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童年的冬天(散文·家园)
童年的冬天,真冷!
几乎一进入冬天,屋后的庄塘就上冻了,一天不化,两天不化,没多少天就有几寸厚了。每天一早起来到河边拎水洗菜的奶奶或妈妈就用一段粗些的木棍敲那厚实实的冻。于是,“咚咚、咚咚”的敲冻声就响彻在寂静的乡村上空。温度低,前面敲开,很快就又结上了,下次拎水还得再敲。因为太厚,用棍子敲震手,父亲就按了个榔头专门敲冻,敲得多了,木榔头上伤痕累累。
这么厚的冻,即使大人走在上面也没有问题,所以,我们上学时往往逢沟过沟,逢港过港。当然,出于安全考虑,老师知道了要受到“处罚”的。放学后,几个小男孩常拎着榔头在冰面上找鱼。上冻时总会有些鱼在上来换气时被冻住了,我们一眼就能看到那冻下银色的一片,于是,用榔头敲开,拿上早已冻得硬梆梆的鱼。
天渐渐冷了,孩子们将夹祆里又塞进棉花。夹袄是那个贫困岁月特有的衣物。天冷了塞进棉花就成了棉袄,天暖了就抽出棉花当春秋衣穿,没办法。那时的农村普遍都穷,难得做件新衣服。往往要到过年才能做上一件,难得做的一件新衣服还要等到大年初一才能穿上,那份焦灼,那种猴急,让孩子们难捺。冬天能有棉袄棉裤穿着就很幸福了,有些孩子家里贫穷,外面大雪纷飞还穿着单衣薄裳,皴得都是裂口的小手冻得像馒头,挂着鼻涕的小脸冻得发紫。有人问冷吗,小家伙用袖子擦下鼻涕,嘴里犟着说不冷,小腿却不由自主地瑟瑟发抖起来。
有双暖和和的棉鞋穿在脚上就更幸福了,有的小孩冰天雪地还光着个小脚,还有的请人打双“毛窝”穿着。“毛窝”是用芦花打成的。这芦花在割的时机上大有讲究,割早了花还没完全开,绒子少,不暖和;割迟了,绒子又被风吹走了,也不暖和。只有刚开而又未全开的时候割了才最好。割了回来,晒干备用。稻草搓的细绳为经纬,再用稻草锤“熟”做成底,“喂”进撕成一小绺一小绺的芦花,“打”成鞋的形状。这,就是“毛窝”,因为都是草做成的,因此穿着剋脚,又没有袜子,好些人都被剋破了后跟,一走一瘸,所以大部分人用布将边子沿起来。穿毛窝最怕雨雪,一着地,底子就潮了,这大冬天的,脚上踩着两块冻,那滋味真不是人受的,就有人用木板锯成鞋底的形状,前后再钉上两块木头,这就成了“木屐”,穿上它,好是好,就是走路得小心,否则,走得不好就会跌个跟头。
班级的窗户玻璃基本没有,都是用些芦柴扎着以挡风,其实挡住了大风,小风伴着寒气依然充斥着整个空旷的教室。坐久了就冷得不行,小手上都是冻疮,好像“烂山芋”一样;一部分学生的脚后跟都被冻烂,血津津的,一走一瘸。上会课,老师知道孩子们冷,就说,我们“得”会脚吧,于是教室里顿时“得得得得”地响成一片,让脚稍微暖和一哈子。一下课都挤到教室山头,“嗨嗨嗨嗨”地相互挤着取暖,还美其名曰:挤盐豆。
身处水乡,水塘、河里总长了很多的芦柴(芦苇),冬天每家都要分上一段。没上冻时,就下水用刀割;上冻了,就站在冻上轻轻一踢,柴就在冰面以上齐崭崭地断了。运回时就将柴捆放冻上,用麻绳一扎,在冻上拉回家去。当然,在冻上走也是要技巧的。脚要踩稳实,否则一不留神就会来个仰巴叉,后脑着冻,生疼。
割回芦柴,大人们将之分类,大的捆好站成排,等着开行的(经纪人)带人来买回去做席子、折子等篾器,小些的则留着打柴帘。这些帘子六尺长六尺宽,茅草绳做经,20路。听说这些帘子都是运到远方砌房子用的。那时小学生作业很少,放学后到睡觉前这段时间就被大人哄着打柴帘,搓草绳。刚开始还觉得好玩,小手把坠子甩得飞快,时间一长就腻了,虽然每张柴帘大人都给点提成,但渐渐失去了吸引力,以至对那些芦柴恨恨不已,只巴望着能早点打完,可以出去痛快地玩玩。我因为喜欢看书,耐不住了就借口上厕所在那里过一阵书瘾。
下雪了,鹅毛大雪漫天飞舞,那时的冬天每年都要下几场大雪的。常常是睡觉前还是好好的天,第二天早上一开门,却是一片银妆素裹的世界。而且常常的都有几寸深甚至尺把深,地上一走一个窟窿。记得邻居赵二爷家门前因为要清出条路进出,两边的雪竟堆得有一人多高。
下雪了,最高兴的就是我们孩子了,到路上、到社场上去滚雪团,那些雪团越滚越大,有的有一米多高,得几个男孩才推得动。
堆雪人,柳篮做成帽子,用胡萝卜做成鼻子,树枝做成胡子,再用两个大钮扣做眼珠,这个雪人立即生动起来。
那时的麻雀还不是保护动物,甚至曾有一阵还位列“四害”。我们会扫上一小块地方,洒上些米,筛子用个小棍支着,一根长绳引到稍远的地方牵在手中。饿极了的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小心翼翼地左顾右盼,边跳边兴奋地叫着,看看没有什么危险就埋头吃起米来。慢慢来到筛子中间,远处的我们一拉绳子,筛子立即扣上,来不及飞走的小家伙就被活捉了。晚上则约上三两个同伴,拿着手电筒出去照麻雀。因为冷,麻雀都缩在檐下发抖,电筒照住,一动不动。一个照着,一个蹲着,一个踩着,手一捂,十拿九稳。
太阳出来,雪开始化了,檐下的水“叭嗒叭嗒”地响,晚上上冻,第二天檐下挂着一溜长长的“冬铃铛”(冰棱),晶莹剔透,阳光一照,美丽极了。
下雪天无法出去玩,柴帘也打完了,我们就围着家里火盆旁烘火。火盆是由泥巴和着碎稻草、瘪稻壳抹成的。厚厚的底,厚厚的边,敦实而憨厚。要烘火得先在里面放上稻壳之类耐烧的东西,然后将锅膛里刚灭了的火脚掏出来倒在上面,顿时,整个屋里暖和了起来。我们则抓些玉米来,放在火上。一边炸,一边还兴奋地唱道:“叭啦叭啦”炸,一炸火盆大!一会,“嘭”“嘭”的声音响了,一朵朵美丽的小白花盛开在火盆里;有些,则兴奋地飞出火盆,跳到了地上。于是,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米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