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意大利初印象(散文)
第一次出国门我选择了欧洲之行——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四国游。入欧签证的国家是意大利,因此所走的第一个国家便是意大利了。时间短暂,行走匆匆,走马观花,所见所闻,浮光惊影。
一、罗马的遗憾
来到意大利,首先该去的城市当然是罗马。
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为意大利政治、历史和文化的交通中心,更是古代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出发前特意重温了电影《罗马假日》,期待着跟随赫本的脚步去走一走,去看一看那古罗马废墟、斗兽场、许愿池、西班牙广场……
在浦东机场候机准备乘国际航班飞往阿姆斯特丹,再转道去意大利首都罗马,岂料天有不测风云,兴冲冲的我们却遇上阿姆斯特丹航空公司的飞机故障,在机场等候多时后无奈最后还是等来航班取消。我们被安排在第二天改道前往瑞士苏黎士,再转道到佛罗伦萨。为了不耽误接下来已安排好的行程,旅行社决定直接将罗马的行程取消了。虽然我们为此也得到了一定的赔偿,但是走过意大利却未能经过罗马,便是此次欧洲之行最大的遗憾。为了弥补罗马的遗憾,欧洲回来我便不断地从网上和书中获取信息,了解罗马这座城市的概况。
罗马有着“永恒之城”的美称,它的魅力来自那些凝固了历史的古老建筑,元老院、凯旋门、纪功柱、万神殿、大竞技场等等。古代罗马人在拉西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几经毁灭,又几度复兴。罗马帝国曾经的强盛与繁荣,如今一座座残缺的城池屹立在罗马古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历史凝固在了这片土地上。
原计划在罗马逗留也仅一天时间,却因飞机的延误错过了与之相遇,有生之年还会再来一趟意大利吗?
二、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的摇篮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市,为托斯卡纳区首府,曾是欧州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意大利语为“花之都”,徐志摩笔下称之为“翡冷翠”。
到达佛罗伦萨已是傍晚时分,大巴汽车载着我们匆匆行驰在郊外途中,道路两旁都是风格各异的尖顶建筑,却没有一幢房子是超过三层的。这似乎和我们相象中的欧洲有点反差,同行中已经有人发出唏嘘之声:“这里还不及我们的新农村呢!”
带队的刘导游是个上海人,欧洲这条线他已带了十几年。他行动老练持重,说话干净利落,及时给我们作了解释:“佛罗伦萨市人口只有四十多万,土地却极其富有,他们不需要建造高楼大厦。这些房子看上去虽不起眼,但最少的也有一百年多年的历史。欧洲人尊重历史,宁可在原来的基础上修旧如旧,而不愿意拆了重建。”
对一座城市的印象,首先当然是它的建筑,而当透过表面再去深层次的了解的话,那就是人文景观与历史概况了。
天阴沉沉的,道路上车辆稀少,几乎见不到人影。皮特是我们这次欧洲游的随行司机,个子高高,皮肤特白,典型的欧洲人面孔。他的驾驶技能特好,因为语言不通,我们没法与他交流,有什么事都是通过刘导与他沟通并转告。
穿过几个街头的窄巷子,我们来到佛罗伦萨老宫博物馆。这是一座城堡式的宫殿,共有三层,犹如走进一座艺术的殿堂。我们首先来到一楼的“五百人”大厅,气势宏伟,富丽堂皇;雕梁画栋,琳琅满目。大厅的天花板和四周的墙壁都是巨幅壁画,还有一些雕塑耸立其中,米开朗琪罗的《胜利》雕塑是整个宫殿的镇馆之宝。
老宫曾是佛罗伦萨执政者美第奇家族的私宅,意大利王国成立时,佛罗伦萨作为首都老宫便成了外交部和议会大楼。后意大利迁都罗马,老宫又成了佛罗伦萨的市政厅。目前老宫除了还有几间是市政厅的办公室外,其余都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
