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太虚幻境云龙山(散文)
云龙山位于江苏徐州市区西南,是本地风景较多的地方。到了徐州不去云龙山,便是一件憾事。前两天,应外地朋友要求陪他们去爬云龙山。
云龙山的正门设在北麓山脚,门楼为高10余米花岗岩砌成的仿明代牌坊式建筑。进得山门,前行数步,有一巨石纵卧路旁。巨石上刻有明万历十四年徐州兵备左参政莫与齐书的“云龙山”,三个各一米见方的大字,笔势遒劲、刻工精湛。
我们拾阶而登,渐上渐高。一路上树木参差掩映,枝杈离披四散,其中有两棵不知什么原因竟然扭曲地长到了一起。步道两旁不时有路亭相迎送。第三个路亭中立放一块“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上刻“溯自庐沟启难倭奴入寇我国,军民无不投袂奋起共赴国难”的碑文,以及殉难人的姓名。我们一行数人竟然都在此找到了各自的本家,不敢忘却前辈共赴国难的精神。
离开路亭,继续往上走了不多时,就见到那个写着“张山人故址”的黄色石牌坊。不远处便是山人住过的地方——“放鹤亭”,还有山人用过的水井“饮鹤泉”。可惜,井水早已干涸。不然我们就不必用果汁、汽水来解渴了。
放鹤亭后面是碑廊,嵌在石壁中间的诗石碣和经卷共三十六块。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大唐三藏圣教序》了。
放鹤亭西南是招鹤亭。这个雅号出自苏东坡《放鹤亭记》中的放鹤、招鹤之歌。站在招鹤亭里,纵目望去,东南可见淮海战役纪念塔。环顾四周,只见田畴如井,公路似肠,远山树木清淡。偶尔几只飞鸟掠过,更加深了山间幽深清灵的意境。西南方向的云龙湖,则因天气阴沉,看不见那金光闪闪的湖水,只能观赏那如无却有,似薄还浓,一半透明,一半沾湿的湖雾湖烟。在这里坐息,虽不能羽化登仙,却也回肠荡气,有些飘飘然,像喝醉了酒。难怪北宋名士张山人要在这里结屋读书,颐养天年,而不要什么高官厚禄,浮名虚誉。
山东面的兴化寺又名石佛寺,是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由升级和尚主持建造的。正统元年文安和尚又在原址扩建,形成了南北配殿及附属建筑。寺内迎门两根柱子分挂“南无消灾延寿乐师佛”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寺内是依山刻成的释迦牟尼像。据说,他是长子,入山修道,历尽种种苦难,方成正果。这座高九米的半身佛像,金碧辉煌,方面大耳,气度慈祥,令人赞叹不已。我双目微闭,嘴里道了句“阿弥陀佛”。听老人们讲,阿弥陀佛是佛教中的一位福神。祷念他的名字,可以消灾灭祸,祝福吉祥。我倒不想长生不老,只愿佛祖显灵,保我肚子不饿。庄子说“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我是“适云龙山者,一口饭未进,腹空难耐”。
寺外东西两庑分别供奉着佛家大师的画像和十八罗汉塑像。特别是东庑里的十八罗汉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常常听到人们说起十八罗汉可从不知到底是谁,今天总算有了了解的机会。这十八罗汉是:坐鹿罗汉、欢喜罗汉、举钵罗汉、托塔罗汉、静坐罗汉、过江罗汉、骑象罗汉、笑狮罗汉、开心罗汉、探手罗汉、沉思罗汉、挖耳罗汉、布袋罗汉、芭蕉罗汉、长眉罗汉、看门罗汉、降龙罗汉、伏虎罗汉。
告别了十八罗汉,我们沿着山路直上第三节。云龙山分为九节,第三节为最高。这一段的山路风景更加美了。山石树木绝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只见山石坚硬,草木蒙茸,烟岚深远飘渺。从前看国画里的奇岩巨石,皴法皱迭,苍劲雄伟,以为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现在略一举目,方知画家们的画山点石还有许多未到之处。
我们缓步微吟,慢慢上行。不过这微吟到后来终于变成了可以听到的喘息声了。
到了山顶,站在观景台上,远远眺望,市内人家烟树尽在指顾之间。一切都好像成了斯威夫特笔下小人国中的山川城郭;又像是一位有艺术趣味的模型制作家手中捏出来的微缩。此时,天气转晴,太阳露出了笑脸。远处的云龙湖水染上了金黄色,被风一吹,泛起了微波,真是“差差小浪吹鱼鳞”了。我们好像是入了太虚幻境,万念皆空,忘了时刻,忘了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