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诗语】重庆磁器口(游记) ——骑游天下
重庆磁器口
5月21日今天开始在重庆游览,因为老沈今年来过两次,所以由他全面安排。
首先来到磁器口古镇,这里原名叫龙隐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重庆“新巴渝十二景”,巴渝民俗文化旅游圈。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形成天然良港,是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是“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千人拱手是形容每天都来上千只船上的船公划着船向码头停靠。”“万盏明灯”是指形容码头上商贾云集,入夜后各自点亮油壶、电石灯、汽灯,经江水一漾,亮光炅炅,如星辰闪烁。那景象是繁盛一时。
我们先去参观了磁器口博物馆,了解到磁器口古镇,蕴含丰富的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和民间文化;每一方面都各具特色。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是重庆古城的缩影和象征,被赞誉为“小重庆”。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陪都,因为水运方便,龙隐镇成为嘉陵江中上游各个州、县和沿江支流的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之地,城里的一些大商贩们在磁器口开设分店收购货物,输出以棉纱、布匹、煤油、盐糖、洋广杂货、日用百货、五金颜料、土碗土纸和特产烟丝等为大宗。据统计磁器口每天有300多艘(船均载重10吨)货船进出码头,有商号、货栈和各种作坊达1670多家,摊贩760多户。码头河坝中搭建起临时街道,有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还有专业性的木竹街、铁货街、陶瓷街和猪市、米市,各有一地,各为其市。这些商人渐渐为龙隐镇改口,叫成了瓷器口,缘由是这样更贴切、顺口。后来,因为“瓷”字与“磁”相通,又被叫成磁器口。磁器口的商贸集中在大码头和靠码头的金蓉正街,除大码头外,还有历史悠久的4家丝厂,一家制呢厂,24家兵工厂,2都设有自己的货运码头。码头上从早到晚,水陆两路,商旅川流不息,装卸搬运,络绎不绝。行商坐商,批零收购,货畅其流。大码头右侧的豆芽湾,是米粮帮、木材帮、篾货帮、煤炭帮的地盘。与码头河街相邻的是铁货街、猪市、鸡鸭蛋市和盐市口。各行业的同业公会都有事务所,食品糕点业26家,棉纱布业20家,茶馆酒馆116家。
博物馆里介绍,磁器口古镇上开发有榨油、抽丝、制糖、捏面人、川戏等传统表演项目和各种传统小吃、茶馆等,每年春节举办的磁器口庙会,是最具特色的传统活动,吸引数万市民前往参与。
磁器口凤凰山作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美术委员会驻地,聚集了徐悲鸿、傅抱石、王临乙、张书族、丰子恺、宗白华等众多的美术家及美学家。这对磁器口的文化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央电视台也多次到这里拍摄、取景。
《红岩》小说中的“华子良”,更是家喻户晓,在磁器口留下了他革命活动的足迹。据老人们讲,那时候华子良经常到镇上买菜,担盐巴,挑酱油,不说话买完东西就走。老辈人都见过,而且与地下党接头的地点便在磁器口的一栋房子里,只是说不清是那一栋了,这更增添了古镇神秘色彩。
宝轮寺建于西魏年间,由西魏大都督尉迟炯所建,原名白崖寺。大雄宝殿正梁上刻有“尉迟恭建修”字样。原来古代的大将还会建寺庙。寺庙占地范围较大,由大雄宝殿,至马鞍山,一直到童家桥,都是宝轮寺范围,到处都修建有神殿庙宇,气势恢弘。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逃出皇宫后削发为僧。当他流落到巴渝一带时,曾在白岩山上的宝轮寺隐匿长达四五年。世人知情后,就以皇帝真龙天子曾经隐居在此的事实而将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白岩场也被改称为龙隐镇。现存寺内“大雄宝殿”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所题。宝轮寺整座大殿构造雄浑,据称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堪称我国建筑艺术的一块瑰宝。文昌宫是九宫十八庙的圣地,文昌宫背靠金碧山,面朝嘉陵江,曾经有一百多间房屋,庙宇金碧辉煌,是磁器口的一大景观。百姓中有这样一个说法:磁器口香火最旺的寺庙是宝轮寺,最热闹的道观就是文昌宫。
瓷器口的麻花有八个品种:甜、椒盐、麻辣、蜂蜜、海苔、五香、葱油。甜味,香甜可口,入口即化,老少皆宜;椒盐麻花,口味纯正,酥脆化渣;麻辣麻花,重庆口味,集甜、麻、辣于一体,回味无穷;蜂蜜麻花,口味纯正,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因其选料上乘,采用全手工制作,具有香、酥、脆、爽,久放不棉等特点,男女老少都爱吃,正缘于此,古镇陈麻花于清朝末年间在巴渝大地流传开来。难怪这里卖麻花还要排队,我喜欢吃甜食,所以买了一袋蜂蜜麻花,吃起来果然不错。后来我们在其他景区也看到有陈麻花,但是价格都比古镇陈麻花这里贵。这里还是重庆火锅底料的集散地,许多店家都有一口大锅,将大块的牛油、成包的辣椒、花椒等各种调料放进锅里,加工成一块块的火锅底料,智慧也在这里买了一些,带回上海。我不吃辣椒,所以无福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