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昨日以前,今日之后(随笔)
一、开始·存在
在一路彷徨的路途里,内心其实已然明白:人生无趣,更无意义,管不了生前,管不了身后,被时间催促,将就而活。这种想法未免过于悲观、消极,甚至是厌世,可我无法否认,这是我真实的感观。
一个生命从无到有,这是意外;一个生命从有到无,这是必然。在这种意外和必然之间,是存在。一具生命,一具肉身,一段几十年不断折腾改造肉身的经过。大概所有人类之所以拼命折腾这具肉身,用尽各种手段——爱恨情仇、喜怒哀乐贪嗔痴,怎么复杂怎么来,怎么刺激怎么来,怎么更加高效的开发这具肉身怎么来,怎么跟时间延长斗争怎么来。无法确切的知道最初的人类的最初想法,人类血脉延续至今,最初跟神魔鬼怪天地自然浴血奋战;神魔鬼怪消失之后,又抄起了家伙进行了长时间不间断的人类内部斗争,一个个生命死于非命,一具具肉身曝尸荒野、埋骨他乡。多么无趣的人类,谁都知道,人死灯灭,得到和拥有的都将化为灰烬,为何还是一如既往,前仆后继?因为存在。
每个人都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可是存在又是那么的令人感到心慌和迷茫。
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似乎有不一样的理解,但唯一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一个动作:寻找,这就是最开始的意义。
二、乡味·生离死别
从2010年去北方上学之后,家乡就只是一年两次甚至是一次的循环驿站。易地而处,挂念最多的是家里二老,这也是相对而言。最常保持通话的是跟外地务工的父母,通话内容也基本是仿佛排练了很久的嘘寒问暖。那时我并不交心,虽然内心始终渴望某些情感,最终或是压抑或是用其他方式舒放,绝不露半点,以免他们为我担心。
我内心始终认定的一点:十八岁之后,我需要为自己负责,所有做过的决定,即便再后悔也不去埋怨他人,生活再艰苦,自己也要挨下去。但我依然浑噩的过着大学生活,羞于启齿的始终是向父母伸手索要生活费和学费。为此警告自己不该有多余的消费,手机是二百多块的国产山寨机,半吊子的智能。为了换手机,找了兼职,每天早上四点半起来送《城市晚报》,七点多赶回来吃个早餐,赶去上八点的早课。这样的日子坚持了四个月,挣了二千块。虽然不算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比起高考后做暑假工赚的钱,让我更有成就感。
时至今日,我依旧怀念那四个月,那是我对生活体验最深刻的时期。体会生活的不易,我更加理解父母的不易,更加理解那尚在家乡时常挂念我却又嘱咐我不要恋家的爷爷奶奶。我由童年积攒的阴暗心绪,就这样消融在我妄以为的感同身受之中。我得承认,从南方跑去北方,实际上是为了逃避,逃避家庭的蝇营狗苟,逃避内心的失意。
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故土情怀,尤其当我开始想以文字来表达的时候,我感受更加清晰。我可能有异于常人的冷漠,尤其对于生死。而死神却总是向我展示它的杰作。外公离世我还尚小,外公躺在黑色的棺材里,我躺在隔壁的床头,我仿佛看见无数小鬼在我梦里游荡,而我没哭没闹,直到天亮。小学的同学在河里游泳,溺水而亡,我只是感觉身边少了一个人,我十岁出头的侄女,倒在一场交通事故里。我爷爷在阳光明媚的除夕那天,永远的睡着了,我正和堂弟行走在外地的某条街道寻找热闹,听到消息时,我向着天空在心里默默地道了一声,一路走好。我对堂弟说,他终于摆脱了这无休止的痛苦人世。
此后每一年,我对于家乡的认知,就是某某家的老人家在哪天走了。我所熟悉的那些慈祥又固执的面孔,开始在记忆的角落纷纷破碎,我也再不能在村里与之打声招呼,得到他们夸奖。田地荒芜,挖山掘林盖新房,年味渐失,我所熟悉的味道仿佛就随他们一去不返。
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到不了的远方,回不去的故乡。
三、执念·文字
基于内心无处安放的悸动,我总是耽于幻想。有些幻想最终成了文字,在从最初模糊的概念,由一段场景、一句歌词、一个人、一个恍然间感受到的温暖,拼凑起内心矛盾的世界。并不指望有人能懂,有些沉重懂得的觉得矫情,不懂得觉得压抑。而我的初心也不过是写给自己罢了。也曾想过多写些文字,内容大抵关于过去的人,过去的事,过去的念想,目录都已写好。不仅是用于怀念,细究起来也说不清是缘于何故,大抵是我内心的表达欲望。总之,遵从于内心的现今而言的某种不可言说的冲动,记忆也好,幻想也罢,都无所谓。如果非要用一些词汇来描述,青春、成长、旧时光、故乡、陌城等等,背景大抵这些,生命一直是由这些支离破碎组成。然而,都无所谓;也许多年以后,当重拾这些文字,我能从其中看到此刻尚处在人生这片大潮中摇摆不定的身影。透过这些文字,感受到时间的变化莫测或是一成不变的属性,于此又会生出何种别样的思绪?
