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看点·红尘】对战争的思考(随笔)

编辑推荐 【看点·红尘】对战争的思考(随笔)


作者:江伟铭 布衣,387.9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18发表时间:2019-09-16 14:41:56

战争这个词,很多人都对此谈之色变,因为战争带走了很多美好的东西,给活下来的人带来了无尽的悲痛,但是另一外面,战争却也是有一些好的方面,首当其中的,便是战争的艺术。
   战争带有浓厚的艺术色彩,指挥官之间智慧的博弈令人叹为观止,比如,人类最熟知的,1914年和1939年的那两场震动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其中的将领们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家一般就会想到两个词:堑壕战,绞肉机。确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残酷的战场上,各国的军人舍生忘死,为了取得本国的最终胜利而奋斗,付出了大量死伤的代价,但是将领的好坏及其指挥能力,依旧是最为重要的,且不是堑壕战这个战术名称所能掩盖的。
   也许有人会说,堑壕战的话,将领只要在战壕里面,如果敌军进攻的话就防御,适当的时侯进攻就行了,如果打不动,那就用人命去填,直到胜利为止。
   诚然,这种思想流传得相当广泛,也给了很多人这样的一个固定思维,然而,如果这样就能担任军队指挥官的话,那么,是个人就都可以当军队指挥官了,因为就算是防御和人命填的战斗,也不是随意防御,随意用人命填的,是需要有战术和战略的,譬如,那场最著名的绞肉机战役,凡尔登战役就是。
   凡尔登战役发生于1916年,当时的德军统帅,法金汉将军为了解决德军在西线战场上的焦灼局面,而对法军发动的一场进攻战,在开战之初导致了法军的大量伤亡,取得了一系列较小的战果,虽然说,法金汉将军有能力,但是对面的法国将军也不是废物,最终,这场战役便演变成了绞肉机战役。
   凡尔登战役中法金汉将军的大胆进攻战术,在军事层面上,是一个极其大胆的行为,因为这个战术的关键便在于德军能否彻底突破法军防线,如果能突破,法军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如果突破不了,德军将白白损失大量兵力,西线也将继续陷入漫长的堑壕战,但是这个计划非常冒险,因为毕竟德国面对的是本土作战,机动性极强的法军,并且堑壕战已经持续数年,不太可能被一场进攻突破,所以笔者认为,法金汉的这次进攻虽然精彩,但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的作为,所以法金汉在战役结束后被免职,也是理所当然。
   之后继任法金汉的便是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两位将军,他们两个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军队的实际最高指挥官,在他们两个的领导下,德军在西线采取守势,向东线的俄军发起进攻,并最终迫使俄国在1918年初退出战斗。
   而他们的对手,协约国,也不乏能力超群的人才,如福煦元帅,霞飞元帅等等,在堑壕战的漫长战斗中,协约国中也出现了新的一派有智慧和战略头脑的人:东线论者。
   所谓东线论者,便是认为没有必要在西线和德军硬碰硬,而是在东线增加兵力,迫使德国的盟友保加利亚,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议和,凭此来孤立德国,迫使德国在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情况下议和。
   客观来说,东线论者对世界局势的把握性还是很强的,因为一般情况下没有国家会在其他盟友都已经和敌人停战议和的情况下还独自战斗,拼死反抗,并且,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的战斗力相对于德国都弱小很多,虽然路途比直接打德国远很多,但是两下一对比,还是东线论比较可靠,但是,因为丘吉尔等东线论者的冒险进攻,导致了海峡登陆战的惨败,并使得东线论遭到西线论的强烈抵制,但是仍然无法掩盖东线论的优点。
   毕竟最终德国议和的直接原因便是因为盟友的议和和后勤补给的瘫痪……当然,后勤因素占的比例稍微多一点。
   1918年,鲁登道夫将军在西线发动了迈克尔行动,这次行动的目的很可能不是为了打败英法,而是为了德国在谈判席上能有更多的筹码,但是不能否认这场战役的意义,这次行动,如果德国胜利,英法除了议和以外别无他法,如果英法胜利,德国将几乎彻底丧失主动进攻的能力。
   也许有读者看出来了,没错,鲁登道夫的这次行动本质上和法金汉将军的行动是一样的,也是冒险。不过鲁登道夫在这场战斗中用的一个战术还开拓了德国的思维,并成为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进攻其他国家取得胜利的闪电战的基础。
