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古城三景(散文)
一直听闻广济桥,开元寺和韩文公祠是潮州历史文化古城的标志,却一直不曾去看看,趁着假期,便决定前往观看。
――题记
一、遇见广济桥
记得读小学那会儿,有一篇名为《赵州桥》的课文,或许对桥有种特殊的情感,以致于老师讲课的时候,竟听得津津有味。老师也说起广济桥,也称湘子桥。那是第一次听说广济桥,后来,慢慢才知道,广济桥原来也是中国四大名桥之一。听老师绘声绘色地描述,可毕竟是听说,未曾目睹。
直到如今,我都未曾去过,都说广济桥雄伟壮观。可听说,倒不如眼见为真。心心念念了很久,便决定前往,目睹古城广济桥的风采。
广济桥位于潮州市,潮州也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古城。而说起潮州,广济桥必定是潮州市的标志之一。广济桥横跨韩江东西两岸,广济桥建于南宋1171年,刚开始是由八十六艘浮船连接河中石墩固定而成。后来,慢慢地在江中两岸增加一座座石洲,中间则还是以浮船为主。从南宋直到元朝末期,由于历史更替,战争不断,广济桥几经破败,直到明朝初期,才重修广济桥。而广济桥原先称为“康济桥”、“丁候桥”,桥修好后,更名为“广济桥”,寓为“广济百粤之民”之意。
清晨的风,轻轻吹拂着脸颊,那么清爽,没有丝毫炎热之感。来到广济楼前,巍峨的城门,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古老的灰色土砖,见证着历史的印记,每一块砖瓦,都是记录着厚重的历史。抚摸着这位见证历史的“老人”,那历史的画面,顿时涌现在脑海里。广济桥和其他桥梁不一样,它是一座封闭式桥梁,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把广济桥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我走进城门,那壮观雄伟的古代建筑,黑色瓦片,更加彰显城门的大气与豪迈。城门上,还有三层楼,每一层都会有一个匾额写着:“领东首邑”、“东为万旾”、“广济楼”。再前往,便是非常有古代性的建筑,不禁觉得,像是穿越了一般,再往前就是广济桥了。而今年恰逢祖国七十周年,城门边上,无不插满了五星红旗,游客们手里拿着小红旗。顿时感叹祖国是这么地美好,山水依旧,风景如画……
曾有郑兰枝①在《潮州八景诗》之一的《湘桥春涨》有诗曰:
湘桥春涨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
激石雪飞梁上鹭,惊涛声彻海门潮。
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
一带长虹三月好,浮槎几拟到层霄。
我匆忙来到桥边,想目睹一下郑兰枝诗中所写之景。可这时天气晴空万里,只见江水静静地流淌着,偶有白鹭在水中嬉戏,岸边的柳条,随风飘扬,轻轻触碰江水,像一位正在江边洗着长发的女子。这时风儿轻轻吹拂着,感受着广济桥上的风。江中鳄鱼,也早已被驱赶了。只有几座石洲,就像长眠不朽的卫士,一直坚守与捍卫着这座桥梁。
古城桥是先人留下珍贵的财富,也体现了先人们的超群智慧,相信也对当代桥梁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应当被后人铭记,更是要一代又一代地保留下来。
二、古老开元寺
“三年般若心参透,一部华严血写成。”这是抗战时期,寺里智诚方丈闭关三年用血写下《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多万字,而这两句诗却为人们对他所称赞的。
潮州开元寺,建于唐玄宗公元738年。是唐朝唐玄宗时期,唐朝盛兴佛教,而唐玄宗年号为“开元”。所以,唐玄宗下旨在全国的洲郡各建立一座开元寺。而开元寺,也作为国寺,为官家宣传国法律,而随着历史的演变,朝代的更替,开元寺也免不了战火的摧残,如今全国仅存的四座开元寺之一。而经历过的宋、元、明、清直到新中国成立也曾多次维修。
来到开元寺,那雄伟的大门,日光下的琉璃瓦片,照出耀眼的金光,点缀着寺院的历史。走进大门,古朴的历史建筑,呈现眼前,一股庄严肃穆,圣像庄严,香火鼎盛。鸟声清脆,许是朗朗经文,也引得鸟儿们前来聆听吧!再往前走去,四座石经幢屹立在眼前,历经一千多年,石柱上的经文依旧清晰可见。
再来到主庙,庙前放着一鼎香炉,名为“红铜香炉”。香炉鼎还刻着:“开元寺禅堂香炉一座永远供奉三韩弟子任国祚”。相传,是邻国僧人所赠,也被保留至今。还有大铜钟,是宋代时期打造的铜钟,每当敲钟,钟声依旧悠长,延绵不绝……不禁看到一处,有花儿盛开,顿时想起唐代诗人徐凝②的《题开元寺牡丹》,诗曰:
