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时光倒影之父亲口述村史(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时光倒影之父亲口述村史(散文)


作者: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童生,854.5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23发表时间:2019-11-22 17:48:59

见微可知著,见端能知末。从父亲身上,能看到岁月的沧桑,他已从英俊青年成为八十有一的老者;从父亲身上,也可领略到历史的年轮,他为之生存和奋斗的家人与家乡都在曲折如轮中顽强地成长着。
   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薇。据考证,家乡这一带,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地名是夏家岗子。所谓岗子,主要是洼地沼泽中冲积而成的沙土岗子,成为村庄的创建之所。当时夏家岗子四围皆大荒,如今在距我们柳家乡之南二十公里不到,尚有大荒和小荒两村。清末及民国初年柳家境内人烟稀少,为方圆数百里的辽西南苇塘。奉系时期,除从关内移民补充外,张作霖还派军队带家眷驻此垦荒屯田。驻军之村曰营,储粮之村曰屯,柳家一带出现村屯至今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
  
   (一)
  
   父亲讲述,解放前,柳家是一片渺无人烟的马场甸子。坑洼不平,蒿草丛生,常有野鸡,野兔,恶狼出没,没有多少人居住。据说绰号柳大皮靴的南方人,从江南来到这里,看到这一带荒地多,人烟少,就住下来开荒种地。之后,不少从辽宁绥中、建昌以及关里河南来辽西马场求生的,看到老柳家开荒种地打了不少粮食,引起好奇心,也搬到这里混日子。屯里人渐渐多起来,成了自然屯,取名"柳家段“,这就是柳家的前身。后来一传俩,俩传仨,从四面八方来马场的人越来越多,开始占地开荒。1891年前,这里屯落稀少没有多少户人家,到了1949年各屯的农户多了,开垦大量荒地,西边盐碱地不拿苗,河东河淤土土质肥沃,“杨柳条"、“六扇门"一抢而光。如今在这块土地上,有十个行政村,二十三个自然屯。十个行政村及自然屯分别是东青堆子村(东青堆子屯,大兴庄),双家村(双家屯,双合屯),八家子村(八家子屯,前腰路子屯),官营子村(官营子屯,小官营子屯,李家窝棚),柳家村(柳家屯,孟家,范家窝棚),柳东村(大赵家,小赵家,孙家,刘大院),夏家村(夏家,孙家窝棚,尚驿站),宇宙村(宇宙屯),新风村(新风屯,平安堡,小河套),卢家村(卢家屯)。
  
   如今,柳家乡位于北镇东南洼区,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9公里,总面积有72平方公里。东与台安县四泡子村相邻,东南与台安县后屯村相邻,北与黑山县的曹家村和后腰路子村相邻。全乡人口虽只有1.2万人,耕地却有6万多,每户至少10每以上,可称为地广人稀。地势平均海拔8米,由北向南逐渐低洼,南北海拨之差3米。境内有南北流向的五条较大河流,西边有壕头沟河,中间有庞家河,东边有清水河,东沙河,与盘山交界处的绕阳河。柳家乡最东部的东青堆子村,就是民国时的张家窝棚。这个地名的由来与绿林出身的张作霖有关。张作霖统治了东北三省后,开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本人是农民出身,考虑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他想要立足东北的统治地位,没有粮食是不行的。他本身出身低贱,没有文化,但他粗中有细。他首先号召农民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发展农业生产,而且自己出资办农场。当时盘锦和北镇交界处子周围是广阔无边的大草原,张作霖有一次来到这个地方一看,这里是一处好地方,可以开垦大面积土地。于是他就派自己的连襟李老万来这里管理,在老甘河两岸开垦了大片土地,种植的作物是高梁玉米大豆。由于有了大面积土地,就得雇用大批劳动力,盖了几十间的简易住房,安排些扛大活的劳动力。但有些劳动力是带着老婆孩子来到这里,就在周围搭些窝棚或马架子草房居住,所以这里开始就叫张家窝棚。张作霖不但在这里建立了农场,在黑山县大虎山的西南也建立个农场,也叫张家窝棚。出生在上世纪初期的人,大多数都在这两个农场扛过活。在张作霖统治时期,由于风调雨顺,农业生产连年丰收。那时的人民生活虽说还很困难,但在吃粮上还是基本够用的。听老年人讲,那时雇个临时小工就得用粮食交易,每天工钱用高梁交易。那时人民是缺钱不缺粮食。张家窝棚在李老万的几年管理下,粮食连年丰收,所以来了不少住户搭个窝棚居住,给张作霖扛活挣些粮食来维持生活。
  
   (二)
  
