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邂逅穹窿山(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邂逅穹窿山(散文)


作者:沙漠之魂 童生,605.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88发表时间:2019-08-26 09:18:25
摘要:无意间登览乾隆六下江南足迹所至的穹窿山,山虽不高却名胜古刹遗迹众多,树木修竹茂盛,风景秀美迷人,寻圣迹登而观之亦欣欣也。


   去年十一期间,和家人游完美丽的苏州驱车吴中,准备登太湖第一峰——缥缈峰高处观赏太湖。怎奈时值假日湖滨路车多如蚁,行似蜗牛。以每小时三四百米的速度,预计到达景区得下午三多点钟。
   已经去过无锡太湖,这里无非就登个山呗,咱不去了。我提议道。
   一致赞同,于是手机搜索:附近有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必到的穹窿山。
   目标——穹窿山。
   路上车不多,十几分钟便到达。平时开车上山游览的盘山路临时关闭,山下找位泊车,来到山门。一崖高十米左右巨石矗立门前广场上,很有气势,上书“穹窿勝跡”,四个大字遒劲有力,乾隆亲临的地方果然不凡。
   游人不多,买票很快。入口处牌坊状的大门正上方有乾隆御笔题写的“穹窿山”三个鎏金大字,阳光下熠熠耀眼,两侧立柱上亦是乾隆第三次下江南题写的“太湖万顷在襟袖,穹窿亿丈凌星辰”的对联。圣上手笔,浩然大气。
   验票进门,是一个不大的广场,尽头是一个二三百平米的水池,几块立起的石块上有细弱的水瀑潺潺流下,没有一丝生气。从水池两侧绕过汇到一起,便是登山小路,一米五左右宽,有的路段是用鸡蛋大小的黑色鹅卵石嵌铺的,有的是用一寸左右厚,二三寸长的青石片插铺的。有的地方已有缺失,偶尔踩到会硌脚。就听有游人取笑道:乾隆就走这道啊,那不硌脚呀!有人接道:傻呀,皇帝不得坐轿呀!乾隆当年是走还是坐轿都不重要,只要经过了这里,就成了御道,
   就如同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成了文物一样。
   果然,穿过第一道盘山路就见一座五六米高的石牌坊,正上方上书“御道”二字,两旁立柱书有明代诗人申时行《登穹窿》“居然五岳尊,突作三吴冠”的诗句。我们穿行而过,沿着乾隆足迹继续上行。
   这些铺在御道上的石头,留没留下乾隆的足迹不得而知,这御道两边的竹子却青翠茂盛,荫翳蔽日,修直钻天,虽然不可能是当年拜谒过乾隆真容的那些竹子,但肯定是它们的后代,身体里也一定流淌着受皇气熏染的汁液,如此一来感觉也就不同了。喜欢中通外直,郁郁葱葱,蓬勃向上的竹子。赶紧拍照,当然也有不少游客和我一样,手机、相机咔咔拍照。待查看照片时,居然发现有两株枯死的竹子斜艮在背影里,格外刺眼。受过皇帝气息的后代也会死吗?死后竟然也呈普通的样子。于是再寻佳处拍照。
   越过第一道盘山路,御道两旁的树木品种便繁杂起来,竹子、各种南方的灌木漫山遍野,倒也茂盛葱郁舒展,也具有南方的特色,将御道遮蔽其下,行走之间感觉舒爽惬意,只是御道旁边的溪流断断续续,有气无力,多处已现干涸状态,也许是流淌了几百年已经疲惫不堪了,也许是追随乾隆而去了吧。
   向上穿过第二道盘山路,前行仰视间,一片建筑群闯入视野。恢弘庄严的庙宇殿堂,琉璃瓦熠熠发光,红墙厚实,庄重肃穆,雕梁画柱耀眼夺目,重檐玲珑,巧夺天工。
   突然想到读过的一篇文章里说:佛家的寺院其实也是连锁经营的形式。这个富有时代气息比喻还真是形象贴切。大多选在有山水的地方,一般都是前殿、正殿、后殿的三进格局,再前围山门,旁配偏殿,又高起钟楼、浮屠等作呼应,形成一完整的建筑群落。内部诸尊一般都是前殿韦陀和四大天王护法,正殿是佛主如来和重要的佛、菩萨的位置,后殿也是佛界的大员要员,有的再添一尊当地灵异的佛。偏殿有罗汉堂,数量则视寺院的规模配置,如军队编制。
