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雨田随笔(随笔)
NO.1
我是向往静的,因而我常常把自己关在房内,似乎与外面的世界拉开了距离。
害怕敲门的声音,平常也不大有人来敲我这一位落魄书生的门,这也让自己感到清静了。当我在家读书习作的时候,常把门窗紧闭,害怕外面的声音穿入这九十平米的屋子,扰乱了我的身心。九十平米的屋子是我一个人独守的世界,我在这里以书为友,以书为鉴,执笔取暖,煮字疗饥,以至于未来我都将要用一生来陪伴。
我清楚的知道,当自己把自己放在热闹繁华的世界中,这种均值不等式难以突破,自己也将变得疲惫不堪。钱钟书先生那句“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认为,一个人采用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由自己内心在与外界长期的磨合下,通过内心所需的物质与精神不断的匹配协调中促成的。说到底,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就是由自己所掌控,别人无法左右。掌控自己生命的永远是内心,内心就是灵魂,是信仰,通过这道光,从而照亮人生之路。
这么说来,自己是把文字当做了自己的信仰。我在文字下或喜或悲,或感动或气愤,或惆怅或幸福,过程着自己心底对生命的真情流露。
一个人活在世上,还是要创造一种精神价值,与血液循环,与脉搏相连,通过与心底相匹配的生活方式,一路凿空与歌唱,去开辟属于自己的生命大通道。
NO.2
从小到大,常常听别人说:"没文化,真可怕!"。可"文化"到底是什么呢?人们向来觉得对于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就是有文化的人。
其实不然,一个有文化的人不是指他能够识的几个字,背诵几首诗,解答几道高等算式或者扎在人堆里侃侃而谈。社会到今天,随着文化的兴起与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中扮演起了文化人的角色。
例如某些人在众人场合下舞文弄墨,现场装着一副清高的样子;或者没事在微信群里侃天说地,发一串链接文,然后去胡乱评点一番,心里认为:“看,我怎么怎样样”;“看,我多有文化”。当其他人从微信群里冒出来,立马回复了一句:“嗯,不错,观点很鲜明”。殊不知,这些人无非图一时的热闹与虚荣。他们或许还不知,自己发的一些链接与评论,在别人没有去细看一番的情况下立马回复你一句赞扬的话,不过是别人给你一种礼貌用语或者带给你内心一丝安慰罢了。
我实在不明白,这些在生活中带着一副假面具,充当文化角色的人,他们内心难道不为他们这种角色扮演产生沮丧与自责吗?文化向来不需要包装,但是因为一些人充当了文化的角色扮演,让文化本身不得不躲在某个角落里哭泣。文化到底是什么?许多人说了一大堆的话,到最后还是不知就里。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中国文化课》书籍中给我们制定了一句关于文化最短的定义:“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我想,当我们读完先生对文化制定的这条定义后,一定在内心对文化有一种清晰的了解了。
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文化的创造者,社会是由各行各业的人们联合在一起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而构成的美好家园。无论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文化,当人类创造着文化,文化反过来又塑造着人类,如此反复,我们社会才会得到持续良好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自己拥有多高的文化而傲慢鄙视他人,我们也不要认为自己没有文化而生出自卑情绪。
正如余秋雨所说的那样:“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与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做到诚实守信,彼此关爱,精神明亮,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是文化的创造者。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为了美好的世界,为了文化的创造与传承,我们还需要共同持续不断地虚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