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母亲的唠叨(散文)
一
“你外公外婆去世早,他们都是饿死的。那些年我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他们没享到一天的福哟!”
“你爸爸家里也穷得不得了,兄弟姊妹又多,客情又大,有点好吃的都得节约下来待客。”
“穷人靠喂猪,富人靠读书。你们不读书就得像我和你爸爸一样,喂一辈子猪,哪里有什么前途呢?”
“勤快勤快,有吃有卖,懒惰懒惰,挨冻受饿。”
“凡事总莫急躁,慢工出细活。”
“三穷三富不到老。”
“鱼有几不捉,话有几不说。”(意思是不该干的事莫干,不该说的话不说)
“屋檐水点点滴,点点滴到原窝里。”(意思是凡事从自身做起,在孩子们面前做好表率)
“你们在外面要听领导的话呀!还是党和政府好,没有毛主席邓小平,我们哪里会有今天?”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的嘴里经常重复这些话语。咋一听来,这些话杂乱无章,都是一些闲言碎语,但细细琢磨,母亲的话还是有较大的规律可循。
大姐没有上成学,这成为了母亲一生的心病。大姐出嫁以后,婆家也很艰难,母亲时不时将节约下来的肉油送给她,教育她要懂得孝敬公婆,勤俭持家,好好抚育儿女,一定要送他们读书。但姐姐的孩子读书成绩很差,初中一毕业就辍学了。母亲对大姐更担心了,见到她就不停地安慰和鼓励,说:“人怕恒心,树怕扒皮。只要有恒心、走正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对于我们上学的孩子,除了上面的话语,主要唠叨的还是要我们好好学习,并给我们列举了很多靠上学改变命运的例子。我们每次升学对于家里都是一道坎,在极大的困难面前,每次总是母亲下定决心送我们继续上学,然后又是不断地鼓励。记得我上高中那年,父亲希望我复读初中,或者回家务农,我则坚持要上高中,母亲几经考虑同意了我的想法。那一晚我们在月亮下的竹林里乘凉,母亲反反复复地给父亲做工作,到最后都生气了,两人因此大吵了一回。想到自己中考的失败,又想到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我竟伤心地痛哭了起来。母亲安慰我不要哭泣,以坚定的语气对父亲说:“这次管你做个啥,娃儿的高中一定要读的,卖房卖瓦都可以,不就两年嘛,舂铁也要舂出来。”最终父亲只得依从了母亲,一边四处借贷,一边加紧了干活。
两个妹妹初中毕业时已经成了一个大姑娘了,身上还穿得破破烂烂的,被一些同学和街上的人笑话,妹妹们便有了辍学的心思。母亲凑近她们的耳朵说:“穿得烂不丢人,将来没出息的话,偷抢才叫丢人。”妹妹们这才坚持上学并得以高中。
大哥参加工作以后有人上门提亲,本就经济不宽裕的他还得支持弟妹们上学,大哥就有了暂不提亲的想法。母亲却没有同意,说:“这怎么行呢?总不能为了小的,把你这个大的耽误了啊!”
等到我们一个个考上更高的学府时,邻居们才回过神来。有人说:“那个婆娘不知使了什么法儿,把孩子们都教育得这样有出息?”又有人说:“那个女人话虽多,但奸(聪明的意思)得不得了,她教育儿女的话我们都听不到。”母亲听见这些话却选择了沉默,只是难掩脸上自豪和欣慰的神情。
母亲对父亲的唠叨主要就是在客人到来之前和庄稼栽种或收割的时候。父亲时常没有考虑周全就把客人请到了家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母亲感到非常作难,便抱怨父亲“顾头不顾尾”。父亲说:“随便吃点啥就行了。”母亲说:“人情大如债,莫得揭锅卖。随便吃点,人家怎么看待我们?”然后便数落一堆话,弄得父亲只得四处借来好吃的接待客人。栽种和收割的时候,母亲生怕父亲做得少了,或耽搁了时令,每天都要催促父亲;有时父亲不耐烦了,故意说出一些反对母亲的气话。母亲一听更着急了,埋怨起父亲来,两人因此而发生的争执最多。叔父有时劝慰父亲,说:“你别看二嫂没文化,说出来的话还很有道理!”父亲每每只得依从母亲。
母亲也经常对两个舅舅唠叨。外公外婆过世早,母亲比大舅大了十二岁,比小舅大得更多了,母亲既当姐又当娘,亲自抚养他们长大,把上面那些话在他们面前也不断重复,两个孤儿一般的舅舅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二
母亲唠叨起来还是很注意方式方法。我家的老屋是用竹块编制的墙壁,墙上糊了一层泥土,根本隔不了声音,母亲的话有时被邻居听见了,邻居还笑话她饶舌,甚至抱怨她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母亲听见了这些议论,就将声音压了下来,悄悄地凑近我们的耳边叙说,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在煤油灯下缝补衣服,还常常靠近我们的耳朵嘀咕一阵。
母亲的唠叨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无休止,只要家里有客人到来,她的话就变得很少了,而是把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接待当中。三姑父是个非常机灵的人,有一次他看出了母亲不开心,玩笑说:“二嫂,你是不欢迎我们来吗?”母亲只得用笑脸回应,说:“哪里哪里,你们来了是看得起我们呢!”“那你为啥不高兴呢?”“就怪你二哥,也不提前给我说一下,啥都没准备。慢待了你们,只好请你们原谅哟!”说完继续闷头干活。
母亲在儿媳和女婿们面前话也很少。我曾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说:“儿媳女婿有他们自己的娘教育,哪里需要我来多言多语呢?我若教育他们,那不是显得我比他们的娘能干些吗?”
母亲每次看到孙子们,她的话就自然而然地冒了出来,对我们说一定要努力培养孩子,用她的话说就是:“前人强不如后人强!”不管女婿和儿媳是否在场,她都要一遍又一遍地叮嘱我们。可是母亲并不直接教育孙子们,在他们面前,她顶多就是几句表扬的话语,然后是满脸欣慰的表情。我也问过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教育儿女是父母的责任,这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才好。”
母亲的唠叨中难免带有一些责备,但我发现,在她无数次的唠叨中,她的责备只是发生在父亲身上,而在儿女们面前,她从来没有抱怨一句,也没有向我们提出过个人的需求,唠叨的总是对我们的期望。
三
实话说,母亲的唠叨有时会影响我的思路,甚至破坏我的心情。她的那些话题重复多了,我便有些不耐烦,甚至毫不客气地打断她。母亲有时会显得很失落,略带遗憾地说:“你们都长大了,翅膀硬了,我也不用操心了。只是我的这些话,你们慢慢去验证吧。”
母亲也在慢慢地学会适应我们,她的话相应地在逐步减少,但是,当她看出我们有心事的时候,她虽然不明白我们的心结是什么,但还是能猜出一些,便将一些老话重提,以此来安慰和鼓励我们。
随着年岁的增长,母亲的精神状态下降了不少,她的话也变得更少了,有时候她就闷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一副暮年垂垂的样子。有一天晚上我和大哥没有听到她的唠叨,还有些不习惯,我便笑问她这是怎么了?母亲笑着说:“你们都懂事了,里里外外都弄得很好,我就放心了,还说什么呢?”
我突然想到一个可怕的后果——假如母亲仙去后,我们就再也听不到她的唠叨了,那也就意味着我们真正失去了她的爱;那时世上再也没有人把我们当做孩子了,我们能独立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吗?
我不敢深想,只有祈愿上苍保佑母亲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