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周严村,我们的“父母”之乡(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周严村,我们的“父母”之乡(散文)


作者:昭阳千垛 白丁,90.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819发表时间:2019-08-25 15:04:44
摘要:垛田得胜村是一个较大的村落,它由过去的几个自然村组成。东为乌牛、刁姚村,与351省道接壤。得胜村位于车路河北侧,现有人口不足3300人,共23个村民小组,920多户人家。其中周严村西邻231省道,北临得胜湖港口富民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周严村由二个小村落组成,耕地面积计330亩,共有人口1300多人,380多户人家,10个村民小组。务农人口不足200人,在外从业人员约300多人。住东边的叫严家垛,居西的为周家荡。

一、周严村村名的历史由来
  
   垛田得胜村是一个较大的村落,它由过去的几个自然村组成。东为乌牛、刁姚村,与351省道接壤。得胜村位于车路河北侧,现有人口不足3300人,共23个村民小组,920多户人家。其中周严村西邻231省道,北临得胜湖港口富民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周严村由二个小村落组成,耕地面积计330亩,共有人口1300多人,380多户人家,10个村民小组。务农人口不足200人,在外从业人员约300多人。住东边的叫严家垛,居西的为周家荡。
   相传在垛田形成前,这里本是一片湖荡、沼泽地,四面荒野。明初,由于战争、自然灾祸及土地兼并等原因,导致了历史上的人口大流亡。公元1367年朱元璋为了彻底摧毁张士诚在兴化的根基,将原来的兴化居民强行迁徙到河北著名移民集散地“良乡、皇庄”一带,致使江淮地区出现了“百里无人烟,千里无村舍”的景象。为了缓解这一颓势,朱元璋又对本属于“大汉皇帝”陈友谅势力范围里的江南地区实施人口大迁徙。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采取了南人北迁的方法,将昆山、苏州盘门一带的战俘、游民和一些富家子弟,以抽丁的方式一并谴往江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昆山有一周姓人家被迫来到了这片人迹罕至的湖荡之畔。从此,他们在那些荒地上垦荒种地、挖土垒垛,安居乐业、繁衍后代,最终形成小村落,取名“周家荡”。至于“周家荡”周氏宗谱,现已失传。
   周家荡除了周姓这个大姓,还有杨、孙、顾、张、熊、陈等姓氏子民。有趣的是,熊、陈两家本是同宗同族,有着“熊陈一家”、“熊陈不分”的说法。其实,他们的宗祖原本姓陈,祖籍在兴化林湖陈宽村。关于这种说法,村里还流传着一段小掌故。据说大约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后,林湖陈氏到了陈文举这一代的时候,陈家的姻亲熊氏无后了,陈家就把陈文举送给周家荡的熊氏舅父作“嗣子”,这也是兴化地区以前常见的习俗“承嗣外婆家”,理应改姓为熊。这样一来,陈文举就理所当然地姓熊了,更有趣的是他当时还在兴化城里认了一个姓金的干爹,于是家人干脆就将他改名为“熊陈金”。后来,熊氏家族的人为了不忘老陈家的根本,立下了这样一条族规:生长子姓熊,次子姓陈,这个习俗就一直被延续了下来。时至今日,这个姓氏划分也无所谓了,无人再去追究“熊姓陈姓”了。或许是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又或许是宗祖本姓陈、认祖归宗吧,熊氏所生子孙绝大多数都称呼为陈姓了。
   再说严家垛,严家垛十有七八人家都是严姓,另有吴、张等姓氏,严姓系由江南迁入。据《富春堂严氏宗谱》记载,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严光后裔四十八公由浙江鄞县出任平江(今苏州)判官,其裔孙分居于苏州、木渎、常熟一带。明洪武初年,严姓子孙中的一支宗祖世居苏州木渎,共生三子。其中一子毓公由苏州阊门外迁居江北淮安府盐城县,辗转千秋堤、义丰等地,定居于伍佑场严家巷(今盐城市盐都县伍佑镇),后毓公复生三子。不久,毓公长子再迁移兴化县东门泊垛田周家荡村东落,取名“严家垛”,从此定居下来。毓公二子定居于沙沟严家舍,今天的盐都伍佑严氏后人则为三子后裔。过去,严家垛每年都举办“家祖会”,“家祖会”是为祭祀严氏先祖即毓公长子回苏州阊门祭祖时失江而办,至解放初停办“家祖会”……严家垛严氏人口现约有400余人,此外尚有部分严氏族人散居在垛田芦洲、北腰、袁家垛、娄子村等地。
   综上所知,这就是我们“周家荡”、“严家垛”在民国期间被合并为“周严村”村名的历史由来。周严村村民世代以种植蔬菜为生,至今村民们依旧在这方土地上安居乐业、耕种持家。
  