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我还是想做一个有趣的灵魂。喜欢文字,是因为文字有温度。
蔡崇达的《皮囊》是格外温情治愈的。最先是在手机里看的电子书,看了近一半,心中挥之不去的是文字之间记叙的生活的苦难、快乐、亲情、友情、爱情、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沟壑,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灵魂与灵魂之间的差异,肉身与肉身之间的命运。经过书店时,从琳珑满目的书架上一行行扫描而过,目标很明确,想找出《皮囊》来继续阅读。他的笔调沉重,我想每个人读进去都能看到自己,看到一个生命和一群生命,每个生命裹着一副皮囊,皮囊里装着面目不同的灵魂。纸书又带给我不一样的感觉,当我从书海之中掏出它之后,端着它时候,分明有别于实体的重量,如同书名一样,那是属于文字的皮囊。皮囊内里,我一页一页翻去,跳过看过的,看到新的一篇,发现书页有折印。那刻,心里忽然有些感动,仿佛看到一个与我相似的灵魂曾在此驻足,指尖感觉有淡淡的温度在书页中传出。大概,这便是文字所独有的魅力,于无声中,串联一个个灵魂。
文字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这其中引发质变的就是人心的温度。我几度搁笔,即便写不出像样的文字,却始终无法丢弃,这大抵就是我的执念了。我始终想通过文字,去和另一个我谈谈。
四、青春·小说
一个人一辈子太过渺小且短暂,世界偏偏足够浩瀚且恒远。但凡认识到这一点的人,想必内心总归有些不甘和无奈。也许精神可以抵达的尽头在黑洞的另一端,但肉身的尽头只能是粉身碎骨。一个人可以领略的世界实在有限。即便是用肉眼标注每个闪烁而过的画面,绝大部分画面也遗失在下一幕的开始。
当我意识到这种存在的境况时,内心是无法掩饰的绝望。我并非想传递某种绝望的情绪,同所有人一样,我向往世间所有的美好。且这样的绝望认识让我对世间一切美好始终抱有真诚,这些美好消融了内心许多莫名而起的阴暗,让漫漫长夜有了静谧之音,身体获得了足够的喘息。
这是我喜欢读小说的滥觞,一个人的视角永远有限,一群的视角却可以最大限度的延伸。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颗人心绽放在一起的时候,个人眼中的世界就会更宽更广,体会到的绝望也多,而相应的美好也多。也许这其中夹杂了太多个人的幻想和个人价值观的倾向,这并不重要。我不是为了去接受,只是去感观,于自身而言,是得到一些未曾经历过的场景,以此完善自身的见识,好坏姑且勿论。每部小说都是作者某段生命中的浓缩。自身的,他人的,意识形态具现化的虚构的场景,思想多元化的对立与纠缠,纯粹的天马行空的幻想,不一而足。小说不管优质或垃圾,总归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探索。我个人极为欣赏这种求索精神,能获得某种解答自然最好,得不到回应也无所谓。
成长过程中,迷茫才是主题。唯有迷茫之中,我们对万事万物才会保持足够疑惑;疑惑促使我们追寻答案。而答案,定义了成长,终结了青春。正如《活着》里富贵失去儿子时对春生喊出的那一句:“春生,你欠了我一条命,你下辈子再还给我吧。”明明内心饱受着丧子之痛,而间接的凶手又是近在眼前的战友,此中心情,读之心绪哽噎,压抑至极。但活着本身,抵消了太多艰难。
