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父亲的生日(散文)
一
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八是父亲的生日,虽说不是特别重要的日子,但每到这一天,我都会去娘家陪陪父母。母亲总是舍不得让我们花钱,便找各种理由不让我们来。
今年的二月十八,头一天就打电话过去,母亲说“我们年纪还不大,不要急着为我们过寿。你爸又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肉……”口气相当严厉,我似乎又看见她皱着眉头一脸不高兴的样子。我知道母亲过日子很节俭,连儿女过日子都时常唠叨要省着点。
第二天早饭后,简单地买了些水果和蔬菜。一个人骑车就去了。
院子里跟平时一样,堆积着母亲捡拾的一大堆煤块用篷布盖着,旁边是父亲积攒的一大堆螺丝废铁,刚好星期天,小侄子侧躺在炕头的墙角里玩手机,一只脚高高地搭在墙壁上。
父亲看到我时的笑脸跟院子里的月季花一样灿烂。
简单的问候之后,我便开始整理院落,把几个空小陶缸并排放在墙角,把母亲积攒的蓖麻籽,棉花籽,胡萝卜籽,还有散落黑芝麻……统统放进去盖好。当然,还不忘了给她打个招呼。不然到该种的季节找不到又会骂我,母亲则在厨房里和面,做馅。
平凡的日子里,有父母在就是最好。尽管父亲老了,可还是硬朗的,我心头一阵暖,真想过去抱抱父亲。
有人说,上了年纪的人,说不行就不行了,我真不希望那一天到来。能够在安静的日子守父亲几日就很好。
二
父亲因身体原因居然成功戒烟了,他那有些发虚的脸看着比平时足足大了一圈。皱纹也浅了些许。闲暇之余,他喜欢摆弄各种乐器,口琴,电子琴,笛子,二胡……就连窗台上他的药盒上都记满了一行行曲谱。我打小就喜欢听他一边拉着二胡,一边用他那浑厚而嘹亮的歌声唱响整个小院。
这个爱好,总比抽烟好,为了给父亲一点鼓励,我总喜欢听父亲摆弄这些乐器,看他走进音乐世界的得意样子。
花池边,他又在咿咿呀呀的拉着他的劣质二胡,阳光下,那花白的头发显得愈发耀眼,略显浑黄的眼睛里写满了久经沧桑之后的淡泊和无谓……脸上纵横交织的皱纹,在他费力的想把每一个音调都拉的更准确的时候跟着或扭曲或舒放,那崭新而雪白的假门牙在他跟着轻轻吟唱中,略有松动的上下磕碰着。苍老而粗糙的双手,左手紧扣胡弦,手指上下交替着随曲谱的节奏时而紧扣,时而揉和,右手拉着弦弓,或紧或慢,一任琴盒上的松香粉末落满了膝盖,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似乎已经把他自己和曲子融为了一体。
我陶醉在父亲的琴声中,不觉间又想起年轻时的父亲,为操劳一家人的生活,曾上山下岭的挖过药材,又在整个山头的梯田里种过豆子,后来又曾拉石头,卖水果,辛勤付出了大半辈子。到如今年纪大了,依旧放羊,喂鸡,种地,砍柴,一刻也不停闲,家里因他的勤劳节俭,日子总过得无忧无虑,我和弟弟也幸福的长大。如今,总想着他的晚年能过得清闲一点,可是倔强了一辈子的父亲总是不听劝,不善言辞的他依旧默默地辛苦劳作着,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不要拉了,该吃饭了。”母亲对着花池边的父亲的喊声,把我的思绪从遥远的童年又拉了回来。回头一看,那皮薄馅大的韭菜饺子如同小猪一样已摆满了篦子。母亲还不忘专门给父亲做一碗长寿面,那擀的又薄又匀称的面片在母亲的刀下瞬间就变成又细又长的面条了……那熟练的刀功一点也不输当年。
三
炉子里的柴火噼噼啪啪烧的正旺,锅咯咯哒哒喷着热浪,锅盖被顶的突突作响。母亲用大铁勺从锅底推动饺子发出刺耳的金属摩擦声,但此时听着却不那么聒耳了,她一边下饺子,一边喊小侄子“快去柴堆再拿几个柴疙瘩”,小侄子跑过来,怀里抱着三四块拳头大小的树根,那些都是平时父亲砍的。
弟弟,弟媳妇他们出去打工了,饭桌上只有父母跟我还有小侄子。最馋眼的还是母亲专门给父亲做的那碗长寿面,雪白的面条加一个荷包蛋,再撒上葱花,韭菜,辣子油……真是色香味俱全,还有饭桌中央的那一大盘热乎乎的韭菜饺子,略带透明的皮里透着盈盈绿色……就半碗红油辣子再加一碗饺子面汤就十分的可口了。
拿起筷子想对父亲说“生日快乐!”却迟迟说不出口,只记得去年的同一天,买了个生日蛋糕,孩子们帮忙点上蜡烛,父亲坐在中央,“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孩子们兴高采烈的一边欢唱一边打着手拍,而父亲则一脸尴尬的笑着。
父亲的生日,简单得跟平时一样,没有一丝隆重,没有半点喧闹,就在这简单的饭桌上,一家人吃着香喷喷的饺子,脸上流露出暖暖的笑意!人世间最大的幸福就是能陪父母嘘嘘家常,能在他们渐渐老去的岁月里多一分关心,多一些陪伴。
生日,有一个仪式感就可以了,父亲也不喜欢奢侈铺张。我想,有儿女跟他在一起,比什么都好。我想在父母每个生日里都回家看看,和他们一起过朴素的生日,哪怕很简单。
回家给父亲过生日,一点特别也没有,真感觉亏欠了父亲不少。但愿以后的日子,我不能忘记回家看看父亲,多和他在一起,让父女的岁月一直温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