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迎亲的鼓点(散文)
一
小儿要结婚了,我想,如今的生活这么好,婚礼一定要举办得既简朴又热闹,弘扬一下时代的风尚风貌,彰显一下生活的品质追求。
这消息一传出去,首先响应的,是我的几个知心姐妹。婚房紧锣密鼓地布置中,我看着南北通透,装潢淡雅,家电齐全,布置一新,披红纱、挂灯笼的婚房,思绪万千。
我想起母亲的故事。她结婚时,一张大红纸剪个喜字贴在门上,就是最大的喜庆了。她结婚时,姥姥只给做了一件天蓝色洋布大襟袄,父亲胸戴红花牵着毛驴,在山路上“嘚嘚嘚”蹒跚了几个钟头,才把母亲娶回家。那件蓝衫,母亲平时舍不得穿,只有过年过节,或有重大事情时,才舍得拿出来穿一下。所以,那件衣服曾经是母亲几十年的“新”衣服。这件衣服珍藏了父母一生的幸福,平时它压在箱底,不仅意味着珍惜,更是对姥姥陪嫁的一种感恩!
我想起我结婚时的场景。一九八四年,我结婚时,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彩头。母亲手工给我缝制了大红缎子棉袄,穿在身上,那样得体喜庆;她亲手盘的扣门,那样玲珑美观。母亲说,女儿真幸福,有戴大红花的汽车来迎娶,有会唱戏的匣子陪嫁。
其实,去迎娶的就是一辆卡车,那朵大红花,是一个红被面挽成的。我的陪嫁,是一口木头箱子,父亲雇用了两个壮劳力,从山上抬了下来。我陪嫁物件里最高级的,是一台双卡录音机,迎亲的队伍里,播放着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欢快的节奏,萦绕在山间小路上,惊艳了路过村庄的乡亲们,眼羡坏了同龄的年轻人……我的婚房,只有半间土坯房,那空间的小,只能放一张床。那时没有攀比,心里荡漾的除了幸福与甜蜜,还有对双方父母的感恩和感激。
二
短短的几十年,一晃便成了过去。可短短的几十年,人们的生活水平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儿子要结婚了,他已有了高档次宽敞的单元楼婚房,不说新郎新娘的名牌婚服,光我喜婆婆的衣服就买了三身。俱备婚事中,有忙碌有辛苦,更有满心的希望与期待。
迎娶新人的时日说到就到了。怎么迎娶,走哪条路线,提上了议程。按照当今娶亲的风俗,或用浩荡的车队,或者骑马抬轿……到底怎么迎娶,大家各抒已见。
儿子的人缘不错,好友来了一大群,他们有奥迪、有大奔,虽然车队不用我操心,但是我告诫儿子,婚姻是俩人的幸福,不必过多的攀比与张扬。举办得既简朴又热闹喜庆是我们的追求。老家的乡亲们来了,带来了锣鼓秧歌队,带来了道具花轿,带来了全村人的祝福,更带来了时代的新风尚。我激动不已。我决定,车队与道具花轿同时应用。于是,我精心安排了迎娶的流程。
迎娶新娘的路程不算太远。直来直去太过简单,只有绕一绕,才能营造热闹喜庆的气氛。迎娶的路径便确定为:车队沿着舜王街、黄河路、新城街、人民路直到新娘家。按照老家的讲究,迎娶车队得原路返回,待车队返回到黄河路时,我们再改用道具花轿迎亲。如此操作,一是可以浓郁其乐融融的迎亲氛围,二是可以彰显一下时代的精神风貌。
早晨九点,升至楼顶的太阳像个红妆的玉美人,藏在帐箩里。天上有云,没有风,空气湿湿润润,让人感到有一种朦胧惬意的美。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提醒我,迎亲的时间到了。儿子手捧鲜花,西装革履,满脸笑容地走出家门,走向装饰一新的婚车。五辆挂着红纱的车队,一字儿摆在小区的大门前。
鞭炮响起来,锣鼓队的朋友穿着粉色的绸缎演出服,分列大路两边,鞭炮声落音,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响了起来,秧歌队舞着彩绸扭了起来,娶亲的队伍出发了!望着热闹和谐的场面,我满心的欢喜与激动。
按照约好的时间,十点钟新娘子上车,十点半我们抬着道具花轿,到黄河路去迎亲。
儿子结婚,我是喜婆婆的身份。为了避免朋友耍笑往脸上抹黑,我先让化妆师妆扮了一番。化妆师用喜字,在我的卷发上贴出了花型。穿上艳红的羊绒大衣,脚登半筒靴子鞋,照镜子一瞧,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自己也仿佛年轻了许多。
前去黄河路迎亲的时间到了,老家的一群姐妹,把老家耍喜婆婆喜公公的风俗变了花样。她们连推带拉,把我拥进了花轿。一朵大红花,随即也戴在喜公公的胸前,他身后的红绸子,连着花轿。趁爱人回头的瞬间,我看了他一眼,脸上贴满了小小的红喜字,笑意随着裂开的嘴角荡漾开去,每一条皱纹里都投下了一层笑的光辉。我更是乐得东倒西歪,眼窝里溢出幸福的泪水。