我们绝大数人的青春就像一杯放入了茶叶的沸水,没等茶叶绽放浓香就已经先干为敬了,嘴里有的只有苦涩和烫伤。那种醇香芬芳的感觉,也只是在后知后觉的回忆中虚构出来的。我们未曾仔细品味过的味道,只有在小说中才能浅尝辄止。
五、时间·表
年龄总在各种猝不及防的场合,衡量我们生命的长度。简历、入职表、生日,被催促安排的相亲。那些频率加快的习惯,三天刮一次胡子、通宵一次需养几天、没了手机感觉要疯、朋友渐少。然后发觉,我人生的第27个年头快结束了,离孔老夫子说的三十而立越近,现在换了第三份工作,第三个行业。这人生不可逆转的感觉越重,一口气叹下,空气飘满遗憾。这象极了时间的诅咒,然而只能被动接受。
我崇拜过李小龙,他死于人生的高光时刻,年仅33岁。我幻想过我33岁时所能获得的成就,如果能令我感到满意,33岁卒也能接受。眼看只有5年的时间,还一事无成,我恐怕要多活好几十年。自从争强好胜这口气卸了之后,我恐怕还得面对往后一事无成的结局,但还是有些不甘心。江湖人送匪号“油腻老祖”的冯唐说要用“文字打败时间”,我相当敬佩他这种想法,虽然不一定能实现,但如果自己的文字能经历时代的大浪淘沙而不淹没,这无疑很伟大。我没这么大的野望,仅野心而言,我还是有的。我一直坚持记录着某些念想,对生活,对人类,对世界的某些直观的想法,不奢求有何益处,只愿以此体会到自己的过往、现在偶尔畅想一些称之为未来的事情。回忆是个漫长的活,如果能反观过往,从文字中窥一窥自己,那么自己就不是一无所有。
在香港跨年那天途经表店,我对自己说:三十岁之后,我要给自己配一块手表。看着指针沿着一个轨迹滴答滴答的拨动,每拨动一次生命就少一秒;我就希望能多一秒回忆,用它督促自己做更多有趣的事,这是本意。
六、最终·开始
人类所有的关系产生的羁绊,就是这个世界的温度。得到与失去,如同太极里的阴阳,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现在回想自己失去的那些情感,爱而不得,求而不得,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得到。
一直都在遵从内心模糊的指引做选择,一段路从开始到结束其实早已做好了注脚——目的,前一段路结束之后再选择这一段路的目的——短暂的体验另一种存在的状态,尽管其中出现过偏移——人为或是自然——无关紧要了,最终它还是到达了终点。
古龙在《楚留香之蝙蝠传奇》中写道:“无论什么事都有结束的时候。越冗长复杂的事,往往结束的越突然。因为它的发展已到了尽头,而别人却没有看出来。你虽然觉得它突然,其实并不突然。因为这根线本已放完了。”
是的,每个人心中似乎都有一根线,它无限的蔓延,有时候长驱直入,有时候蜿蜒盘绕甚至需要打上一个个结,不过最终还是会结束的。剧情已经结束,圆满抑或遗憾,都是结局。就像最初付诸笔端的话:“一切的开始,会结束;一切的结束,是开始。”时间漫长,路途遥远,疲惫仿佛与生俱来,一路路风尘,一串串句点,既是消耗这些疲惫,也是去见新的风景。
别离,遇见,再别离……于是悲欢变的狭小,情绪的表达也仅仅占据在此刻,就像一场风雨的前后,来时无讯,去时莫名。此外,记住什么,遗忘什么,都是身不由己。无比荒芜的心绪,在此刻,回想起三年前,五年前,十年前,时间流水,物是人非,盲目的是仍在追寻,追寻一种美好,纯粹的,无由的,它仿佛虚无缥缈,有时又无限接近。人在边缘,江湖仍在。
昨日以前,今日之后,最终亦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