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建立红色电波(散文·旗帜)
1949年3月金萧支队领导为了加强与浙东纵队司令部联系,决定筹建无线电台。经金萧支队队长蒋明达、政委张凡研究决定,委派张澜潜入上海购买电台器材。
张澜到了上海立即与上海总工会工作的冯超取得了联系,接着与来上海执行任务的《金萧报》社长钱煦春接上了关系,并把组织上交给他的金戒指让金煦春兑换成纸币,做为购买器材的经费。
第二天张澜装扮成一个无线电爱好者,到上海虹口区北四川路的无线店旧货店购买无线电器材。当时上海是国民党控制区,有专门的无线电管理部门,对无线电器材控制的很严。除普通收音机外,要想购买发报机,短波通讯器材,必需经过有关部门审查批准。为避免引起国民党的注意,张澜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化整为零,分散购买零部件自己组装,完成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
第二天张澜来到无线电旧货店,选试好了二只发报机的功放管,这是发报机的主要零件,张澜正庆幸大功告成的时候,突然一个中等身材中年男人,头戴鸭舌帽身穿紧身风衣靠近了他,两眼冒着凶光,盯着张澜说:“两个管子买来派啥用场的?"张澜听后不由心里一惊,不好!碰到国民党特务了,很快他镇静了下来,从容回答说:"朋友的收音机出了点毛病,托我修理,作功放管用的。旧货价便宜,管子老化情况较好。"特务上下打量张澜一番,觉得看不出什么破绽,说得也很有道理,也就退到一旁。张澜仿佛没刚才那回事一样,问店主要了发票,拿起管子离开商店。回头一看这个男人始终不远不近地跟着他,到四川路张澜乘上电车,原以为甩掉了尾巴,他用眼余光一扫车厢,发现这人就站在后车门边。张澜心里不由紧张起来,脑子飞快转着,突然他想起自己曾在上海市警察总局做过地下工作,尚有一枚证章留下没有上交,这次执行任务带在身边以备不时之需。主意一定张澜装做若无其事,在江西路福州路口下车,头也不回地往上海警察局走去,他边走边从口袋摸出证章,迅速佩带上,门卫无任何盘问,张澜乘电梯上了八楼,他对这里情况比较熟悉,因八楼是单身宿舍,上班时间八楼一般是不会有人的,转了一圈张澜再从电梯下来,从警察总局小门出来,弯到河南路,再折至广东路,又回到山东路,这一大圈走下来张澜故意到街边小店买了一包香烟,回头看确信后面没有尾巴,才放心乘车回到冯超住处。
冯超通过自己上海的人脉帮助张澜购买到了一部分器材,但有的零件一时无法买到,张澜通过同是无线电爱好者好友王憩新,他在凤阳路开了一家小无线电器材商店,通过他的帮助,帮张澜解决了一些难购的零件,购置好的零件怕被国民党搜查,就把零件寄放在他的店中,这样相对安全一些。在上海紧张购置了一个星期,所有零部件全部湊齐了,大部份打包装箱交给钱煦春通过金萧交通线带走,只留下二只主要零件张澜用纸盒装好,藏在饼干箱底部,上面装满饼干,随身携带。幸运的是一路没有遇到麻烦。张澜找到了交通站联络点,取回装有零件的箱子由交通员带络,抄小路回到金萧大队部。
支队队长蒋明达、政委张凡听了张澜汇报,指示他尽快建台并派了汪志杰、杨贤喜同志协助共同做好电台工作。
1949年4月初无线电发报机装配工作完成,虽然这台发报机只有5W,是用干电池作电源的小型发报机,它的特点机器小巧轻便,可随身携带,行动方便,适用于游击战使用。别看它功率小,但它是传达上下级指令的桥梁。领导决定电台设在队部不远的一个小村庄,全休电台人员争分夺秒架设好天线,接好写电源,电台很快进入调试工作。为电台进畅通无阻,支队领导专门派人与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联系,定好了双方电台呼号、波长、通报日期、时间和密码。
第二天激动人心时刻到了,金萧电台打开了,但找不到呼叫信号,联系不上。第三天仍按时继续呼叫、收听,张澜缓慢拨动收报坑波长调节旋钮,突丝耳机传来规定的呼叫声,对方也在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呼叫,声音很清晰,张澜立即按电键回呼,但对方没有找到张澜的信号,张澜很焦急,一天都没联系上,他反复检查自己电台线路、振荡、发射有没有问题,确认没有差错后。第四天上午,终于双方都收到了呼叫信号,激动心情言衷于表,互祝开通,微弱但又清晰的电波信号,从耳机进入耳膜,令人激动不己,全体电台工作人员雀跃欢呼,无比兴奋,我们成功了!
从此金萧支队与浙东游击队司令部信息相通,一个个战斗指令通过电波传向指战员,这红色电波,终于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去迎接全中国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