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隐士大崀山(散文)
懵懵懂懂,我一头撞进了崀山。
临行之前,有人问我,崀,怎么读?我这个教了半辈子高中语文课的教书匠,也一头雾水,懵然无知。赶紧上网查,“崀”地名,读音同“浪”,在湖南新宁县崀山镇及周围,乃四百里越城岭山脉腹地区域的西北侧余脉。
“崀”字,来头不小。据说,当年,大舜帝南巡,路过新宁县境,看到群山嵯峨,岩如丹霞,青绿树披拂,夫夷江水,蜿蜒其中,风光奇绝,遂脱口而出:“山之良者,崀山,崀山。”大舜帝金口玉言,一下子给这一片好山好水定了性:良山为崀。
大巴车行到山脚下的小山村——何家村,就看见一头巨型骆驼拔地而起。四座石峰,错落有致,前后衔接,头、躯、脊、尾,结构完整,搭配合理,形象逼真,仿佛正在原野驰骋的一头巨型骆驼。骆驼脚下,有葱茏起伏的矮山峦,远处,逶迤连绵的群峰,做了骆驼驰骋的背景。就在心里惊叹:崀山,果然是良山!
等上到八角寨和骆驼峰顶的时候,放眼望去,阴天里的大崀山云雾飘浮,如浩渺汪洋之波浪;各种形状的丹霞山峰,山腰里缠绕着波浪纹,如无数条赤红色的鲸鱼,在浩渺云雾波浪之中,浮浮沉沉,若隐若现。
便又想起临来之前,在网上看到的对崀山更精妙的解释——是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彭泽润教授说的,“崀山”其实就是“浪山”,是山腰还有波浪痕迹的山。从高山顶上俯瞰,还可以看到,连绵的山头,在云雾海洋里,如同海里的波浪。这正如毛泽东诗歌里所描写的:“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家可以想象到,几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海洋,后来,海枯石烂,“水”走了,“山”就上来了,这样“浪”就写成了“崀”。这个解释,既写实,又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还有悠远厚重的历史跨度。
诗人艾青,曾经在崀山躲避战乱,教过书。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曾经挥笔写下:“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赛桂林。”他这句话,如今,成了当地口口传唱的儿歌和民谣。可见,崀山山水之美,确实并非虚妄直言。
然而,多少年来,崀山,既没有与它搭界的南邻桂林山水那样名气大,也不如在它北面250公里的张家界风景区那么声名显赫,它就像一位隐士,隐匿在崇山峻岭之中,很少有人窥见它完整的红盆丹霞地貌以及青山、绿水、丹霞交相辉映的旖旎风光。即使是当地人,也对这位隐士的身形面貌和内在品质缺乏深入了解。
1992年,新宁县准备开发崀山旅游项目,成立专门调查组,到崀山腹地八角寨调查,问寨子里的农民,为什么称为八角寨?那些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八角寨里的人,竟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
隐居世间的崀山,被世人所赏识,并最终开发为“世界自然遗产”,首先源于一个人,这个人,名叫唐吉斌。
1989年,三十出头的唐吉斌,到崀山乡代理乡长,后来,又正式任乡长。到任后,他走进崀山深处,一方面,因为崀山山峰连绵农业难以有大的发展而“比较悲观”,另一方面,却又被崀山骆驼峰等绝世景观所打动。按他的话说,凭“直觉”,而且,他“有极大的信心”,认为“搞好了,是会有人来旅游的。”
在他的极力倡导下,1991年4月17日,崀山乡成立了“崀山天然公园筹建委员会”,他自己兼任筹委会主任。从那一天开始,崀山旅游资源的开发,才进入实质行动。不久,由他带头,开始在全乡范围内实行封山育林。他的超前意识,乡干部不理解,认为他“搞的是什么旁门左道”,拍桌子反对他;县里的干部,也嘲弄他,带有讽刺意味的叫他“园长”;老百姓不理解,因为封山育林,跟他打架。
那一年,他突破各种阻力,在崀山镇搞了个“三月三看崀山”的活动,当地老百姓还编了个顺口溜:“乡长唐吉斌,四季分不清,三月里耍龙灯,伤心。”
