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你有多努力,就有多好笑”(杂文)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说的是社会底层的孩子,只有通过坚强和努力,才能抵达自己理想的人生彼岸。没有伞的孩子,过去我是,现在,我的孩子还是。所以一直以来,我对努力的敬畏之情有增无减。可最近,我却听到了另外一句话——你有多努力,就有多好笑。
初次目及这句话,我突感一口气似要接不上来,但也只能是由无限愤慨继而转入无尽的沉默和无奈。
这句话是由一个故事引发的,却生生击中了生活中渴望努力成功的那一个又一个艰难无助的灵魂。
小智与小丽都是某市矿区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形影不离,不同的是,小丽的家庭条件要好许多,小智却一点也谈不上,仅仅属于家庭温饱型那种。小智的成绩斐然,一直遥遥领先于小丽。小智在全年级稳拿第一,小丽却只好屈居于年级的三十六名。小丽模仿小智的学习方法,小丽的妈妈也绞尽脑汁,狠投入、请家教、严要求,把小丽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但小丽最好的成绩也不过是全年级十二名,仅仅望其项背而已。
初中的时候,小丽的妈妈改变了策略,把小丽转到了全区最好的中学。初一第一次统考,小智考了全区十二名,小丽是十三名。初二时,小智是全区十八名,小丽却是全区第八名。小智的妈妈责备小智努力不够,小智第一次沉默了,她只能更加努力,中午不休息,晚上熬到十二点。尽管如此,下次统考,小智的名次与小丽相比还是相差十名之远,小智开始变得郁郁寡欢。中考的竞争残酷而有序,无论小智怎么努力,成绩就是上不去,小智滑到了全区三十四名,小丽却上升到全区第四名。中考作为人生第一个台阶,小丽以664分的好成绩进入本市最好的高中最好的火箭班。小智虽然也进入了这所学校,但只能是普通班,一般般而已。面对成绩,小智第一次有了望洋兴叹的感觉。
三年的高中生活,小丽猎猎飞扬的成绩一直是小智心头的巨石。小智学习生刻苦而努力,却怎么也挥不去内心那份压抑与辛酸。2019年高考,小丽以618分的好成绩进入某985大学,而小智只上了本省的一个二本。小智终于知道,自己与小丽的差距,是这辈子也赶不上了。小智不甘,小智的妈妈更是怀疑这是命运作了手脚。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智的妈妈与小丽的妈妈不期而遇,小智的妈妈就这个问题与小丽的妈妈作了探讨。小丽的妈妈却笑着说:“你永远也不懂吧?并不是所有的成功,只要努力就可以达到。小丽的每一份成功都是睿智的见识和资本的投入换来的。无效的刻苦等于没有见识的努力,你有多努力,就有多好笑!”
是呀,小智的妈妈永远也不会懂。小智的爸爸只是煤矿上的一个二线工,月工资不足三千元,一家人的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小智的妈妈还得经常靠打临时工弥补捉襟见肘的生活。投入,怎么投入?那是她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她哪里会知道,中国的教育竞争,已经有了社会专业化资本市场背景和产业化模式,而考试的难度和力度,已与阶层固化、与个体家庭的经济实力背景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作为万千贫寒家庭公平诉求,已经变得愈甚艰难。小智的能力和努力,怎么打得过用资本换来的教育精英团队对小丽的数据化、精准化的精耕细作和调理呢?!
中国的教育公平诉求,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读书改变命运,已成为千百年来美好追求与向往。十年寒窗苦读书,一朝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些励志的名句,坚定而又温暖。是因为它确实为那些不甘于社会底层的人士营造了温馨的追求与希望。尽管有好多弊端,但也可望而可求。
上世纪七十年代,高考制度的恢复,让一大批贫寒学子靠自己坚毅不拔的努力改变了命运,也无比荣幸无比坚定地成了国家的栋梁,也正是他们的努力,支撑了祖国的繁荣与强大。平等的起跑线,没有等级,没有阶层固化,那是一种多么畅快的凛冽与爽朗!