   二、周严村的文化教育史
  
   很早以前,周家荡原有两座寺庙,村东叫“青龙庵”,村西叫“观音庵”。青龙庵因年久失修,早已塌毁,观音庵则饱经风雨,几度兴废。
   这观音庵本是尼姑庵,建于何朝何代已无从考证,庵为“四合院”结构,主厅大三间,约在上个世纪30年代因无人住持而衰落。后来有位和尚云游到这里便住持下来,潜心修行,苦心化缘,重修庙宇,香火日盛。和尚做住持时还办了一件大事,他从某高僧处求得全本《华严经》,经书扉页上盖有皇帝玉玺红印,作为镇庙之宝。平时,经书藏在一只专用木箱里,木箱存于经室之中。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举行隆重的晒经仪式。这天上午由住持将经书取出放在天井中央,用一块大红布盖着让太阳曝晒。比丘僧尼、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赶来,上香磕头、诵经拜佛,场面很是壮观。此后和尚老去,无人续持,加上战火不断,佛事再度衰败。听老人讲《华严经》后来悬挂在小学校屋梁上,被“扫四旧”的“红卫兵”烧毁于1968年。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村里人将此庵改为学堂,60年代初曾一度成为村办玻璃厂厂房,玻璃厂停办后重新改造为周家荡小学校舍,时兴化海池人顾叔谦在此任小学老师兼校长。又到了21世纪第4个年头,垛田镇政府从宏观上调整学局,“周严小学”被撤,从此周家荡再无小学校舍,于是校舍空置下来。
   2007年将军庙村庄整体拆迁后,村里的“复兴庵”何去何从?经村委多方勘察、协商,最终决定将“复兴庵”迁至周家荡“观音庵”原址,拆旧校舍,建新庙宇“复兴庵”。“复兴庵”又称“观音寺”,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经过近一年的施工建设,于2011年11月11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
   周严村共办过二所小学,周家荡设1一6个班级,严家垛设1一4个班级,严家垛小学老师是兴化东门小尖人,叫钱辉,是位女老师。还在普及初中教育时,周严村曾创办过一所中学,叫“周严中学”,周严中学规模不算太大,鼎盛时期双轨制6个班级,200多名学生,但却是一所独立的初级中学,不像其他村庄是在小学里增设初中班叫“戴帽子初中”,“周严中学”校长当时是从湖西口村学校调过来的陈应曾男老师。从1972年创办到1992年撤除,整整20年时间内,这所学校为本村及邻村适龄中学生就近读初中提供了诸多方便,当年的不少学生如今成为教师、国家干部、企业家。出生在乌羊村的王德庆,从周严中学毕业后光荣参军,在部队锻炼成长为团级干部,转业后任上海市奉贤区国土局副局长。早已退休的原兴化市政协副主席姚正生女士,也曾在周严中学当过教师。
  
