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想起那些课文(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想起那些课文(随笔)


作者:决决流冰 秀才,2644.7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62发表时间:2019-08-28 07:18:59


   我很少写老师,不是上学时老师对我不好,是我成年后的庸常让我有一丁点对不起老师,少了几分写作的勇气。当然,太多的愧疚也实在没有,只是一丁点。这与那个年代师生间的所谓理想以跳出农门为第一要务多少有些关联。那时不在乎跳出农门以后怎样,只在乎跳的瞬间如何加速。
   我受过八年的基础教育,受完基础教育以后,再去专门学校学习了四年。说是专业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没名堂地玩。将最好的年华用在玩中,是对造物主的亵渎,所以,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造物主不慌不忙用草衣木食清算。
   寒蛩露草覆。所谓秋后算账大概就有这样一层意思。
   老师可以不想,但有时会想起学过的某些课文,特别当课文情景与生活的某点契合。在一个月光如水的晚上,我坐在庭院中,亮堂堂的月色落在我身上,眼前幻化出一望无际的芦花。麻邑是有芦花的,但从来不存在一望无际,最早知道芦花坚韧柔美不是读孙犁先生的《荷花淀》,是管桦的《小英雄雨来》。《小英雄雨来》是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那时小学课文不标注作者,知道管桦先生是《小英雄雨来》的作者是在很多年以后。有一天读一篇关于管桦先生文革中的轶事,当时他工作在北京作协,某一次一群红卫兵要揪斗他,有人说这就是写《小英雄雨来》的那个作家,满脸杀气的红卫兵一听马上泄了气。他们是读着《小英雄雨来》长大的,不好意思对童年崇拜过的偶像下手。管桦先生因此逃过一回皮肉之苦。
   我对《小英雄雨来》印象深基于两点,一是冀中平原那一片茫茫的水乡气息,与我所生活的地带丘陵连着丘陵,山岗接着山岗完全不一样。一个长年面对黄泥巴土的人,内心渴望有些水泊来润泽也是可以理解的。再一点就是,故事中的雨来,泥鳅般滑溜溜,一个猛子扎入水中的细节刻骨铭心。至今还记得在春天的某个上午,老师诵读时的情景。雨来年纪和我们那时相当,但他的古灵精怪是我们远不及的。他能够随心所欲在河水中徜徉,特别激赏。因为自己是个旱鸭子。
   五年级的上学期有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开头便是“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沙地、西瓜、天空、圆月,还有月亮底下一个带着银晃圈的少年,一幅极美的画面。特别西瓜能够种在海边的沙地上,很是新奇。那时候没有见过大海,脑壳中怀想海边沙地长满一个个西瓜的场景。这段景物描写今天还能够背诵。那空阔、浩瀚又带一点朦胧的美,氤氲滋养了流年,像一个旖旎的梦。后来写作文时也常借鉴那景物。《少年闰土》是《故乡》回忆中的一个画面,《故乡》选在初中教材中,体裁是小说,但我更觉得像一篇回乡散文,卖老屋子卖家什,与今天在城市扎住脚、再也不想回到乡村的最后一代村民多么想象。《故乡》冷的基调就在第一句话中:“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所以,于我宁愿只有《少年闰土》那段故事,不再衍生其它。更宁愿时间凝固。老年闰土沉重的身影毁了多少人年少时那个旖旎的梦。
   千年以后,鲁迅流传于文学史上的,一定是阿Q、闰土、祥林嫂这些。
   柳宗元《捕蛇者说》,“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那个第三代捕蛇者眼泪汪汪哭诉的样子,有很多年在大脑里面回放。这种苛政不只是李唐时期有。柳宗元也真敢说。作为其时处在永州贬谪的失势小吏,写这样言辞锋利的时政文章,没有几分文人的骨气和胆气是下不了笔的。当然,从另一个方面看,也表现了时代的包容。刘禹锡戏题玄都观的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换来的也只是接着再贬谪,让人想不通从司马还变成了刺史。司马基本是个没说话分量的闲职,刺史却是州郡长官,一把子。柳宗元和刘禹锡是同时期被贬的“八司马”中人。刘禹锡比柳宗元还硬气,为这桃树再贬十四年后,又游玄都观,接着再题:“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不愧诗豪。
   《最后一课》,一位法国人的作品,初中二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课本,从一个平时读书不怎么上心的小学生视角,反应一个民族的大事件。小说最后,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在黑板上写“法兰西万岁!”,然后,对学生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韩麦尔先生无可奈何、忧心忡忡又心有不甘的情态,成为一个永远的经典,留存在脑海中难以抹去的。这位叫都德的法国作家,用平静的语气叙述一件国家民族屈辱的大事,伤感而不屈的劲道力透纸背。特别是最后那句译成“散学”而不说“放学”,我觉得“散”似乎更有意味。
   初中毕业后,虽说后来囫囵读了一些书,但心思已经不在书上,能够记起的已经很少了。回味更谈不上。古人箴言“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个庸常而又喜欢感慨几句的人,都可能这样叹息过。
  
   (作于2019年8月22日)

共 18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很真切地带着我们走进了那个时候的读书年代,重温了那些经典课文。可能小编与作者年纪相仿,作者列举的这些文章小编也读过学习过,这里接触到作者的精心解读深感触动。这份触动源于对这些文章的再次回味,更是对逝去青春再回首的一份伤怀。朴实真情的文章,重温经典回首青春,勾起了一代人的怀念。佳作推荐共赏。【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9-08-28 07:20:47
  岁月可以老去,经典却不会褪色。感谢作者倾情赐稿晓荷,期待更多精彩佳作。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无一念        2019-08-28 10:55:58
  着实不错,回忆是对人生的感悟,不管何时读书,都不算晚,苏辙也是大器晚成,功夫到了,功就成了。
3 楼        文友:铁禾        2019-08-28 15:21:42
  是呢,那些年的小学语文课本,那些至今难忘的课文和章节。
铁禾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