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
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
花儿绽放着,为古老而沉静的开元寺,添加了丝丝悸动的色彩,五颜六色,煞是美丽。看完花儿,我便再继续前行。寺庙里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景色,那便是千佛塔,外观白色彰显大气,小巧玲珑,但又不失庄严……开元寺,见证了多少历史沧桑,经历了多少战乱烟火,才能保留至今天。离开时,我为它再次仰望着这座古老又神奇的开元寺。
我没有在开元寺逗留太久,匆匆忙忙地看看一些景色,或许那些未曾看过的藏经楼等,那就留下念想,下次再来观赏。走时,这会庙里又传来诵经文的声音,或许,经文还是那是那些经文,而僧人早已不是那些僧人了。
三、韩文公祠
都说孔子是中国的至圣之人,那么韩愈则是潮州人民心中的第二个至圣之人。
古代潮州被称为蛮荒之地,也作为被贬官流放之地。而被贬潮州,这是韩愈第二次被贬了,他曾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诗曰: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来到潮州后,他发现潮州地处偏僻,农耕落后,文化不高,住处破败不堪。他大刀挥斧,整改潮州,修水利,驱赶江中吃人鳄鱼,还有兴办教育。而潮州人民为了感恩韩愈,为他建立公祠,为他改姓,旧称“鄂溪”改为“韩江”,韩江边有一座山也改为“韩山”。郑兰枝也为韩愈写下诗句,歌颂其才能与功绩。在《潮州八景诗》之一的《韩祠橡木》有诗云:
高植一株耸翠峦,侍郎手泽倚栏干。
根深八月蟠祠古,叶毓双旌度岁寒。
棱影参差侵曲水,奇花多少映祠坛。
游人若问科名事,为指芳林旧姓韩。
韩愈在潮州任职八个多月,特别是兴办教育,相传古代潮州能登科进士寥寥无几,直至韩愈在潮州兴办教育后,像王大宝、林大春、翁万达等都是唐朝后的宋明清朝时期的进士。由此,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韩愈,为他建立了一座韩文公祠。听闻韩文公祠全国只有三座,他的故乡有一座,被贬阳山时人们为他建立一座公祠,还有的就是潮州这座韩文公祠了。
来到潮州,韩文公祠是一个不得不来的景点。韩文公祠依山傍水,古朴清幽,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大门正面,写着“韩文公祠”,听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胡耀邦主席亲手题字的。走进正门,鸟语绵绵,翠绿葱葱,一股文学泰然之气。静然而适,不觉倒带韩愈那时,头发鬓白,却总捧书而读,学得满腹经纶,才能造福潮州百姓啊!蜿蜒小路,曲径通幽,绿茵环绕,直到正殿,一座庄严肃穆的韩愈像,正头上的匾额写着“百代文宗”和“泰山北斗”。随即向韩愈像行了行礼,看了看殿内,朴素简洁,出了门再到处兜兜转转,流连忘返。静心而坐在树荫底下,想着这位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对于文学上的卓越,他留下太多让后人学习的文章佳作。在《师说》中,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在《送穷文》中,用幽默嘲讽的手法,揭示了庸俗的人情世故……
苏轼也曾写下《潮州韩文公庙碑记》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高度称赞。
日落黄昏,那落霞随着韩江的另一头缓缓落下,那天边被渲染地片片金黄,是那么地美丽。自古民谣唱:“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无不称赞潮州盛名,潮州有八景,其他景色,只能下次再来观看了。
注释:①郑兰枝,潮州府海阳县淇园乡(今潮安县)人,清朝嘉庆十六年荣登岁贡生,其著作有《潮州八景诗》。
②徐凝,唐代诗人,浙江睦州分水人,生卒年均不详,与白居易、元稹同时而稍晚。明人杨基在《眉庵集》卷五“长短句体”赋诗云:“李白雄豪妙绝诗,同与徐凝传不朽。”之誉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