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采】科学课上引发的问题(随笔)

编辑推荐 【文采】科学课上引发的问题(随笔)


作者:郑昌军 白丁,14.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50发表时间:2019-09-01 08:42:34

科学课上,我的开放引发学生的积极提问,从而出现两个明显“超标”的问题。我没有回避,而是积极面对,同样用“开放”解决问题。 
   上午,四年级的《科学》课,内容是《10.周围的生物》。本课的一大重点,就是如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以及生命的存在方式。我讲课向来与课本若即若离的风格,引发了学生的踊跃提问。其中两个问题比较有意思:
   1、鸡蛋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引申: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
   我先是启发学生讨论,但这个问题显然不是小学四年级学生能够回答的。引申的问题,学生争论的最典型句式就是车轱辘话——“没有鸡,哪里来的鸡蛋?没有鸡蛋,鸡是怎么孵出来的?鸡又不下小鸡”。学生跳着脚拍着桌子争论,差点把屋顶撑破。
   我拍手让学生安静下来,然后说出我的想法:现阶段暂时认定鸡蛋是非生物,因为鸡蛋阶段是不能生长发育、不能繁殖后代、不能制造或获取营养物质并将废物排出体外的,对周围的刺激也不能做出反应。(受精之后才具备生命迹象)
   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可能讨论了上百年,但实际上大家是在割裂鸡的整个进化发展过程的前提下讨论的。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说,绝对是先有鸡然后才有鸡蛋。
   2、狐仙,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引申: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狐仙?
   我也是先听取学生意见,大家讨论很热烈但都没有得出结论。部分女同学不怎么参与讨论,似乎有点害怕谈“狐仙”。
   我回答:假如说有狐仙的话,那么生命的四个要素中,我们既不知道狐仙本身是由什么构成的,也就不知道它如何生长发育,也不知道狐仙是如何繁殖后代的,但很明显你们知道的狐仙是能活动的,所以,还真不好说狐仙究竟算不算生命。(哈哈,等于没说。但这些话里是有信息的。)
   至于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狐仙?我想从下面几点进行说明:
   第一,对于我们没有见过的东西,既不要绝对认定没有,也不要绝对认定有。这是科学态度。
   第二,对“狐仙”这个概念的定义很模糊,不同人心目中有不同解释。
   (1)如果指的是生命体中与肉体并存的灵魂,我可以肯定这个世界上是有灵魂的,也就是有“狐仙”,否则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生命体。现在大家最大的疑问是:生命在肉体消失(死亡)之后,灵魂是不是还存在?那我只能告诉大家我的观点:很可能存在。但独立的灵魂状态不是普通人肉眼可以看到的。
   (2)如果“狐仙”指的是《聊斋》或其他鬼怪电影中人那些吓人、害人的“鬼”,或人死后变成的僵尸类的东西,那我的观点是:虽然我并没有亲眼见过,但未必不存在。只是,未必是电影中塑造的样子。
   (3)如果是指《生化危机》中的丧尸之流,那就更可能会变成现实。生化危机或许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过度发展最终绕不开的一个劫数。
   第三,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狐仙?从理论上我认为是有的。人类从小练功,都可能练出特异功能,而人的生命不过几十年,最多不过百年。动物比人类更接近自然,更适应自然,它们比人类更容易感悟天地至理。如果有些动物灵性高从小修炼并且机缘巧合,极有可能修炼出法力道行,甚至脱胎换骨。那它们就完全有可能成为身体或灵魂力量远超一般人或动物的存在。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传说中的“崂山道士”,未必没有现实基础。
   第四,科学研究已经提出,除了我们生活的三维空间,还有另外的空间(比如四维空间)的存在。这些空间与我们生存的空间并存,但普通人在普通条件下无法穿越。灵魂(或“鬼魂”)是否属于能同时穿越两个空间的存在呢?我们只能保留怀疑,不能完全否定。
    
   我知道,我这样讲解这些问题,如果放在几十年前,肯定会被扣上“宣传封建迷信”的大帽子,后果不堪设想。但现在,我在讲这些内容时,我感觉我是在让学生放开思维,保存无尽的想象能力。我的话未必是正确的,但留给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判断,保留一份好奇,不是很有意义吗?
   我还有一种想法:“狐仙”是吓人的,但“我的”学生不应该怕“狐仙”。不管是真“狐仙”还是假“狐仙”,不管是外“狐仙”还是内“狐仙”,只要了解了“狐仙”,心中坦然,外邪不侵。
   恐惧,其实是自己吓自己。要克服恐惧,“说破无毒”是第一步。
   我的观点、我的课,一定是有争议的,可能这就是属于我的“另类”。
   元芳——亲,你怎么看?
    
   写完后我紧跟着反思:
   如果我们给学生一些不确定答案的东西让学生现在或将来去思考,是不是比把课本的知识点背熟了考高分更有意义?
   都在讲“开放的课堂”,而我的课堂似乎没有边界。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在不太过分背离课程题目的前提下,只要学生的思维能触及到的方向和距离,我们都可以往前探索。其实,这种课堂可能更适合中专或大学。
   我认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不必太限定范围的。学生的想象世界,或许远比我们成人的更开阔更本真。只要不是强加的,顺着学生的思路做一些引申是可以的。当然,这其中有我个人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未必正确,但交给学生现在和将来去思考,我认为不仅不会伤害他们,反而会对他们逐渐形成独立的思想人格有好处。
   我讨厌课本把很多根本用不着死记硬背的东西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去考试,考好了就是学习好,考不好就是学习差,甚至以此评判出“好学生”和“后进生”。所以,我的课堂才与课本若即若离。我会完成课本内容,但课本内容真的只是个样子,它无法束缚我的思维,我也不会让课本束缚我的学生的思维。
    

共 218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与课本若即若离”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最好诠释。我们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是毋庸置疑的,后者应该是每位教师必须遵循的。什么是教材?现在,我们的习惯说法是:学材。生活即教育,生活处处有学材,更何况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也是他们自己想探究的问题。“鸡蛋”的问题,是个哲学问题,“狐仙”的问题是个文化问题,作者没有回避,而是和学生一起探求未知,这是“开放课堂”所必须的。美中不足的是,作者的“知识传授”是老师自己的“知识”,而非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科学课堂,尚需更深入地研究。不过,作者的反思精神是我们一定要学习的。问候作者!推荐阅读!【编辑:孙彩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灯之芯        2019-09-02 22:18:52
  这篇文章我压过,哈。相信科学。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