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路】再读亲情(散文) ——我的母亲
走在滨江公园的小路上,望着波光粼粼的赣江水缓缓地流着,江边横斜着几尾小船,在阳光的照耀下隐隐约约的像镀上了一层金光,素云牵着轻风,悠悠然然地飘在空中,像慢慢绽开的一朵朵思念的花,将我带到那令人回忆的往昔岁月。
一
今年国庆,我和弟弟相约回了老家,母亲乐坏了,早早地从地里扛回一捆甜高粱,想让我们姐弟几个美美的吃个够,说是好好的弥补对我们姐弟几个儿时的亏欠。母亲一边撕叶折穗,按节斩成段,一边嘱咐。
“你们撕皮的时候,慢点,别看这皮翠绿细嫩,一不小心就会划手滴血。”
我们姐弟几个都不以为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哪样没吃饱看够?谁还在乎这个?
母亲依然絮絮叨叨。
“以前,别人家地头,一片绿油油的甜高梁,有二三米高,一阵风吹来,杆摇叶舞,窸窸窣窣……”
我们相互对视一番,为了不负母意,勉强地拿起甜高粱咀嚼开了。母亲继续道。
“别人家的孩子总能吃上,而我家的孩子没有,我总是在农忙,顾及不了那么多,你们只有羡慕的份,而今,我空闲了,我要种好多好多,让你们每年回来都有甜高粱吃。”
说此话时,我发现母亲的眼睛里流溢着愧疚,更流溢着深深的爱意!不经意间我为之一颤,估计弟弟此时也领悟到了什么,和我一起认真地吃起了甜高粱,我们用门牙一块一块地撕下外皮,露出淡绿的肉,闻着清香的味,仿佛又回到了那永不复返的童年。母亲用那双充满无限温情的眼晴看着我们姐弟几个,总是不忘补充着。
“吃中间那几节,节长味甜,嚼口疏松,根部那两节比较硬,不好撕皮,而且肉质粗糙,带咸味,不要舍不得吃,地里还有,吃完了我再去砍些回来。”
在母亲的眼里,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是呀,无论子女长到多大,在天下所有母亲的眼里,他们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是自己该倾尽所有的心血,永远要保护的,永远要照顾的宝贝,无时无刻,贯穿一生。
一株株甜高粱,那是母亲高举的火把,温暖了儿女的心;更是那永不熄灭的航标灯,儿女扑进生活的大海里,与风浪急流搏斗抗争,不会迷失方向,只会更加五彩瑰丽。
愿我的母亲晚年如高粱蜜甜!
二
我的母亲在我们姐弟很小的时候,确实很忙,一天到晚也很少看见她的人影,不是在地里忙庄稼,就是在山上砍柴烧炭,在我印象里,总有做不完的事,忙不完的活。可是,这并没有影响她对我们姐弟几个关爱的缺失,相反,在我们姐弟的内心,母亲给予我们的爱像是太阳的光芒,照耀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她以“身教”培养了我们健全的人格!
至今,有一些画面依然深刻地印入我的脑海里,不管光阴怎样荏苒,不管风雨怎样侵蚀,终不可磨灭。
记得那时的冬天,只要不逢圩,母亲就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山上砍柴、烧炭。逢圩的那天,一般上半夜就会把木炭一块一块地、结结实实地码进箩筐里,待到下半夜端着煤油灯来到厨房,点燃灶火,放点酱油和水把昨夜的剩饭炒热,就着一瓢井水“咕咚,咕咚”,囫囵吞枣地算是吃过早餐了,来到门背面操起扁担挑起两箩筐木炭,渐行渐远地消失在村口的黑夜里……
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学了一则文言文——《卖炭翁》至今,我依然能倒背如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我觉得这首诗词仿佛就是为我父母写得,有些地方虽然不合时宜,但确实恰如其分。“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从这句得知当时卖炭的人还有牛和炭车,而我父母没有,还不如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我母亲要靠手提,要靠肩挑,总是半夜从家门出发,周转一日,再到半夜回到家门,有时运气不好,折腾了一整日,炭还没卖出去,还得悻悻地挑回家。尽管这样,我母亲从来没在儿女面前透露过一个“苦”字,时不时地捎上几节小甘蔗回来,等天亮我和弟弟们醒来,看见桌上摆放的小甘蔗,总能高兴地跳起来。那时的小甘蔗不知是不是品种没改良的原因,又小又硬,没什么汁液,比不上我们家地里种的甜高粱,但我们姐弟几个吃得欢快极了,那时,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儿。如果某天运气好,炭一挑到圩场就卖完了,母亲在太阳落山时就可赶回,她把我们姐弟几个叫在身边,围着灶台,一起做一顿并不丰盛的饭食,我们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灶眼里红彤彤的火苗窜出灶口,仿佛也被感染了,欢快地和着优美的舞步。我们一家人围着小方桌,哪怕就一碗没放多少油的素炒白菜,一家人都吃的津津有味,那种幸福得感觉,一点也不比坐在星级宾馆里,吃着山珍海味来得少一点!