   想必这里亦当如此。
   沿石阶上行便进入被誉为江南第一道观的“穹窿山上真观”。山门是上真观前门,面阔三间,重檐砖瓦纯木结构,约200平方米。山门正中悬挂乾隆皇帝亲笔御书“穹窿山”横匾和“上真观”竖额。
   据说上贞观最盛时有房屋5084间,可容万人。清朝末年,上真观殿堂轩阁,有房2000余间,分36房分管,有宫殿轩阁居堂40余座。如天妃宫、祖师殿、玉皇殿、三清殿、三元殿、三茅殿、关帝殿、纯阳殿(吕祖殿)、雷尊殿、灵官殿、玄帝殿、文昌殿、太乙殿、神虎殿、养和堂等等。这些殿宇星罗棋布,建筑宏伟;堂内神像,塑造精巧,形象逼真。
   历经民国时期,日本侵略者的肆意破坏,后来的破“四旧”以及火灾等殿宇几乎全部毁坏。现有建筑是1991年以来,在原址上先后恢复重建了头山门、龙王殿、玉皇殿、三清殿、望湖亭等一批道教建筑。目前,上真观仅有道士10余人。
   出山门殿向上,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青石九龙巨壁铺在77磴石阶中间,九龙石雕上面一隔断的青石上书刻一巨大鎏金“道”字以及“上善若水”等小字,典型的皇家道院象征。
   跨越台阶就登上了上真观主殿三茅殿,面阔五间约500平方米,横匾竖额为清康熙帝御书“三茅殿”和“句曲神宫”。
   三茅真君,为汉代修道成仙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师。道教称为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和三茅君茅衷。
   南北朝时,民间则传说三兄弟俱成神仙。《汉武帝内传》说茅盈在汉宣帝地节(前69—前65年)四年(公元前66年)受黄金九锡之命,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他的二位弟弟也都列入仙班,分别被封为“定录君”和“保命君”。宋时,宋太宗、真宗封他们为“真应真君”、“妙应真君”和“神应真君”,统称“九天司命三茅应化真君”,后世称之为“三茅真君”。
   出三茅殿,迎面是“三清阁”建筑巍峨,三清阁面阔七间三层四重檐,建筑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被称为苏州第一阁。第一层为玉皇宝殿,正中供奉玉皇大帝神像,两侧有有彩色神像约三十尊。第二层为道教文物展示室,有康熙年间御赐铁制腊扦、清代历代皇帝赐上真观书画等。第三层为三清阁,殿内供奉三清神像,匾额为北宋大书法家苏东坡题写,两边“天地玄黄、日月同辉”横匾为元代赵孟书写。
   在三清阁三层凭窗俯视,观其规模及格局甚为赞叹,然又觉其与他处庙宇大同小异,相信连锁建制,只是内部主人有所不同而已。
   下行至二层另一侧,见一排桌案有道人着装肃然,端坐执笔,写写画画,念念有词,有众生排队持币等候。原来墙壁上挂一张十二属相犯太岁图,众生在乞求道人化解呢。
   这里的规模真的不一般,大得不得了。也难怪,人家皇上六次来此。山不在高,有圣上多次御驾亲临,沐浴过皇风就一定有所不同。自古皆然。
   出得三清阁,有洪亮浑厚的钟声振动耳鼓,便循声前去,登上右边五米左右高台,上有两层双飞檐方亭,顶檐之下有一额绿底金字“金钟楼”,进了钟楼,只见一硕大青铜钟吊在木架上,旁横吊一根圆木做击钟之用。众多男女老幼排队等候,你方撞罢,我来撞,钟声不停。钟楼角处,立有一牌子,上书:撞钟好运,每下2元。亦有身着道服的人收费。难怪铜钟随时发声,隐约伴有另外的味道。
   环视建筑群竟然发现有诸多什么绘画、写作、研究等基地也混迹其中。
