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修脚(散文)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停不下脚步去细细品味五彩的生活,而另一种慢生活方式早已在兴化这座小城漫延开来。老一辈兴化人有若干种慢生活方式:晨练,溜鸟,逛公园,吹、拉、弹、唱,琴、棋、书、画,小城慢生活方式就这么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早晨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最传统的小城慢生活方式。小城人晨练回来约上二三老友,择一老茶馆隅坐一角,慢悠悠喝着早茶,下午到澡堂泡泡澡,聊聊时事新闻,惬意悠然也。
小城人爱到澡堂泡泡澡是出了名的,老澡堂子里自然少不了修脚师傅,不少人泡澡后免不了要请修脚师傅将双脚修理一番。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一双好脚,走起路来才能脚底生风、疾步如飞。说到修脚,扬州历来有修脚之乡之称,扬州的“三把刀”闻名全国。哪“三把刀”呢?就是切菜刀、剃头刀、修脚刀。
我国修脚术历史源远流长,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病足”的文字记载,修脚术这项传统技艺跟推拿、针灸合称为中国的“三大国术”。
据说我国的修脚术鼻祖是鲁班,鲁班因为长年上山伐木,脚底挤压摩擦形成了老茧(医学上称为胼胝)行走不便,于是他发明了木制方扁铲,长期自治也就创造了修脚术,还有传说是一个名叫“冶公”的和尚是修脚业的祖师业。到了清代乾隆皇帝更是把修脚术赞美得如仙乐般美妙,御笔题诗:“脚医运宝刀,如琢又如雕。隐痛顿消失,足轻上九霄。”故修脚享有“肉上雕花”之美誉。
进入21世纪后,现代修脚术的概念与传统修脚术的概念已有很大差别。传统修脚术工具粗糙、简单,效果立竿见影。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提高了,修脚术的范围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修脚外,还增加了美甲、脚部护理、足底按摩等服务项目。全国各地开设创办了修脚培训学校,学习和运用了现代医疗技术设备,大大提高了修治脚病的效果。
脚病的修治技术简称“修脚”,早期上海人称“扦脚”,四川人称“刮脚”。修脚具体服务由修理趾甲、胼胝(脚垫、脚茧、膙子)挖鸡眼、肉刺、灰趾甲、修嵌甲、除脚气、跖疣,已扩展至各种脚病的治疗及捏脚、括脚、搓脚、浴脚等。传统修脚可分为二种形式:第一种是在街头(包括庙会、集市)路边行艺的脚技师,行话称作“剜窝的”。他们和江湖郎中混在一起,一般搭一白布棚子,地上铺一块红布,行话叫“靠地布”,上面摆放修下来的脚疔、脚垫等皮肉,墙上挂一幅画着各种脚病图样的白布,行话叫“点张子”,按图指画讲说以招揽生意。其中常在一处摆摊的脚技师,行话称作“常靠地”,都必须能做“尖活儿”,即手艺好不骗人。那些赶集市上的脚技师,行话称作“走马穴”,就难免做“腥活儿”了,即糊弄人骗些钱财;第二种是在澡堂子里服务的脚技师,行话称作“画皮的”。他们除修脚、修趾甲、刮脚气外,还搞脚部按摩,达到舒筋活血、解除疲劳的作用;第三种是现代修脚:即指现在盛行的修脚店,又叫足疗店,行话称作“足疗师”,他们有正规的行业场地和行业规范,属于“挂牌”营业。
如今走在小城的大街小巷,所到之处遍布着“修脚店”、“足疗房”,足疗房大厅内一溜排躺着修脚的男女老少,我不知道哪来有这么多有脚疾的人需要足疗?我想,这或许也是小城人享受的一种慢生活方式,摩脚、足浴舒畅身心啊!修脚作为一门古老的行当,不仅没有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被发扬光大,作为一种“国粹”传承了下来,甚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