   父亲讲述,1948年解放后,柳家段划到盘山县辖管,归盘山县第四区政府领导。当时柳家是一个很小的行政村,是一个最基层的村政府。村政府的就在在柳家段屯的一户于家院内的三间草房办公。所以起名叫柳家村。后来柳家地区划归黑山县大虎山区政府领导,村政府还是设在柳家屯。1956年,全面进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就撤销了区政府和村政府的行政编制,全县统一在地方成立乡政府,当时乡政府的所在地在大赵家屯内,在当年土匪头子王岳东的五间平房内办公。当时柳家村政府撤销,乡政府的名号不能叫赵家乡政府,还得延用柳家的名号,叫黑山县柳家乡人民政府。乡政府管辖各屯成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负责一些民事工作。原来结婚登记都得到二十里外的盘蛇区政府,后来到大虎山区政府,乡政府成立后,就在柳家乡政府办理手续。所以柳家乡政府的成立,即方便了群众,又能直接领导到各农业社。1958年,柳家乡政府改为柳家人民公社。1960年,由于上级政府决定北镇县成立青堆子畜牧场,把柳家乡划归北镇县管辖。又把小赵家和尚驿站、宇宙屯、卢家屯以东的大面积草原用拖拉机开成土地,种了一年大豆。那年是三年困难时期的头一年,由于管理不好,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原因,收成很少,所以第二年就转给了高山子劳改队种植,把柳家东部的大面积草原开成的耕地给了国家管理的高山子劳改队种植。1961年,成立了高山子新生农场,在新开的土地上成立了高山子新生农场的二大队、三大队、四大队和五大队。一大队是在原来的高山子劳改采石场。所以从那以后,柳家东部和南部的大面积草原就划给了高山子劳改部门管辖和耕种。现在柳家乡管辖地区西部到高山子四段村、马家村、西南的新立农场。南边卢家村南是新生农村的二大队,卢家村东边是三大队,宇宙村东是五大队,柳东村东边是四大队。柳家乡所辖的青堆子村在四大队、五大队以东,双家村在四大队东北。
  
   (三)
  
   父亲1939年出生,1963年开始在小赵家屯生产队先后担任会计和生产队长。根据资料,生产队最早产生于五十年代,但最权威的制度建设时间是1962年9月,《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是生产队。柳东大队的每个生产队基本集中在村子的某一条街上。小赵家生产队也不例外,位于全屯的最南边。
  
   生产队是一个众人组合在一起的大家庭,生产队长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长。这个家长很难当。作为“最高长官”,队长基本上都由各生产队德高望重、号召力强、对农业生产相当了解的人来担任。不过,队长是不脱产的干部,也不是什么领导,他们是完完全全不脱离农村农业劳动的农民,与农民一样,在做好自己范围内的规定工作之后,也得下地干活挣工分。每天晚上生产队几个干部都要开会碰头,安排第二天的农活。每天早晨天不亮由生产队几个干部轮流喊社员起床烧早饭出工。到了上工时候,队长就会敲响老榆树上的大铁钟,社员们听到这熟悉的钟声,就会从各自的家里走出来,聚集在老槐树下,等待队长派活儿。当社员们陆续到齐了,生产队长就会根据男劳力、女劳力、壮劳力、弱劳力等不同情况安排活儿,如锄地的、整枝的、打尖的等等,然后大家分头去干各自的活儿,何时收工,一般是看日头,“日落而息”。生产队每年的生产计划,种什么作物,扩大种植什么,缩小种植什么,什么地适合种什么,怎样调整农作物的茬口,怎样改良土壤,发展什么产业,添置什么农具……生产队长的工作真是千头万绪,当好这个家长真不容易。年终收入分配,虽然按照社员一年劳动所得工分决定,但也难免有不公之处,需要队长去调整,力争合理。社员们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找到队长,队长必须主动去管。社员婚丧嫁娶遇到困难,五保户的照顾,都在生产队长的管理范围。每天要安排农活、每天要检查农活进度和质量、春夏秋冬一天也不闲。春天忙种、夏季忙收、秋季忙管、冬季忙分。尤其是夏秋两季还要对上级下达的公粮征收要组织劳力送缴县粮库,这是完成任务、考核生产队长称不称职的具体表现。就是生产队粮食减产了、宁可饿社员肚子,队长也要完成爱国粮啊。
  
   小赵家屯几任生产队长为李少春、房廷柱、房廷勤、王中华、刘福山、田宝忠、房春文等。那时的知青后来也说,他们经历前后好几任队长,因为内斗厉害,队长乱整,有的干几个月就被整下去了。因为有派系,亲疏有别,摆不平。更重要的原因是,队长忙归忙啊,但权力很是很大的,尤其是带有家族背景的队长,嚣张到“土皇帝”的程度。生产队长是几十户人家的一家之主,张家娶儿媳、李家嫁女儿,就连家里来个亲戚了也要请队长捧场;年初安排农活、年底分红了都是队长说了算。特别是有的人家人口多,劳力少,口粮不够吃,往往就要求队长多照顾了,在生产队这片小天地里,也是个土皇帝了,谁得罪他,也就没有好日子过了。
  
   这些有家族支撑的队长除了名利上收获外,有的生产队长把生产上的事交给副队长,自己过起逍遥生活。尤其是一此年轻有为,长相又不难看的队长成为生产队风流大姑娘和少妇的追求目标了,这可是生活作风问题啊,真有的队长被免职。随着农村改革开放,恢复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不再听从少数人瞎指挥,农民自主作业,农村的形势才得了根本性变化。
  
