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煮一盏时光在北良(散文)
佛曰: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而我与北良,在时光辗转中再次相遇,得多少次回眸,需要少次擦肩呢?
当车子一路驶向北良的时候,往事便隔着流年,怀旧的气息,随着阵阵夏风,穿过公路两旁的绿意,若一幅泛黄的画,由模糊到清晰,渐渐摊展在我眼前……
1996年的冬天,同事结婚,我第一次走进北良。
脑子里只是照着我的村庄,勾画出一个样子,一个有着他的父母,他的乡亲,一个有着他许多故事的村子而已。那时的懵懂何止是对北良,对我的故乡之外的世界,知之甚少。
去北良,于我而言,算得上一趟远行。破旧的客车,若打了寒霜一样,没个精气神,没走几步,就呼哈呼哈喘着粗气。好奇心驱使着我,死死地盯着窗外,完全无视车厢内的喧嚣。北方的冬,已经像是位迟暮的老者。几经辗转,途径涌泉、故城后,然后踏上尘土飞扬的土路,一路向北。
窗外,阳光甚好,透过吱呀吱呀的玻璃挤了进来,隐隐约约地照着车厢内烟雾缭绕。笑声,嘈杂声还是飘向那一片广袤的土地。一块块平整的田地,遍地凌乱的荒草、玉米杆,依旧脱不了荒芜。眼前的开阔,与我沟沟壑壑的故乡形成了明显对比。零散的几头老黄牛,甩着尾巴张望着,望着我们这辆貌似它一样笨重的老牛。偶尔的“哞哞”声惊了那年冬的清冷,悠远地向远方而去。我寻寻觅觅,终是望得见远处的山,感觉很近,仿佛向那山驶去。
车子在一处岔路停了下来,同行的几个同事呼啦啦地下车。车子大口喘了几下,绝尘而去。
太阳已渐渐西沉,露着半个头。三里的土路我们只走了十几分钟,或是冷的缘故,每个人的脚下生风似的。我的黑色皮鞋早已被黄色的尘土遮得严严实实。临近村子,终是看到了同事口中的北良水库(山西省武乡县故城镇境内),盈盈湖水、波光粼粼、若隐若现树的倒影,仿佛冬天的一把火,暖了北良、暖了我。情绪一下子有点收不住,眼睛像摄像机一样,近处、远处、杂草、干巴巴的树木,树木上的鸟窝……若是现在,该有多好,“咔嚓咔嚓”,便是一幅定格记忆的画。也许,就此情此景,你实在生不出赞叹,可在那年那月,那是我见到的第二大湖水,完全不同于我的故乡,那川流不息的河,她是顽皮的,而北良的湖水若一女子,更多的是宁静和柔软。
入村的时候,落日余晖弥散在整个村子上空,有一点祥和透出来。远远的有条黄狗,直着脑袋,朝我们这群人叫唤。直到我们走近那处屋子,街门口一妇人,两手插在裤兜里,像看怪物一样审视着。在我随口问出同事的名字,问及他家住哪儿的时候,她像变了个人一样,笑嘻嘻的,手指了一个方向,并吩咐我们转三个弯,还是不放心,朝院里大声喊道:三妞,快出来,去你愣儿叔叔家一趟。我立刻在迷蒙中回过了神,我的同事居然有如此可爱之乳名,顿时一伙人笑了起来。
一下子、不知从哪个巷子里涌出四五个孩子,几只鸡被孩子们撵的“咕咕咕”直叫唤,慌慌张张在人群中折了几个个弯,扑腾着跑远了。他们几个看着我们这群人,满脸都是好奇。清楚地记得有个小姑娘,面颊通红,皮肤粗糙,鼻涕流到嘴唇了。她瞪着我,我笑笑,朝她“努了努”嘴,然后指了指我的鼻子,她几乎秒懂,憨憨地乐了,抡起胳膊,用袖口由左向右擦了鼻涕,鼻孔处红红的,许是常常这样的动作,留下的拭痕吧。我抑制不住的笑,是我小时候吗?如此的相似。
孩子们尾随在身后,叽叽咕咕说着啥。穿过几条小道,路经的几处房子,都是土坯房,墙体都能看得见和了麦秆的泥坯,有的房子甚至颤颤巍巍。街门口的围墙有不少是玉米杆,杨树枝做的。个别家的房子还是刷了白,门窗都是绿色,该是条件好点的人家吧。
北方的冬大抵如此,我的村庄也一样,透着清冷和萧条。
我几乎记不起当时的北良有多大,也不曾去了解这个村子的人文和历史,只是曾经去过,去感受过当地婚事的风俗,仅此而已。
