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南疆村落的彩色秋季(散文)
秋季,在新疆天山南部村落,阳光依然滚烫。
土地,从未像这个季节这么隆重,色彩浓郁,音符摇荡,气息甜蜜。那些吸足了光和热的饱满稼禾,成熟入仓。那些蜜汁膨胀的果子,石榴嫣红,蟠桃粉嫩,苹果浑圆,无花果金黄,葡萄晶莹剔透……一茬又一茬采摘上市,轮番成为舌尖上的欢宴。
劳作时光悠长,农民风里雨里尘里土里等待的就是这一季。
南疆村落的秋季,是彩色的。他们耕耘,播种,浇水,施肥,看庄稼一天天发芽长叶,结出麦穗,长出苞谷,看果实累累挂满枝头,酒酢新酒盈溢,他们粗糙双手捧住了这沉甸甸的殷实。
在新疆,每一种果实都包蕴了苦乐参半的况味,都闪烁着团结奋斗的光芒。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策勒县,风沙漫卷,38岁的马运来辛苦耕耘,最困难时期,没水,村里的大叔赶着毛驴车3天给他送一回;没钱交电费,左邻右舍给他借钱凑钱几千乃至几万……马运来心怀感恩,他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年间吸纳七八百个贫困户,抱团互助,一起种植棉花、苜蓿、林果,养殖牛羊,实施国家扶贫项目。
从满身尘土满嘴沙子一路摸爬滚打到现在,12年了,马运来眼望那些吐絮的棉朵,感受到团结奋斗得来的荣耀。在农田里,贫困户阿卜杜热伊木·麦提斯迪克跟着马运来干了9年,一年赚五六万元,已经盖起六间新房,破摩托车换小轿车,家底越来越厚实。麦提送·麦提努热也是合作社成员,在小马的引领下承包300亩棉花,小马帮他解决薄膜、化肥难题,教他怎么种植、怎么拔草。他的棉花地除去十几万承包费及成本,纯收入可达到30多万元。这个数字,让这个普通农民的命运被改写。
丰收的季节,弥散着多少阳光的气息,流淌着多少劳动创造的美好诗意。
洛浦县托格拉克乡阿日西村,那些在骄阳里落满尘土却茂密挺拔的青杨,一年年见证了图尔送江·吐尔洪那明亮的歌喉。他会唱几十首民歌,干完枣园里的活儿,他总要弹拨热瓦甫,高唱一曲。他家红枣今年又丰收了,估算有1.7万元以上收入。热天气里,他的歌声仿佛一缕清风,抚慰村民劳累的身心。他与乡里十几位民间艺人每个月轮流去各村演出自编自演的节目。带着土地味道的琴声与歌声,也像他们生命里的庄稼,在大地上生长。
秋天的太阳也是彩色的。
墨玉县扎瓦镇库木艾日克村一座院落里,高高的木头架上,大大小小的葫芦摇曳生姿,地上摆满了画儿,小院诗意荡漾。在闪亮的阳光里,正在作画的阿卜力克木·麦麦提敏,显得格外生动美好。
这位72岁的农民画家,在地里干完活儿,坐在院子里,拿起画笔,涂涂抹抹,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都凝聚在画笔里,绘成色彩缤纷的画卷。
半个多世纪光阴辗转,他的生命轨迹一直是这样:边劳动,边作画。年复一年,他心里的诗情画意始终浓烈。劳动与丰收、胡杨与大漠,团结与友爱,是永远画不完的主题。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装点了他的院落,上了村里的文化墙,进了许多农家,甚至走向了首都北京。
他的绘画,有着土地的热度。身穿落了尘土的白布衬衣、瘦瘦的身板、眼睛里闪动着美好光芒的农民画家阿卜力克木,也在这些彩色画卷里,随时光不老。
在伽师县尤库日尕勒村,当夜色变得浓黑,凯比尔·艾麦提给七亩树苗浇完水,才回来。柳树、杨树、桑树、无花果树、苹果树、梨树、杏树,需要他照料,最忙时,他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树苗长大后,他运出去卖掉,两亩杨树苗就可以赚一万多元。贩运树苗的途中,他将当季熟透了的水果也运出去卖,五六月份卖油亮亮的杏子,七八月份卖青皮儿黄瓤的伽师甜瓜。眼下,红玛瑙绿玛瑙一般的葡萄成熟,他又可以再赚五六万元。