   逡巡间,一赫然不同的低矮建筑建筑映入视线,门开在坡上面,上方挂有“乾隆行宫”金字红扁,令人眼前一亮,证实了乾隆果然曾经来此。进得行宫门,只见左手边身着黄袍、头戴皇冠的乾隆和其左面身着官服,右面道士装束等三人的蜡像以及面前书案和过道对面的屏风,乾隆座椅,脚踩麒麟的一双青铜鹤,遍布当年垢尘,感觉倒是原滋原味,颇有历史厚重感。鼻息间虽有北京故宫的紫檀香气,却多了些尘土和发霉气息;狭窄的走廊,光线不足的房间等,观之乃不及现下的普通旅店。原来至高无上的皇帝当年的行宫也不过如此,生活在当今的我们的确够幸福的。正对面的多扇开合木门上方金边黑扁上的“正大光明”四个字倒是醒目耀眼,也有些威严。
   出了行宫拾级而上,便见一八柱八角双重翘檐亭——望湖亭。正中立有一尊乾隆御碑,阳面是乾隆帝第二次下江南(1757)作的《穹窿山望湖亭望湖》诗:“震泽天连水,洞庭西复东。双眸望无尽,诸虑对宜空。三万六千顷,春风秋月中。五车禀精气,谁诏陆龟蒙?”阴面是乾隆帝第三次下江南(1762)作的《穹窿山上真观》诗:“见说古由钟,乘闲陟碧峰。上真严祀帝,四鬴切祈农。奚必逢茅固,无劳学赤松。”传说乾隆皇帝每次祈福后,都会来此欣赏风景,远眺太湖烟波浩渺,岛屿星罗,俯望山下,竹树茂密,郁郁苍苍,清晨时分,轻雾袅袅,宛如仙境。
   被称为苏州第一峰的穹窿山,虽然历史遗迹多不胜数,其主峰箬帽峰也不过海拔341.7米,但登上极目可见其中间隆起,四边下垂之山形,名曰穹窿山倒也形象贴切。
   气势雄伟,地域宽阔,苍松翠竹,山色秀美,历史悠长的穹窿山,更是集道家文化与佛家文化、儒家文化、兵家文化于一山。古代大军事家孙子隐居在此,并写出了中国历史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西汉大臣朱买臣,曾在此砍柴、读书;抗金名将韩世忠与部下更相聚于此观景赏月。有遗址为证。
   乾隆六下江南,为何都来穹窿山,并无史书明确记载,我臆之除了参道祈福,更是为俯瞰山水城池黎民,君临天下,彰显至高无上皇权之尊威罢了。
   纵观古往今来,大凡吸引众生之境界,无非或人文,或美景罢了。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黎民百姓来穹窿山朝拜,无非乾隆数次登拜之缘故罢了。山不在高,君临则名。
   我等邂逅穹隆山,虽亦乾隆之故,但寻圣迹观美景之欣欣然,亦足矣。

共 36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按照时间、空间的顺序详细地记录着,曾经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必到的穹窿山。穹窿山气势恢宏,特别是广场上“穹窿勝跡”四个苍劲有力的字更彰显着与众不同,入口牌坊的大门正上方有乾隆御笔题写的“穹窿山”三个鎏金大字熠熠耀眼。随着作者笔墨的深入,穹窿山的整个风景建筑跃然于笔尖,叙述的细致而又有感染力,宛如身临其境之感。随后,作者有列举了一些关于穹窿山史书记载,衬托出至高无上皇权之尊,后文又提到了道家、儒家、兵家、佛家文化于一山,展现了穹窿山深厚的历史文化。一篇非常有历史价值意义的散文游记,倾情赏阅!【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9-08-26 09:20:48
  看文此文,对于穹窿山有了深刻的认知,不愧是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问好老师,祝您创作愉快!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1 楼        文友:沙漠之魂        2019-08-26 13:19:39
  谢谢老师辛苦编辑。对您的精彩按评和肯定鼓励再次深表感谢!给您敬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