   为了解决堑壕战的问题,鲁登道夫决定依靠以暴风突击队为主体,向协约国阵营发动了攻坚战,客观上说,鲁登道夫的战略想法是没错的,但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暴风突击队只是血肉之躯,根本不具备那么强的能力,无法在堑壕战中取得较大战果,所以迈克尔行动终究是失败的。
   就这样,这场迈克尔行动以德军的失败而告终,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德军赖以生存的暴风突击队死伤惨重,并直接导致德军无力发动下一轮反攻,导致德国最后的战败。
   但是利用部分军队,快速包围敌军的这种想法在二战得到了实际操作,新发明的完善:坦克,为这个战术提供了实际行动基础,这么说的话,鲁登道夫将军也算死而无憾了。
   历史上知名战争还有很多,但是碍于时间关系,没有办法一一列举,所以只举一战这一个典型例子,请谅解。下面在对各个具体方面的论述之中,也会适当的举几个例子论证。
   首先,便是很多人都诟病的屠杀问题,包括屠杀俘虏,屠杀平民这一系列战争中的屠杀事情,大家一般提起来这些事情,都会说:血腥,残暴,暴力,可怕,但是,另一边,这些却也有着自己的无奈和顾虑的一面。
   虽然日内瓦条约里面说要优待战俘,但是战乱时代,很难做到优待战俘,因为本身,作战部队的后勤补给能赶上就是很不容易的,如果在本军都无法凑齐补给的情况下,把为数不多的补给再去分给俘虏,那不是傻子吗?
   俘虏的处理也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如果放了他们,无疑是放虎归山,他们比新招募的新兵更具战斗能力,只要拿起武器,随时都可能重新战斗,而把他们重新编为本军士兵作战,也有问题,如果他们加以接受编制,而是临阵倒戈的话,本军将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这条路也行不通。
   一直关押他们?也不太现实,毕竟这些人都还是有能力的,如果发动暴动,那么本军会陷入极为难堪的情况,况且,如果在补给不足的情况下,光关押他们,不给他们东西吃,也难免会被冠上虐待战俘的帽子。
   所以就像白起那样,屠杀战俘是最好的处理战俘的方法,因为这样就能永绝后患,毕竟大家都知道一个实际的道理:死人不会耽误活人并且吵到活人。如果要人道主义点,那就把战俘管进集中营当中,有没有饭吃,全看补给是否充足。
   说完战俘,再说说平民,很多人都会说,平民是战争中最无辜的群体,这点我承认,但是,平民也很有可能威胁到军队。
   如果平民中发生了暴动,切断了后勤补给线,该怎么处理呢?也许有人会说,平民自己很少会主动发动暴动,这种事情概率很低,不过,如果平民中混入了放下武器的士兵呢?这些士兵趁军队驻扎数量少,武备薄弱,撺掇平民发动武装暴动,那是多么难处理的问题。
   并且国际法中也有规定,不能杀害平民,但同样,国际法也有个模棱两可的观念:在城市战之前,要对该城市下达避难疏散命令,但是,如果下完了命令,还有人留在城市里的话,那么留在城市里的人,都可以视为战斗人员,也就是说,都可以杀死的。
   关键问题是,平民知道怎么疏散避难吗?毕竟一般情况下,这种避难疏散命令就是做个样子而已,基本没有国家会认真的发布这种命令,所以,会有大量的平民被迫滞留在城市当中,陷入进无法进,退无法退的境地,而在这种时候,那些无辜者都将被列为战斗人员被杀死,这是多么无可奈何的事情。
   并且这些冤鬼自然也无处说理去,毕竟嘛,如果攻击国已经下达了避难疏散命令(即使是象征性的),按照国际法的规定,这些平民都属于战斗人员,杀了,就杀了,是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那些冤魂自然无处说理。
   不过平民虽然悲惨,但笔者个人认为,在这种当中最悲惨的,还是普通的大头兵。
   这些士兵一般都是在仓促之间招募上来的,几乎没有受过什么系统的训练就被扔到了战场上,对他们而言,如果碰到稍微有点绅士风度的敌军,还能活下来,但如果碰见像二战日本那样的部队,这些士兵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他们没有能力改变战局,只要上了那个战场,生死就全部交由高层的长官们和命运决定,只能坚决的服从命令,将敌军像蝼蚁一样碾碎,消灭所有敌人,直到上面通报胜利为止。
   他们的牺牲,是整个国家最多的,却也是最微不足道的,很少有人把他们的生死真的看重,就算他们死了,也不能成为埋葬在陵园之中的烈士,只能成为就地掩埋的孤魂野鬼,并且就算活下来了,也没有什么荣誉可以领,大家一般只会为指挥战斗的将军和战斗中贡献极为突出的士兵鼓掌喝彩,而大部分普通士兵只能像路边的小石头一样被轻易地遗忘。
   战争不可能只有一场,他们中的这些幸运儿之后很可能会再被派到其他战场上去,再与敌人进行血与泪的搏杀,直到完全胜利为止,最开始出战的新兵们,还有几个能活着凯旋而归?
