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人生百态】灶台印记(散文)
灶台,有着儿时珍贵的记忆和画面,那是家人团聚的源头,也是见证家的支离破碎。
――题记
灶台,散发着火热,温暖着家人;电灯,承载着儿时那份珍贵的记忆,不容褪去;父亲,如同家的臂膀,呵护着幼小的我们。
灶台,承载着我对父亲的思念,直至灶台被砸掉,思念也许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放了学还没踏进家门,那花生的香味便扑鼻而来。不用想,那是父亲在大锅灶上炒的花生米,小锅灶里煮着粥。我匆忙地跑到灶台,果不其然,是父亲在炒花生。父亲炒的花生,是儿时的一道记忆,也是如今一道不可掀开的疼痛。
个子和灶台差不多高时,总是站在灶台面前,踮起脚尖,看着大锅里翻炒的花生米。大锅灶底下柴火碰撞的声音,花生与黄沙在大锅里翻滚,父亲说这样的花生炒出来不容易焦,也香。
从那时起,我便对这方方正正的灶台,寄寓了不一样的情感。清晨的卷卷青烟,弥漫在寒冷的冬季,母亲做好了的粥已经留在锅里。灶台下的余温,依旧保持着粥的温度,吃好了便该上学了。那是儿时对于灶台上父母留下的有着温度的爱!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悄无声息地爬上父亲的鬓角,在母亲的眼角留下皱纹,我不知道要比灶台高出多少了。
古朴的村庄,家家户户大都有灶台,少有能用上煤气的人家。日子在一天天过,生活在岁月中流逝,这样的记忆,是珍贵的。我最喜欢每逢佳节了,因为繁忙地家务,让家人能够彼此靠近彼此,能感受家的温暖,而灶台却是一个能让家人升温的地方。柴火在灶中发出“滋滋”响声,空气中弥漫着欢声笑语,就连院里的小狗也赶来凑热闹。我常常守候在灶火前,看着灶火那股猛烈地火,心里总是暖暖的,很温馨。吃着一家人做好的饭菜,那份欢乐是多么惬意啊!
记得那时还没有电灯,那弱小的水油灯,泛着黄光,风像调皮的孩子,从没有窗扇的窗台穿梭,老是挑逗着水油灯;而灯也随着风跳动着,那墙壁上的影子总是一闪一闪的。而灶台上,也不可缺少这样一盏灯,弱小的灯芯,但散出的光芒,是明亮的。靠着这盏水油灯,做完了晚饭,吃着更香。不知过了多久,家里用上电灯了,灶台上按了一盏电灯泡。那舍不得打开的白炽灯,成为了我和姐姐写作业的专用,母亲总是借着余光缝缝补补,我转眼一见,便悄悄移动身子,可以让母亲看得更加清晰些。
从此以后,灶台上那盏电灯见证了家的起起落落,直到父亲生病了,灶台上没有父亲繁忙地身影,灶台也不再常用。母亲每天早出晚归,还要照顾病重的父亲和年少的我们。不得已用上了煤气,而煤气也代替了灶台的位置,看得最多便是父亲的药罐,在来来回回的煤气台上移动,灶台变得冷清了起来,煤气台尽是药味。但那盏泛着金黄的电灯泡,仍然挂在灶台的墙壁上,它不再照亮灶台忙碌的模样,只在夜间照亮父亲方便起身的灯。我曾在想,如果那灯能一直亮着多好,那是我对父亲寄寓生存的希望之灯。可是,灯依旧亮着,而父亲最后还是走了。父亲走后,灶台也就不再使用,墙上的电灯上挂满了蜘蛛丝,灰尘慢慢地爬满了电灯泡。洁白的台面,只剩下一层层漆黑的灰尘,盖住了曾经那份热闹,遮住了父亲在灶台前炒花生米的场景。
家,从此变得沉静,因为没有父亲在的热闹;变得冷清,因为没有家人的欢声笑语。直到前些年,那座方方正正,见证家起起落落的灶台,温暖着家的起点,被砸烂了。灶台逐渐露出红色砖块,疏松的泥土,从我的眼前掉落。掉落的泥土,我忍不住叹息,也忍不住泪眼朦胧,因为灶台是父亲一手搭建的,那一砖一瓦,一泥一土,无不倒映着父亲对于家的期盼。脑海里如同时光倒带,跳回从前父亲为我们炒花生的场景。如果说,父亲是家的顶梁柱,那么灶台便是搭在家人彼此心里的桥梁,感受到那份爱,那份温暖。如今,家已经越发冷清了……
枯黄的树叶不知道从树枝上掉落了多少次,当树叶再次翠绿时,殊不知老去的是那树干。推开那扇房门,迎面而来的是一股冷气,狭长的房屋,每走一步都是曾经的回忆,在脑海里呈现。我多么渴望想再次看到父亲在灶前炒花生的模样;看到叔叔一家人在家里欢声笑语的场面;看着小狗在桌子底下摇着尾巴渴望得到食物的景象。可眼前,却是空空荡荡的房子,冷清的墙壁。走到那被拆除的灶台,脚步随着心停了下来,灶台不在了,或许家也就不在了。
岁月留下的印记,更多的是映衬在自己身上,那实实在在存在的物体,是思念的源泉。灶台不在了,家也就不常回了,因为那已经是一个没有温暖的地方,变得越来越陌生了。
也许灶台承载着我对家的渴望,对父亲的思念。而我们都知道,人生中难免都会面临着离别,我只是比别人更早去承受这份离别前的疼痛而已。
晨风,再次吹起;唤醒了熟睡的我,但逐渐忘却有灶台在,有父亲在的画面。灶台不在了,父亲也不在了;游子的思念,便没了念头,只剩下时光穿过脑海,仍旧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