   小赵家屯生产队实际上就是一个小社会,需要有“管理层”,生产队负责人设有队长、副队长一至两名,还有妇女队长,另外还有会计员、出纳员、饲养员、使役员、保管员、技术员等,俗称“八大员”。由队长、会计、保管等人员组成“队委会”,生产队的种植计划、评比每位社员的工分档次,以及生产队的一些重要事项,均由队委会研究决定,然后由队长安排实施。生产队的干部有队长1人,副队长1人,妇女队长1人,会计1人,仓库保管员1人,记工员1人。小赵家生产队有队部的,生产队开会,或是“管理层”商讨队里要事,一般都在队部里,生产队里的许多“重大决策”都是在这里形成的。比如,选队长,给社员定工分,搞阶级斗争,学毛著等。队部也就成了生产队的政治中心。除了搞阶级斗争,生产队也要组织社员学习老三篇《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而且还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以那时的人觉悟非常高。当时尽管生产队干部较多,但他们都是没有报酬的。在当时,荣誉高于一切,尤其是政治荣誉。能当上干部就是一种政治荣誉,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只有贫下中农才有资格当干部。当时农民划分阶级,也叫阶级成份,共分四类:第一类是贫农,在当时是政治地位最高的。第二类是中农,又细分为下中农与上中农,下中农的政治地位次于贫农,上中农的政治地位次于下中农。贫农与下中农统称为贫下中农,属于专政者,而上中农属于团结对象。第三类是富农,政治地位次于上中农。第四类是地主,政治地位最低。富农与地主属于被专政对象,同被列入“地、富、反、坏、右”中。
  
  
  
   (四)
  
   父亲讲述,“一九五八年,柳家乡政府改为柳家人民公社。(一九八三年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又由人民公社改为柳家乡人民政府)。这一年,是党中央提出全国实行大跃进第一年的开始。柳家的农村也是一样,由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入高级社,由一村一社并为一乡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由初级社为单位核算转为高级合作社为核算单位,全社的牲畜物资实行一平二调,生产队的牲畜可以互相调动,那时的社会制度真想由社会主义一下子就进入共产主义。柳家乡在进入高级社的形势下,党委书记贾大红就召集党委会,重点研究高级社的人事安排一事。原来各社的主任有的能安排到大社,有的就得被精简下乡。经党委会研究决定,安排鄢风余任大社主任,闫会涛、付国魁、吕福臣为付主任。人事安排完后,就开始转入正常的大社领导工作。在工作中,付主任三人总觉得党委这样安排不合理,认为鄢风余不应该当一把主任,所以在工作中,他们三人不怎么服从领导,有时跟党委贾大红做对,背地里大骂贾大红。他们的这种行为,引起了贾书记的注意,时常安排人观察他们的动向。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发现他们都有作风问题和经济问题。贾大红曾在黑山县担当过公安局付局长,在这方面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把他们三人的问题核实后,就交给了县公安局处理。公安局经调查核实,报请检察院核准后宣布逮捕,经党委研究决定,开除三人党籍。在一九五八年的九月一日,召开了一次有民兵参加的大会,那次大会是县法院审判长来柳家公开宣判。他们三个人的罪行如下:闫会涛犯贪污罪和乱搞男女关系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付国魁犯乱搞男女关系罪,其中有一名军人妻子,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吕福臣和一名军人妻子搞男女关系,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他们三人被判徒刑,说明了什么?这是一件不应该发生的事。如果他们都能服从领导安排,在工作上任劳任怨,就是存在上述问题,领导也是教育为主,不能交给司法机关处理,经过教育把错误改正后还能为党为社会做更多的工作。这件事情造成了他们三个人终身的遗憾。”

共 922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从父亲的讲述中,了解到了柳东村的村史。柳东村最早叫柳村,据说绰号柳大皮靴的南方人,从江南来到这里,看到这一带荒地多,人烟少,就住下来开荒种地。之后,不少从辽宁绥中、建昌以及关里河南来辽西马场求生的,看到老柳家开荒种地打了不少粮食,引起好奇心,也搬到这里混日子。屯里人渐渐多起来,成了自然屯,取名"柳家段“,这就是柳家的前身。柳家从最初的荒芜,到如今的人烟繁盛,这块土地上,已经有了十个行政村,二十三个自然屯。从父亲的回忆里,可以感受到他一生艰苦的生活和坎坷经历,能看到岁月的沧桑,也可领略到历史的年轮。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柳东村也成为人人乐享的乡村风景村!全篇文字精炼,叙事详实,细节生动,柳村历史,光辉永驻!推荐欣赏!【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9-11-22 17:51:34
  全篇文字精炼,叙事详实,细节生动,柳村历史,光辉永驻!感谢赐稿丹枫,祝写作更上一层楼!
梦锁孤音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