新的教育机制选拔,融合了多元阶层的诉求,但却更多了体现了历史进程的社会资本性与利益性。中产阶级的经营投资与精英阶层制高点占位以及既得利益的维护,不断地蚕食贫民阶层应得的份额,使教育公平本应体现社会公平的这一宏论开始质疑且与寒窗苦读的美好愿望渐行渐远。
让每一份努力不再辛酸,让每一次跋涉不再流泪,这是民性与民声的呼声所向,更是民情渴求教育公平的方向。这就需要教育公平的操作慎而又慎,要有贴近生活的真实与更加科学的认知,要有诚恳的责任心与换位思考的良知。
某县教育局小升初“阳光招生,均衡编班”,秉承公平的理念,年年邀请家长代表和社区代表参加,领导在场,监督员齐全,现场操作,软件按程序随机抽取,绝对公平。问题是除了男女均等和城农均衡以外,再无别的。正是这种“公平公正”的模式和概率,成就了某些特异的“群英会”班。
某校某年级某班,正是这样的产物。差生班加捣蛋班,要多闹心有闹心。好同学是少之又少,“有幸”成为这个班的李文玉同学,每天受别的同学骚扰,状况频发,她只能焦虑到以泪洗面。她妈妈受不了,找学校找教育局,要求调班。答复是,这是代表社会公信力的,不允许调,也绝对不能调。问题是,对李文玉公平吗?三年下来,在一个秩序井然、积极上进的班和这样一个鸡犬不宁、乱象丛生的班级,效果一样吗?对于那些不学习的差生公平吗?如果他们平均地分布到各个班,是不是“迷途知返、改邪归正”的机会多一些呢?分班加一个成绩依据,为什么这么难?是怕引发是非,还是怕影响政绩?小升初学生背景毕竟不是一片空白,成绩因素虽然代表不了综合素质,但毕竟密切相关,从成长的心里角度和科学角度,加进去是否妥当,恐怕大家都心知肚明吧。有人说,要老师吃干饭?他不能管好这个班,他的敬业精神哪去了?老师是吃干饭的?决策者下来试试!凭什么带这个班?谁的心理能平衡?况且本来可以事半功倍,却需要事倍功半,这让人累死不偿命的根源症结到底在哪?年年如是,这所谓的“公平”的大旗到底慰藉了哪些灵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事业容不得半点马虎。对于决策者来说,也许是一句话,可对某个学生来说,被影响的可能就是一生。命运在一瞬间面目全非,我们是不是需要慎重一些,再慎重一些。这毕竟是功德无量的事,同时也是对教育真正地钟情与敬畏。
让每一份公正都能光芒万丈,让每一缕晨曦都能传播真实的温暖,这就要求每一项决策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形式,更应该贴近地气,融入民心,还原真实,让每一个社会底层的孩子有足够的条件和勇气挺拔自己。我不知道,在飞速滚动的教改车轮下,这样的诉求与愿景是不是虚无缥缈的奢望……
不可否认,日新月异的教育改革给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给个体的成长和创新打造出更大的驰骋空间。但这种与资本市场有着复杂的嵌套关系,是很需要每个家庭的实力作为背景的。中上等阶层凭借自己的实力捷足先登,更多的下层贫民的孩子在犹豫和无奈中彷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留给他们的生存空间实在是微乎其微。他们只能依靠命运罅隙里那点阳光去呼吸,去生长。
资本力量快速发展的时代,并不是所有的希望和美好都能扬帆起航。资本因素导致的教育不平等,已是不争的事实。底层人民对教育有着多重期待,他们渴望真正的平等的素质教育践行!渴望他们的努力尊严得到更多的维护与尊重!
努力,是无数社会底层人士改变命运的标志和灯塔,只是,当这条路变得越来越窄,甚至成为不可企及的远方的时候,它的本来意义就会演变为压倒秩序和谐的滞障,成为社会进程中的一大悲剧。
“你有多努力,就有多好笑”——试问不努力,又怎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自己的未来,不努力,谁又能给予那些孩子改变命运的前途与方向呢?!
欣赏老师佳作,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