38岁的凯比尔高大英俊,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头,深沉的双眸里藏着长远的梦想,随季节轮转。他那扎着朝天辫特别爱读书的女儿,以及胖嘟嘟的儿子,是他未来的希望。凯比尔打算成立合作社,和乡亲们一起奋斗,一起品尝丰收的喜悦。
在新疆,丰收的讯息也是滚烫的。
皮山县皮亚勒玛乡石榴新村,秋天里,每家每户的石榴,堆成了山,堆成了海,一直堆放到院门外边的木栅栏里。我们放眼望去,红彤彤、圆溜溜的石榴,恰似滚滚涌来的潮水。堆满石榴的村庄,又像一幅油彩嫣红的油画。美艳的村庄,蜜汁流淌,也挡住我们的去路,迷住我们的双眼。
丰收的石榴当然成了村里的喜事,很多来自河南、甘肃、四川等地的打工者,融入石榴浪潮,各族村民说着笑着,一起筛选石榴,搬运石榴。
团结奋斗的故事也像火红的石榴遍布村庄。正在低头筛选石榴的柴功文感慨地说:“我刚来村里的时候,谁都不认识,都是阿布力米提帮我找人手,不管有啥事一打电话他就来了,昨天他还帮我家修理拖拉机。我们就像一家人,过年过节,他带着礼物来拜年,我们一家也去他家做客。”
那个名叫阿布力米提·托乎提肉孜的村民闻声走过来,笑呵呵地说:“我地里的活儿没干完,都是汉族村民帮忙,家里缺钱也向他们借钱。”阿布力米提家里有拖拉机,也经常帮助汉族村民打理农田。一来二去,他们成了相互信赖的朋友。每到春节,汉族朋友回老家过年,就把家里的钥匙交给他,让他帮忙照看房子。过古尔邦节、肉孜节,他也邀请汉族村民到家里做客。
这个村庄居住着244户维吾尔族村民、171户汉族村民,相互帮助的故事俯拾皆是。
村民甘海金2011年刚搬迁到村里时,没房子住,没地方吃饭,在吾买尔江·买买提家住了一年。他承包的耕地缺劳动力,吾买尔江就叫来七八个村民帮忙;每当过年过节,他们在一起吃饭、喝酒,像亲戚一样。去年,甘海金种地有了收入,就帮助吾买尔江盖起了小商店……
现在,石榴丰收了,麦麦提敏·亚森、阿不力孜·麦麦提与张涛、张久富合伙当起了石榴经纪人。他们筹资收购了28万元石榴,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将石榴销售到乌鲁木齐、喀什、杭州、西安等地,不仅帮助村民们卖掉了石榴,他们每人还增收了两万元。麦麦提敏喜滋滋地告诉记者:“等到红枣收获了,我们还要卖红枣,让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干活赚钱。”
张涛亲热地搂着麦麦提敏的肩膀告诉我们,麦麦提敏帮他联系60亩耕地种了红枣,张涛也教会了麦麦提敏如何种红枣,总是用自家的车帮助麦麦提敏把农家肥运到果园里……一来二去,张涛学会了维吾尔语,麦麦提敏学会了汉语。怎么种地,什么品种好,他们哥俩都是一起商量,在劳动与生活中结下深厚情谊。张涛经常请麦麦提敏、阿不力孜来家里吃饭,给他们做火锅、大盘鸡、手抓羊肉。农忙时期回不了家,张涛干脆住在阿不力孜家。
其实不止是在石榴新村,辽阔的新疆大地上,团结奋斗的经历都是这样活生生地融入各族人民的劳动与生活、情感与生命中。金色岁月里,他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唇齿相依,同呼吸,心相连,同创幸福的未来。
南疆村落的秋季,五彩斑斓的音符浩荡不息,将丰收的乐章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