美第奇家族统治佛罗伦萨达两百多年之久,曾经出过三任教皇、两任法国皇后。因为美第奇家族每一代继承人都对美和艺术有着强烈的热情,使得15世纪、16世纪的佛罗伦萨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在老宫博物馆里还有举世闻名的乌菲滋美术馆,据说西方美术史上最重要的画几乎有一半都藏在那里。这些画是美第奇家族几个世纪以来集财力物力收藏起来的,直到美第奇家族的末代传人安娜致玛丽,才捐赠给了佛罗伦萨市。
在老宫外的市政广场稍作停留后,我们便又去了圣母百花大教堂,一座罗马式建筑,是文艺复兴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大教堂由奶白、粉红、果绿三种颜色的大理石建成,外表清新优雅,与对面白绿两色大理石饰面的洗礼堂交相辉映,洗礼堂三面的青铜门上镶嵌着文艺复兴的浮雕。
除了美帝奇家族,还值得一提的是佛罗伦萨也是但丁的故乡。但丁是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以长诗《神曲》而闻名,他与十四行诗人彼特拉克、《十日谈》作者薄伽丘同称为佛罗伦萨文学三杰。但丁最后在佛罗伦萨东北部的城市拉文纳去世,在老宫博物馆陈列着他临终时的脸模拓坯。
余秋雨写佛罗伦萨时曾这么说:“一座城市,一个家族,一场运动,一堆伤疤,就这样缠绕绕绕,时断时续地绾接了一段重要的历史。”
三、威尼斯水中之城
威尼斯与佛罗伦萨,如果单让我从人的名字来猜测,威尼斯像个男人,佛罗伦萨则像是女人的名字,而走过以后觉得威尼斯倒像一个优雅、明艳、风情的女子,荡漾在碧波中,陶醉在浪漫的梦境里。
水城威尼斯,色彩艳丽的外墙,精致整齐的建筑,热情似火的红顶,难怪会享有“亚得里亚海女王”的美称。上帝将眼泪流在了这里,却让她变得更加的晶莹和柔情。蜿蜒曲折的水巷流动着独具特色的贡多拉,宛如流动着的画,两边是风格迥异的各式建筑。
走进威尼斯码头,晨雾未醒,周围的建筑物被笼罩在茫茫浓雾里,这时候的威尼斯又像是一个头戴婚纱的新娘,等着太阳露出脸来掀开她的盖头。
水城由威尼斯泻湖的118个岛屿组成,117条水道纵横交错连成一体。怎么会在水中建造起如此一座城市呢?刘导娓娓道来:“这里的房子都是建在离岸4公离的浅水滩上,他们先在水底下的泥土上打下大木桩,一个挨一个地打好了地基,然后就盖房子,所以说威尼斯城上面是石头,下面却是森林。”
当浓雾渐渐地退去时候,我们已经走在威尼斯的大街小巷。在这里我们见不到汽车,小火轮和“贡多拉”是代步的交通工具,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穿梭而行。威尼斯共有378座桥,最著名的莫过于里亚尔托桥,它曾在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里出现过,是威尼斯城市的象征。可惜的是在匆忙行走中我没有找到亚尔托桥,却在依稀的淡雾里见到了另一座同样闻名的叹息桥。这是一座几乎全封闭的拱廊桥,两端连接法院和监狱两处,是死囚赴刑场的必经之路,每当囚徒至此见到桥下船上等候的亲人只能无奈地自哀,桥上桥下一片哀叹声,“叹息桥”因此而得名。如今叹息桥反而变成了恋人们的最爱,成为了爱情桥,电影《情定日落桥》就在这里取景。
一会儿我们来到圣马可广场,旁边就是圣马可教堂,在它的右首就是钟楼,另外还有公爵府、新旧行政官邸大楼等。马可是圣经中《马可福音》的作者,威尼斯人将他奉为守护神。相传828年两个威尼斯商人从埃及亚历山大将耶稣圣徒马可的遗骨偷运到威尼斯兴建了圣马可教堂,教堂内有圣马可的陵墓。如今这里是威尼斯最热闹处,广场上数不清的鸽子与游客亲昵相处。
我们在圣马可广场附近乘上快艇游览黄金运河,大运河呈S型,把威尼斯分成两个部分,沿岸两边是一幢幢浸在水中的古建筑,有罗马式的、哥德式的、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宫殿、教堂、旅店和民居,各种建筑多姿多彩,洋溢着激情和浪漫。这是威尼斯最为迷人的一道风景线,人称是威尼斯的香榭丽舍大街,而在我这个中国人的眼里它倒像南京路。
在黄金运河,我真正地领略到了威尼斯城的无限魅力,建筑之美体现了艺术之美,而这一份美又是从水中滋养出来的。此时此刻,我明白了,为什么世界各地的旅客都愿意到威尼斯来,是因为威尼斯水城具有这不寻常的生态景观,把人们带进了如梦如幻的仙境里。
如蜻蜓点水匆匆走过意大利,我对意大利了解得甚少。如果有人问我假如有机会你愿意再走意大利吗?回答是肯定的。单就一个罗马就足够有理由让我再来一次意大利,更何况周边还有米兰、比萨、锡耶纳等还未曾走过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