   三、周严村的发展演变史
  
   解放前,严家垛曾有一座庙宇“太平庵”,此庵建于何朝何代已无从查考,庵有大三间,人民公社时代被设为严家垛小学。据兴化市志记载,1940年5月23日,日军侵袭兴化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及兴化县军政机关撤至海河灶户陈。26日后,政府及机关复迁入城。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省政府及军政机关转移至海河灶户陈前,曾驻扎于严家垛“太平庵”一个多月的时间,时省政府主席韩德勤,县长金忠华,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都在此地留下了他们抗战的身影。
   解放初期,约1949年期间,与李健烈士,朱道广县长一起打过游击战的杨荣胜同志任周严村第一任村长。二次解放兴化后,严家垛严永华、周家荡周吉庆等人曾先后任村长,约1949年秋末本村村民杨恒高被任命为农民代表,后被提升为村支书,仼期到文革开始后结束。
   1958年,垛田人民公社成立后,乌牛村归属“周严大队”管辖,于1962年脱离“周严大队”,成为一个“独立大队”。时“周严大队”总帐会计为陈香年(兴化人),杨正芳为出纳会计后任总帐会计,顾广珍为辅助会计,杨正芳于1961年任“周严大队”大队长。文革开始后顾广珍被任命为“周严大队”支书,严群祥做辅助会计,严凤祥做总帐会计,严如祥被任命为“周严大队”大队长。文革期间,周金敖曾任一段时间的村主任,后继任村主任先周银民,后陆长征、张生权。1990年周金敖重返主任岗位,1996年周祝杰接替主任一职,后任周严村支部书记,约2011年陈付猛由村主任接替周祝杰担任村支书一职至今。
   周严村历任支部书记中,人们不应遗忘的还有两位:周祝林从部队复员后,约1984年担任村支书,于1988年退伍军人周金国接任村支书,至1992年周祝林重返村支书岗位。在顾广珍担任“周严大队”支部书记期间,杨恒新任大队团支部书记,至周金国任职支书后,杨恒新被提升为村总帐会计,后周财庆接任总帐会计。在周祝杰任村支书期间,周银奎任总帐会计,严玉同为辅助会计至今。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时光到了1974年,停办了若干年的周严玻璃厂重新创办,新厂址位于周严中学邻近,厂房有前后两座,工人有30名左右,在厂长严恒富的领导下,企业办得红红火火,生产的玻璃医药实验仪器产品一度很畅销。后来,在玻璃厂原址上曾先后开过村办梳子厂,五金厂、服装厂、私营塑料造粒厂,葡萄酒厂。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塑料造粒厂曾红极一时,企业法人周金佐可谓是名闻四乡八村的“大红人”,是继改革开放后周严村第一位发家致富,资产超百万的农民先进人物,开过塑料制管厂的还有周银怀等人。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周严村走出去的名人有周金权、周金文、周祝章、孙兆财等人。周金权从部队转业后任兴化市福利院院长,周祝章转业后任兴化税务局干部,孙兆财转业后任兴化市人武部部长,周金文入伍前曾任乡团委书记,在部队升至连长,转业后任兴化蔬菜公司负责人。
   如今,在外发展企业的致富能人有张生权,周恒志、严长庆、严付国、杨恒新、顾怀才等人,还有在部队复员到戴南办驾校的周祝斌,派出所干部熊桂芝,熊桂芝曾任林湖派出所所长。后起之秀也是层出不穷,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已成为国家公务员的也大有人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本世纪初,国家着力打造新农村建设,到处搞美丽新农村“亮化工程”。周严村人在垛田镇政府的宏观规划下致力于整治环境,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2002年,在周祝杰支书的带领下,广大干群借助乡村“通达工程”,建成了水泥浇筑的5米宽的中心一条街,贯穿整个东西得胜村。2010年,他们又全力投入小康示范村创建活动,拆违建、整道路、安路灯,清垃圾、浚河道、净水面,修广场、栽花木、建公厕,造绿岛、辟新区、建村部,全村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水陆净化、环境美化,一个崭新的周严新村的美丽画卷呈现在人们眼前。
  
