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戒烟故事描绘人生五味(赏析) ——读殷君发的《戒烟记》
用“螺蛳壳里做道场”来形容《戒烟记》再合适不过。只看一眼殷君发的《戒烟记》(刊于2019年9月18日《衡阳晚报》),便爱不释手。小说微妙的“道场”诠释人生,牢牢地揪住读者的心。
我行医数十余载,经历过医闹,故事似乎场景再现,感同身受。品读完这篇小说,身为医务人员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驱使我赏析这篇小说,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喷涌而出。
我从小说的语言、故事情节和社会意义三个方面来浅释《戒烟记》。
一、用精美的语言,刻画小说中的人物。
苏轼总结一生的创作经验:“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殷君发老师的《戒烟记》做到了,行止有度,从容自然。
这篇小说的作创手法,如云之行、水之流,本无定式,其行止倜傥潇洒,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小说写景浑然天成、心理刻画自然真实,读之余味无穷。《戒烟记》的语言,精确到一字一义、一句多义;小说语言精美,如散文诗。
小说开篇“这一缕一缕的青烟,又孤独地伴随了老李三年”,短短的这句话开头,读者就能知道烟民老李抽烟是复吸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老李戒掉烟之后,又翻戒了呢?一个“又”字,成了温柔的抓手,调动阅读者神经的敏感部位。
“呆着呆着,老李就习惯了……老李就将自己炼成了雁城屈指可数的名医。”作者用潦潦几笔,生动地刻画出老李。把老李的曾经和现在,从侧面烘托。一位资深医生的饱满形象,呼之而出。
“儿子在北京漂着,日子过得太充实”这是对老李儿子的描述。读者从这句话里知道,老李儿子在北京工作,非常忙碌,连问候父亲也难抽空。
“像一个滚圆的西瓜。特殊的体态,让她的行走极像一只憨态可掬的企鹅。”用这句话,把一位身怀六甲的护士形象,刻画得非常生动。更体现护士工作的急迫、护士职业的劳累。
“满头银丝、满脸沟壑、枯瘦身子,记录了她一生的坎坷。”用简单的几个字,描述患病的老人。读者看到一个经历磨难坎坷空巢老人,病入膏肓,生命垂危。
“导师瞪眼,说:有什么后悔的?”点滴着墨的导师。凭这一句话,把老师的形象凸显出无比高大。他像灯塔一样,指引老李在医学路上的方向。
“家属跪在冰冷的地上,呼天抢地,涕泪双流,悲痛欲绝。”对于老妪的儿子儿媳,仅此一句,便体现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心。他们此刻的伤悲绝不是做秀!他们把这种死别之痛转稼成对医生责怪,而责怪却把医生的心牵扯得生疼。
汪曾祺是一位注重小说语言的名家。他从不否认自己的小说散文化。而且预言,“散文化”是世界短篇小说发展的一种趋势。殷君发老师的《戒烟记》,以清新自然的写实笔法,把人性的温情与冷酷、生命的脆弱和残酷、纯真与丑陋,抽丝剥茧,层层呈现文中,彰显作者笔风老道、阅历丰富。
二、巧妙地安排,故事情节起伏曲折
《戒烟记》用三千多字,刻画出人世间的一角,着墨的角色达十人之多。“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峰放过一峰迎。”这篇小说非常精妙,由老李翻戒吸烟开始,由戒烟为主干,蔓生出亲情关系、师生关系、医患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戒烟记》是以戒烟为线索,讲述发生在老李身上的故事。小说标题是戒烟,但绝非仅止于戒烟。
有幸成为殷君发老师这篇小说最早的读者。殷老师发来文档那时,我正陪同两位下肢瘸了的残疾人,来回奔波于人民医院和残联之间。在排队等候时,我忍不住点开,想一睹为快;又担心自己囫囵吞枣,尝不出美味。那种心情,就像我身后的两位残疾人,虽然一瘸一拐、忽走忽停,脸上却始终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老李戒烟的故事里,老伴去世、孤独郁闷是复吸烟的原因;儿子北上,家里清冷是老李以院为家的背景;空巢老人病危,需要争分夺秒急救,老李冒险签字为契机;患者家属的刁难是小说转折点,老李心情复杂想来想去,以烟解闷。不得不佩服作者洞察事物、剖析人心的能力。《戒烟记》流畅自然,小说的文字像一条清澈的河流,而故事情节就是河床中的鹅卵石,多姿多彩。河流奔腾,人性的善与恶在激流中撞击,或浪花四溅,冲击眼球;或压抑震撼,叩人心弦。