   军人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就算上面写的是自相矛盾的,甚至自杀式的命令,也必须无条件遵从,说到这里,笔者不禁要为那无数为国战死而在历史书上连名字都没留下的无名小兵致敬,他们为国牺牲,为国征战,最后却成了“无名英雄”,令人扼腕。
   屠杀问题之后,便是战略问题,时代不同,战略也不同,像是冷兵器时代,骑兵是军队中及其金贵的兵种,绝对不能轻易牺牲,骑兵是军队的灵魂,没有方阵保护的步兵根本不是骑兵的对手。这一局面,直到火药的出现才有所改观。
   到了近代,便出现了排队枪毙战术,这也是时代的结晶,同时也是当时欧洲各国的标配战略,只有将那些“劣质”的士兵进行残酷的训练,才能让他们像僵尸一样在队伍中,即使旁边的伙伴死了也没有反应。且因为一开始的步枪都是单发的,排队攻击有利于保证枪击的持续性,最大化的扩大战斗力,当然,这个战术正如其名,给本军也会造成巨大伤亡,有个西方军事学家估计,在排队枪毙时代,即使是胜利的一方,也会付出大概%21.5的伤亡。
   到了拿破仑战争时代,渐渐出现了以方阵为主,散兵进行骚扰等任务的战术,这个战术在耶拿战役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导致普鲁士军队陷入混乱,法军大获全胜。
   一二次世界大战,一战以防守战,也就是我上文中介绍过的堑壕战为主,二战以机动作战为主,对敌军十分有效,再接下来,便是现代战争。
   现代战争相对于之前的战争,显得没有那么多战术和艺术性,主要的方式便是:先是电子战,摧毁对方的指挥系统,导致敌军混乱,然后就是海军空军出战,把敌军炸一波,最后,陆军出动,扫荡剩下的敌军,完事,参考美国的海湾战争。
   战术上,我个人觉得有句话可以概括:诱敌深入,奇袭奸之。即主动示弱,将敌军引诱进自己预想的地方,然后向敌军发动奇袭战争,一举歼灭全部敌人,这个战术,经久不衰,历久而弥新,如汉尼拔的坎尼战役,拿破仑的奥斯特里茨战役等等,皆为经典战役,稍提一句,一部叫《谭雅战记》的二次元动漫也用了一下这个战术,一举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战争是每个人所不愿看到的事情,但是战争同样也具备极强的艺术性和好的地方,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光看战争的不好的防线,也要看好的方面。如果从别的方面,也许战斗不是特别不好的东西呢!
   最后,用上文中出现过的一句话结尾:将敌人像蝼蚁一样碾碎,赶尽杀绝!一路突飞猛进,直到战斗的胜利!

共 44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题为《对战争的思考》的随笔,严格意义上讲是军事题材的,专业含量极高的一篇文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很熟悉的内容。确实,战争,对于希望和平的人来讲是不愿看到的事情,但很多时候外在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想怎样就能怎样的。而这篇文字,透过战争的表象,透析了战争的另一种属性,那就是它的指挥艺术等。文章语言流畅,层次清晰。欣赏荐读。【编辑:兰花悠悠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兰花悠悠香        2019-09-16 14:43:11
  这是一篇专业性极强的军事题材的随笔。学习了。
2 楼        文友:若海若蓝        2019-09-16 20:24:07
  托翁的战争与和平,的确值得我们思考!感谢作者给我们一篇醒目的拷问!问好作者,期待更多美文点缀看点!
只码字,不管事,不问事,不惹事。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