时至今日,二十多年了,期间也因私事来过,都是匆匆来去,心里不曾再去念及。然而,此刻,和文友一起同行,他们谈笑甚欢,有北良的人和事,北良的曾经、现在……种种。
如今的北良,确切的说是北良候。早已不是那年的模样。
抗日纪念陈列馆里,村支书在讲述着李逸三以及李家后人的事。我第一次认真聆听,曾经能从书本上了解的革命人物和故事是如此的近。武乡的第一个党员、为革命事业奔走半生,把革命火种洒满家乡的志士,能把一生奉献给党的事业,充分展现了他一生坚定的信念和不畏艰险的革命追求。而更让我为止震撼的是,能将自己的骨骼无偿捐献,这是怎样的一种家国情怀?博大的情怀直接影响了李家后人,名扬海内外的李建刚、李零院士,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也是李家的精神传承吧。
小小的村子,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散发着别样的光芒。无论那段烽火记忆,还是左手指天,右手指地的北齐石刻造像,以及建于元代的福源院,都不止是代表了曾经一个时期北良的风云和她厚重的文化底蕴,更加蕴含的是北良的人杰地灵。对于历史,我终究理不清头绪,是非功过也自有人评说,我所了解的一星半点不及北良深厚积淀的万分之一。
激起我内心动容的是,北良人今天的举动。墙上的一块展板,容纳了北良在外工作的游子,姓甚名谁,今在何处,是何职位,联系方式,无论官职大小,无一遗漏。我在众多名字中看到了同事的名字,看到在县城工作的朋友。忽的,周身若一股暖流涌动,这与了解北良历史的思绪截然不同,是一种家里人对漂泊异乡游子惦念的感动。无论儿女走多远,家里人有不舍的牵挂,世世代代以他们为荣,正如今天,北良人不忘李家先人一样。我不知道,在外的北良儿女若知悉,会是怎样的一份感动?是不是对自己有这样的家乡父老而深感骄傲呢?
伴着莹莹清风,踏着这片沉重的土地。村子小巷,灰白色水泥道通往各家各户,少了曾经泥土的香气,却更加让人感觉到时代的质感。瓷砖贴面的房子不少,可始终没看到我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孩童打闹下的鸡飞狗跳……清净中透着纯朴,安静祥和衬托出李家的老房子,依然是土墙灰瓦,门扇、窗棂、叙述着曾经的沧桑和历经变迁。整个住所,若一老者,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时时在警醒北良人,无论走在哪个时代,不忘曾经风雨,不忘北良人曾经带给这片热土的美好历史。
历史总会被铭记,文物也不会被散落。前阵子,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出炉,北良福源院名列其中。这既要拜赐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更应感谢历朝历代北良人民对它们的呵护和守望。
而这所有,一如北良村子里的卧龙泉,清泉暖流,汩汩不息。亦如北良村外的湖,静卧门口,日夜守护北良。二者相互映衬,亦静亦动,若过去,若现在,也是未来。这大概正是北良传承下来的一种无私奉献精神吧。也或正是这种精神引领北良人民在时代的潮流里不断向前。
思绪不停翻滚。于我,也不是哪一个村子会屡次闯进生命里,更不是闯进来就会激起浪花。几次相遇北良,感受着她不一样的温度、不一样的美。此生注定与北良有缘吧。
前几年回去的时候村里人打趣,这么多年不回来都不认识我们了吧!确实,离开了这么多年,那些离开时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儿,现在他们的孩子都已经会跑了!以后要多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