅的批评,如《常回乡看看》、《为师者、先自尊》、《莫富了口袋空了脑袋》、《扶贫莫忘帮富》等篇目,颇对我的胃口,读来深感钦佩。
先生谦虚自述,在深夜备课,或是下乡调研之余,常读读写写;每有所得,即手书笔录,就此养成习惯,不想却日积愈深,收获日丰,不期然间,竟自积累成厚厚一本著述。
是夜,我与荣仁先生对坐品茗,侃侃而谈,从人生经历到故乡情怀,从社会热点到子女情况,从新闻写作到散文意境,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好生快意。意犹未尽,不觉夜阑。先生起身辞归,说是明天还要出席一个重要会议。原来,先生驱车百余公里赐顾,并非回厦顺便,而是专程赶来相见。闻言,我甚感意外。由此,足见先生的这份真挚情谊。
古人云:白发如新,交盖如故。许是同龄之人,传统的道德意识颇多相似的缘故吧,与荣仁先生仅一面之交、一夜长谈,竟结下如此依依之故人情,仔细想来,让人好生感叹。而今,夜捧先生的《土楼思语》,品味其中情真意切的优美文句,思考其中一语中的的点睛之笔,引发文思,遂有此文,以遥寄对荣仁先生的一片祝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