   四、周严村的百年青砖老街
  
   过去,严家垛有一条青砖大街,长约100余米,宽约6尺,约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直到2002年村里搞“通达工程”浇筑水泥大道,才未被保存下来。说起这条一百多年的青砖大街,可谓历史久远,周严村上下数代人中都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街的来历,也从未有任何文字记载过这条街,故极有必要在此详述一下。
   这条青砖大街的形成,首先它与蓝靛种植有关。什么是蓝靛?我们先来说说它:据传从宋朝开始,垛田人便开始种植蓝靛。垛田蓝靛分大蓝、小蓝两种,用大蓝草兑水浸泡,加入少量石灰,沤制所得的深蓝色颜料为蓝靛,而小蓝草用此法沤制所得是蓝和紫合成的颜料,称为靛青。靛青,也就是土话说的青布的染料。
   小蓝草一般在初春二月种植,五月份收割头蓝,大暑季节收割二蓝,收割时在清晨露水未干前刈,这样的蓝草出靛率最高。大蓝草也叫板蓝根,大蓝没有小蓝那么娇气,什么时候叶子长成了什么时候收割,二年后根(即板蓝根)还可作药材出售。
   大蓝和小蓝均用种子种殖,过去的垛田,蓝靛类种植较为普遍,很多人家都有用于沤制蓝靛的大缸。一般来说蓝靛装满一缸,其种植面积大约为一分地能沤制“一缸水”,垛田人便以“几缸水”来计算土地的面积。“一缸水”约为后来计算面积单位一分地,10缸水就是一亩地,故垛田的田岸有不少是以“x缸水”命名的。在垛田,蓝靛种植最早、面积最多的当数何垛村。那时几乎家家都种,每户人家院内院外都有几口沤制蓝靛的大缸。蓝草收割后,河边码头上便热闹起来,家家户户在门前屋后按上几口大缸,搭个小“厂棚”,将蓝草倒竖于缸中,用竹篾子压实加水浸泡后,放入适量的生石灰,约十日左右,待其腐烂,用木棍搅、捣,直至出现青蓝色泡沫为止。然后除去渣质,沉淀后的液体就是“靛”了。
   垛田人卖染布通常三五人一群,用船装着染缸、竹竿,带着蓝靛、石灰,进城入乡,走村串户,挑着花担招揽生意。把船停在闹市口河边帮人染布,人们尊称为“垛上染匠”。据说范仲淹在兴化当县令回京复任时所穿的青布袍子就是我们垛田蓝靛染的布料,至今兴化东门的染坊巷子就是历史的记载。
   蓝草的种植可追溯到公元前战国时期。抗战后期,由于多种原因,垛田人渐渐不长蓝草了。解放后,随着计划经济的制约,化学染料逐渐取代了植物染料,蓝靛市场萎缩,垛田的蓝靛种植在50年代逐渐消失。
   约公元1894年,严家垛有一菜农夫妇靠种植大蓝草为生持家,夫妇二人终生未育,其夫叫严俊男,其妻严恒氏,老年时被人称“五香奶奶”。夫妇二人从年纪轻轻时开始种植大蓝草并留种卖种,二十余年来,夫妇二人起早贪黑,勤勤恳恳,省吃俭用,积攒了一笔不小的“资产”。当时,市面上每市斤大蓝草种子卖“两吊钱”,为两百个铜板,后涨到“六吊钱”,价格翻了三倍。就这样日积月累“五香奶奶”手上有了余钱,就和丈夫商量决定为严家垛庄子中心铺造一条青砖大街。可能是由于他们资金的短缺,大街只铺设了100米长左右,西至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做过赤脚医生和大队会计严恒柏的家,东至村民严广好的老屋。“五香奶奶”平素乐善好施,吃斋念佛,为民铺路,为众造福,给后人留下了很好的口碑,被人敬称为“五香奶奶”。据说“五香奶奶”祖上是垛田杨家荡人,她大字不识一个,心怀却是这么善良坦荡,不由令人肃然起敬。“五香奶奶”享年93岁,于1947年(民国36年)辞世。周严村的历史上不应该忘记这样一位可敬可爱的善良老人,请让我们记住“五香奶奶”。
   一百多年来,严家垛的这条青砖大街犹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耸立在人们的面前,它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多的风霜雨雪,留下了几代人坎坷的脚印,依旧保存完好。如果不是因为新农村的建设和打造乡村道路“通达工程”,试想这条百米青砖大街依旧在为人们造福,带来生活的诸多便利,免除了旧时的泥泞道路的艰难和辛酸。百米青砖大街一一何尝又不是一种萦绕在人们心头的乡愁呢!?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还在政府的推动下,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位于得胜村东侧的得胜湖旅游度假村项目规划还在市政府的长远规划下有待建设和实施,一旦建成后将成为苏北里下河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我们拭目以待,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周严村必将会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指挥下,路子迈得越来越坚实,村容村貌的改造愈来愈美丽。无论以后,周严村庄的迁移与存留,本文就当作“写史存照”的一面镜子吧。

共 587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周严村,我们的“父母”之乡》这一篇文章,作者带着写史存照的情怀,将周严村的村史编写,文写几多资料查询,搜索、整理、归纳,以方志的结构编著,分四个部分叙述,一、周严村村名的历史由来;二、周严村的文化教育史;三、周严村的发展演变史;四、周严村的百年青砖老街。文章堪称一部村史,具有方志价值。欣赏了,推荐赏读,感谢赐稿[荷塘],期待精彩不断!【编辑:程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程南        2019-08-25 15:11:07
  爱乡情愫熏陶,村史一部美好。赞!
回复1 楼        文友:昭阳千垛        2019-08-29 14:54:10
  感谢置评,感谢谬赞。问候编辑老师!
2 楼        文友:程南        2019-08-25 15:11:43
  问候作者,创作快乐!祝秋祺!
回复2 楼        文友:昭阳千垛        2019-08-29 14:56:48
  谢谢老师鼓励,遥颂秋祺!
3 楼        文友:莫道不销魂        2019-08-25 15:57:42
  祝老师多出佳作!
用点滴文字,守候心灵家园。
回复3 楼        文友:昭阳千垛        2019-08-29 14:59:04
  一起努力,同样恭祝老师笔丰文美!
4 楼        文友:柚子周先生        2024-11-29 13:08:21
  老师辛苦了,真的是沧海桑田,周家的很多老辈都已逐渐离世了,很多的历史已经不为人知了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