欧·亨利的《最后一片树叶》,小说以最后挂在树上的叶子为主线索,展开发生在苏艾、琼珊和贝尔曼之间的故事。墙上那片画上的树叶经历风雨,依然挂在树枝上,生机勃勃。它给了琼珊战胜疾病,创造奇迹。《戒烟记》有异曲同工之效,它情节曲折、布局缜密,标题便是伏笔,层层抖包袱。当老李豁然开朗,想透彻,逐下决心戒烟,小说便结尾。
三、戒烟故事里的五味人生
一篇优秀的小说,当与现实相结合,《戒烟记》便是。彼时,衡阳市正在“创国家卫生城市”达标,每一位衡阳市民都应戒烟或劝导戒烟。一位优秀的作家,该融入当下,殷君发老师便是。此时,医患关系如履薄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彼彼皆是;医学生填报爆冷门,医生资源日驱减少。
《戒烟记》中五味俱全,饱含酸甜苦辣、生离死别、炎凉冷暖。父与子的生离;夫与妻、母与子的死别。医生为争分夺秒抢救病人,不顾保护自己,冒风险签字的温暖。患者家属不明真相、不懂感恩的行为和语言,让医生心酸;儿子答应回家过年的甜密。
《戒烟记》是“自古忠孝难两全”的诠释。北漂的游子,读此文当惭愧。“父母在,不远游。”这是“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到老”的承诺。老李的妻子已故,儿子在北京打拼,他对空巢老人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也许,老李在毫不犹豫签字那一刻,是老妪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戒烟记》是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的缩影。已故患者的家属,心里愧对无人陪伴的母亲。当他们呼天喊地叫不应母亲,便把怒火发泄到医生身上。
从出生开始,人与医院和医生就分不开。可是,当今的医患关系,已降至冰点,病人对医生缺乏最基础的信任。许多医生被殴打,致伤致死者常有发生,甚至因为患者家属揪心孩子扎针,就殴打怀有身孕的护士。
《病家两要说》中“医尚不能知,而矧夫非医者!……使主者不有定见,能无不被其惑而致误事者,鲜矣!此浮言之当忌也。”医生都有不知道的,不是医生的人更有不懂之处,道听途说的话,更不可信任。
《戒烟记》是空巢老人好好生活的范本。从老李的生活孤寂、工作的压力、纠结的心态、翻戒吸烟等等这些,都是危害健康的无形杀手。当老李释放心情想通之后,戒烟,放下,才是生命的绽放。
殷君发老师创作这篇小说的之意,不仅在于让老人戒烟,而是通过故事,让读者知道生命的脆弱、陪伴的重要,更让读者明白生命的真谛。人口老龄化的当今社会,需要相信医生,把病托付给医生,医生是值得信任的人。小说的主旨,在此得到深化。
树上春树说:世上没有完美的文章。《戒烟记》也有小小瑕疵。小说虽有留白,但还是太满。
比如:“老李习惯性掏出香烟,正欲点上,却住了手:唉!别抽了吧!戒了吧!”若在“住了手”之处用句号结束,删除后面的,更余味无穷。
比如:若把短信“我戒烟了”删掉,在老李发短信给儿子处结尾;把儿子回复的短信去掉“戒了好”,用一个竖起大拇指图片代替。这样,全文没提及戒烟,却又是戒烟。像《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通篇写白鹤,白鹤自始至终没出现。这样的留白更妙,以短胜长。
当然,瑕不掩瑜,《戒烟记》创作是成功的。小说中每个人物身上的故事各不相同,饱含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戒烟记》像一本小人书,每处细节是素描人物嘴里冒出的气泡泡,读者禁不住诱惑,抓住,掰开……作者的精巧处在于:在兔子面前晃动胡萝卜,在人性面前点燃缭绕的烟圈。
附原作网址:《戒烟记》https://www.cnepaper.com/hywb/h5/html5/2019-09/18/content_15_1.htm?from=singlemess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