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缘】悲伤的长度(散文)
或许人的悲伤感是与生俱来的吧,我总觉得应该是这样。比如婴儿的出生总是伴随着第一声啼哭,虽然那是一声会让家人欢喜之至的啼哭,但是谁又知道在婴儿心里那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那一刻,对于期盼着孩子出生的父母来说,那一声啼哭是让人欣慰的报喜之声,可是谁知道对于那个刚刚出生的孩子来说,那一声哭泣,是不是一种发自内心释放悲伤的表现方式呢?
我努力在自己的记忆库里搜寻,终于没有找到一个完整的答案。忽然发现,在每个人漫长的一生中,都有一段记忆的空白区域,从孕育到出生,在幼小的成长初期,这些记忆点都不在自己的心里,而在生养自己的父母和一些见证过自己成长的长辈们心里留存着。而我们对于自己记忆的养成,仅仅是来自于他们只言片语、断断续续的描述中,比如:丽丽,你刚出生的时候是那样的,眼睛大大的,鼻子鼓鼓的,很漂亮,也很可爱。明明,你小时候是那样的,胖乎乎的圆脸,额头宽宽的,特别爱笑,也很调皮。总是这样,在父母和一些亲人的描述中,我们才能依稀认识最初的自己,想一想这似乎很有趣,但是也有点让人难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自己决定着自己的出生。
从一开始出生,我们就无法决定自己的一切,这难道还不是一个让人悲伤的开始吗?
当悲伤蓄满了心头的时候,人就会流下心酸的泪水,泪水顺着脸颊流下来,悲伤有时会被带走,有时候却会以一种新的样貌重新爬上心头。
悲伤总是这样悄然从心头而来,又从心头而去,一次又一次。
小时候让人感到最悲伤难过的事情,或许只是一次考试中没能取得好的成绩,或者是和一个要好的伙伴闹了点小别扭,可能彼此堵着气,几天都互不理睬。就像电影《怦然心动》中的那个女孩对男孩说的:“今天晚上,我不想和你讲话。”孩子们的理由有很多,在成年人看来也许都不是那么重要,但在孩子心里那是一种很纯真的悲伤。
长大了以后,人就慢慢变得多愁善感起来了,有时候就算是月亮的阴晴圆缺,也会莫名其妙地让人感到悲伤。花开了会让人想到一地凋零,叶黄了会让人想到叶落与流逝,细雨蒙蒙中总会悲天悯人,落雪纷飞中又常慨叹人情冷暖。每一点时光的悄然变化都会在心头激起一点涟漪,久久无法消散。
尤其是当进入恋爱的季节里,那时候的你最是敏感,纤细的神经宛如被丰富情感拨弄着的琴弦,一会儿是高亢激昂的重奏曲,一会儿可能又会陷入低回婉转的小夜曲,此起彼伏,在内心深处一次次奏响着。
恋爱的日子里,可以大谈风花雪月,诗和远方。走进婚姻以后,风花雪月里就再也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与平凡。家就藏在人间烟火里,或者说人间烟火里藏着一个个普通人家,而酸甜苦辣咸的滋味就在每个人的家中各自安放着,悲伤也是其中的一味。
中年人的悲伤感最重吧,也许是本来不会喝酒,可是为了一单合同的成功,却不得不把自己喝到呕吐不止,烂醉如泥。
中年人的悲伤是家里的孩子生病了,可是单位的工作正是分秒必争、离不开人的时候,就连请个假回家看一眼都觉得没法张开嘴。
中年人的悲伤是就算拼尽了自己的全部气力,也还凑不够老人的医药费,在病房门口刚刚拭去了眼角的泪水,而在老人面前,还要握着他们的手,强颜欢笑着安慰他们。
都说人到中年是最累的一个人生阶段,事业、家庭、老人、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少了哪一个都不算完整。每一个中年人几乎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为家人硬生生撑起一片天,有时也会感觉让人疲惫不堪。
如果感到悲伤的时候,就让泪水流下来吧,过一会儿擦干了眼泪,还要挺起身子继续前行。
当然,日子可不是光有悲伤和劳累,也有数不清的喜悦和轻松的美好时刻。只是中年人在忙忙碌碌中,常常来不及发现,更来不及细细品味。
只有悲伤是与生俱来的吧,应该是的,因为总有人在感叹着生活真不容易,人艰不拆。
而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可以悲伤,可以流泪,但绝不能悲观,更不能对未来报以失望之心。
最终,每个人都是要走向死亡的,人生之路本来就是一条不归之路,从启程时就已注定了会有这样的结局。过去的就是过去了,是对是错都没办法重新选择,有一些遗憾,有一些悔恨,在心中盘旋着,总不免会令人悲伤。
不如就给悲伤设置一个长度期限吧,给自己的内心深处留下一点有上下限的弹性空间。
至于悲伤的长度,或许要由每个人的生活能力和生活状态所决定了。有的时候,生活的状态甚至不允许我们有太多悲伤的时间,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亲人,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在悲伤中勇往直前。
想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
就像看张艺谋的电影《活着》,经历了人生百般滋味的福贵和家珍,终究想着的,还是他们的外孙馒头是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
是的,生活实苦,但内心深处一定要充满光明并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