伴随着咚咚的鼓点,我在道具花轿里,情不自禁地扭起了秧歌。来贺喜的亲朋好友跟来了,大路上的汽车停下了,路过的人们也放慢了脚步!从未扭过秧歌的爱人,也踩着鼓点兴奋地扭了起来。外边有好姐妹为我推着轿子,有人大声喊:“快,迈开大步扭起来!”我看到前头引路的媒婆,呵呵笑着,边扭边向路人扮着鬼脸,我也更加开心地迈开大步,踩着鼓点,扭来扭去。我在心里说:“扭,我要扭出新时代的风采,扭出幸福快乐的新生活!”想到此,我感觉到,从心底爆发出一股无法抑制的激情。
三
坐着道具花轿,扭着秧歌儿,去接儿媳,这是我的创举。我就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倡导文明新风尚。
迎娶的车队过来了,锣鼓敲得更响了,我赶紧从道具花轿里走出来。随着一声“新娘过来了”的欢呼,我抬头一看,儿子牵着新娘子的手,深情款款地向我们走来!
看着亭亭玉立,落落大方,一身漂亮的绣禾服,衬托得更加端庄高雅,恰似仙女一般的儿媳,轻盈地走进道具花轿;看着那根拉纤红丝带,挎在了帅气十足的儿子肩头,心里有一种家的温暖,还有一种家风传承,新老接力的温馨涌进心头!
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前头的鼓点声声,我和爱人走在儿子的前面,踩着欢快的鼓点,边走边扭,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摄影师录下了一路欢歌,来贺喜的乡亲,用手机拍下了这难忘的时刻。
听到周围一声声赞美,我又一次感慨万千。是呀,我们从苦日子里走来,经过了一路打拼,短短的几十年,物质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的精神文明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今天的娶亲,没有任何恶作剧,我与爱人的脸上,没有被鞋油抹成黑锅底,儿子也没有因背媳妇汗流浃背,年轻朋友举起的笤帚把也被搁浅……
欢天喜地把儿媳娶进门,正式的婚庆仪式,即刻拉开序幕。帅气主持人磁性的语言,引来阵阵热烈的掌声。儿子手握话筒,一边深情地高唱着《就是爱你》,一边深情地走向他美丽的新娘。一声响亮的“我爱你”的表白,在空中久久回荡。新郎牵着身穿洁白婚纱的新娘,缓步走向婚庆舞台时,台下掌声雷动,亲朋好友们在欢歌笑语中共同见证一对新人的幸福时刻。等主持人把话筒交给我,我深情地表达了对一对新人的期望与祝福:此刻牵手,意味着要一辈子风雨同舟,要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恩父母的给予,生活中互相包容,彼此珍惜,祝福他们幸幸福福一辈子……
婚庆舞台,热闹非凡。老乡们的节目开演了,红绸子挥舞起来了,加上戏曲小品,精彩不断。台上的红扇舞,摆出奇特的造型;台下的亲朋好友,一片惊呼。这用心用情勾勒出的“天长地久,和和美美”的美丽图案,令人沉醉!
欢快的祝酒曲响起,新婚礼成。儿子儿媳换上敬酒服,满面春风地去敬酒。
听着亲朋好友“早生贵子,百年好合,幸福美满”的声声祝福,我深切地感叹:生活在新时代的年轻人,真是掉进了福窝窝里!
鼓点声声,轻快悦耳,敲出的是时代的风尚,也是对祖国巨变的颂扬。
愿快乐的一家人生活永远美满幸福!
改革开放40年,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更深远,对各种仪式形式的追求也越来越潮流了,《迎亲的鼓点》就是反映一场最喜庆的迎亲,王小燕老师的切身体会,写的好啊!从传统婚庆习俗到现代的变迁,从古至今婚礼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或者一个中国家庭来说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百善孝为先”,“不孝有三,午后为大”从这些也不难看出中国对于繁衍生息,传宗接代的重视,自然而然的,我们就会对于婚礼给予无限的期望,同时也希望盛大的婚礼能为新人,或者整个家庭带来好运与吉祥。迎亲的鼓点敲打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迎亲的鼓点敲打着改革开放40年人们日常生活的巨变,祝贺王小燕老师!祝福王小燕老师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