在重重阻力面前,他初心不改,写下“人世间条条路坎坷,奋斗莫退缩者成大事”十七个字,勉励自己的斗志。
虽然他只是为崀山旅游开发开了一个头,就非常遗憾地调离了崀山镇,但是,正因为他敢为人先,才为崀山旅游事业的一步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才让崀山这位隐士逐渐走进世人的视野。所以,崀山与唐吉斌,一片大山与一个人,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2001年,崀山才被国家正式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10年8月,才被第34届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确定为“世界自然遗产”,而且,是和广东丹霞山等五处丹霞地貌的景区“捆绑”一起,以“中国丹霞”组合的名义申报的。十几年间,因为交通不便,来崀山旅游的游客一直不太多。一直到2017年,邵阳地区建了武冈飞机场,开通了直达北京、杭州、海南、郑州等城市的航线,而且,这个飞机场距离崀山风景区只有三十公里的距离,有高速路可以直达。这样,到崀山旅游的游客,才蜂拥而至。我们一行八人,也才随着蜂拥而至的人流,到崀山一游。
我们一行到崀山,也真是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由外到内,一步步走进这位“隐士“的腹地,一层层,剥开它神秘的面纱。
大巴车在山腰上左右盘旋,也不知盘旋了多少弯道,才螺旋上升到骆驼峰脚下的何家村,初识隐士大崀山的独特风情。
等进入景区,去辣椒峰景点,大巴车依然拉着我们在群山峻岭之间盘旋穿梭,我们也只能隔着车窗,看着窗外赤红的石岩、蓊蓊郁郁的绿树、枝干高挺的根根毛竹、许多叫不出名字的野花荒草,“嗖嗖嗖”地擦窗而过。到了目的地,停下车来,眼前才豁然开朗。那隐藏在山峦之间的又一道新奇的风景画,砉然扑面而来。辣椒峰,真的就像一支硕大无比的红辣椒,凌空倒立在天地之间。绿色的辣椒冠下,弯弯斜斜的辣椒上圆下尖,上大下小。据说,它有180米高,是崀山六大奇观的一绝,被称为“辣椒钻地”。
上八角寨,需坐二十多分钟的索道缆车。坐在缆车里,往前远眺,崇山峻岭,在梦幻云雾之间蜿蜒起伏;往后看,蓊蓊郁郁的绿色山坡,一直蔓延到山下的小山村;往脚下俯视,沟壑纵横,深邃幽远。高高低低的杂树和毛竹,覆盖着山体表面,还有不知名的野花,依然在山岩上灿然开放。因为时序晚秋,山岚里,绿、黄、红诸色,浓浓淡淡,深深浅浅,将满山渲染得五彩绚烂。裸露出的山岩,赭红居多,间杂垩白或淡墨,其色彩,亦是丰富多元。从缆车里看,大崀山这位披拂浓雾淡云的“隐士”,莽远宏阔而朦胧神秘,绮丽变幻而沧桑蕴藉。
登骆驼峰的栈道,从下往上,在山腰间,彩带一般,螺旋上升。走在栈道上,真的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越往高处,眼界越开阔,视野越辽远。近处,一座座形状各异的丹霞山峰,“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在云雾里浮浮沉沉;远处,云遮雾罩的山峦连绵起伏,延伸到天际线。俯视山下,谷壑纵横,夫夷江,似一条绿绸带,在山峦间蜿蜒。
等登到骆驼峰的最高处,也就是骆驼头顶的时候,丹霞群峰,蒙蒙云雾,皆在脚下。恍恍然,我成了站在云雾之上顶天立地的一条好汉,登临绝顶的傲然气概便汹涌全身,不由脱口吟咏林则徐少年时吟咏的对联语:“山登绝顶我为峰。”
又想起《与朱元思书》里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恍然觉得,我也成了大崀山隐世中的一位隐士。
下山时,从丹霞巷谷,直接穿越骆驼峰山体下山,节省了不少时间和体力。丹霞巷谷,其实也是一条小“一线天”,我们无缘走崀山六景之一的“天下第一巷”,却在丹霞巷谷领略了在仅可容一人侧身行走的狭窄石缝里行走的乐趣。抬眼往上瞧,只能看见一条极细而明亮的光线照射下来,整个人,都隐没于巷谷的阴暗之中,仿佛更有隐士的味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