三
如今,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一件温暖的小事,或一个温和的人儿,甚至是路边的一片凋零的柔叶,都会勾起我对过往的回忆。
那时,我也就是三、四岁吧,因为五岁的时候,我就可帮家里做各种家务了。母亲不管多忙,都会帮我在头顶上扎起一个“月光头”,用一截红红的毛线,像白毛女爹爹那样饱含深情地帮我一圈一圈地缠在“马尾”上。不知母亲为啥称之为“月光头”,也许是那发型像半月吧,或许是寄寓了某种深刻的含义吧,如:希望我长大后,能像月亮一样恬静和柔美……母亲帮我扎完“月光头”,转身就要去牛圈牵牛带到山坡上拴好,然后去水田里插秧,我拽着母亲的衣角,死活不松手,母亲无奈,只好把我带在身边。我跟着母亲赶着牛儿走在田间的小路上,穿过小溪边,来到山坡上。母亲把牛儿拴好,刚要回赶,眼尖的我看见山坡的当阳处长满了树莓。“树莓”,我们老家称之为“莳田啰啰”,不知是不是因为是莳田的季节成熟,而称之为“莳田啰啰”,还有一种跟“莳田啰啰”长得像得称之为“雷田啰啰”,“雷田”是给插完秧的秧苗除草,叫“雷田”,是“雷田”季节成熟的“啰啰”称之“雷田啰啰”。呵呵,是不是有点搞迷糊了?其实“雷田啰啰”就是书面上的“覆盆子”。我不得不佩服我们老家的语言真得是,言简意赅、质朴务实呀。
树莓由数个小果聚拢而成,色泽鲜红晶莹。有几朵白色的小花在枝头上悠闲地眨着眼睛,还来不及凋零,红色的果实迫不及待地顽皮地,叼在了带刺的枝头上,其独特而诱人的色泽,引得我垂涎欲滴。我一手拽着母亲,一手朝着树莓的方向指去:妈妈,快看。妈妈看了看坡上那红红的果子,犹豫了片刻,又看了看我,我想,那时的我,脸上应该写满了迫切的神情。母亲说了句:你在这等着,不要乱走,我去采“莳田啰啰”给你吃。听完母亲这句话后,我清楚的记得,当时的我几乎兴奋地要跳起来,真想对着大山高歌一曲。
虽然山坡上荆棘丛生,但母亲却大步地向树莓靠近,她取下头顶上的草帽,一手搂着草帽,另一只手伸向树莓,一颗一颗地采下,轻轻地放进草帽里,生怕用力过度,那红润、饱满、晶莹的果汁被圧榨流溢。母亲一边釆着树莓,其实我心里明白,母亲心里一边在惦记着农活,几担秧在水田里等着母亲去莳呢。因为,我已看出,母亲虽然小心翼翼地采摘,但我亲眼目睹了母亲手背上,还是几次被树莓枝头的刺,划出了几道鲜红的口子,渗出了鲜红的血液。母亲的心早已飞向了那几担秧苗,扑进了水田,可母亲却依了我,耐着性子为我釆摘了半草帽之多的树莓,颗颗色泽鲜红、晶莹剔透,让人大饱口福。
我搂着有半草帽之多的树莓,坐在田埂上,一边吃着母亲为我釆摘的树莓,一边望着母亲低首弓背地在水田里,一手拿着稻秧,一手一兜一兜熟练地插着秧苗,我清楚的看见,被刺划伤的地方,由于泥水的浸泡,又渗出了鲜红的血液。我默默地坐在田埂上,不愿多说一句话。我想,我应该是从那一刻起,知道了什么叫后悔,我后悔不该缠着母亲在百忙之中,为我采摘树莓。如果不采摘树莓,手会划伤吗?没有划伤哪里会出血?自那以后,我那幼小的心灵,懂得了什么叫难过;自那以后,我也懂得了什么叫心疼与体谅;也是自那以后,母亲无形中为我布下了一本“心灵之书”,让我以心体之,以心察之,在循序渐进中沉淀深邃灵魂。
四
当岁月流逝,我从懵懂女孩成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当我第一个孩子出生时,望着这粉嫩的小肉团时,我既惊喜,又双手无措,迫使着我很快地进入下一步的思考——只育不养,只生不教,乃有失职失责之嫌,我该给我的孩子怎样的抚养与教育呢?
岁月的洪流卷走了太多,唯有母亲的爱,在我心里永远驻留,在我双手无措时,我想到的依然是我母亲,她以身作则地养家糊口,她言传身教地引领着我,尤其是母亲的“身教”诠释的就是榜样的作用,她的“身教”对我的影响可以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什么穷养、富养不如教养,对,就像我母亲那样,以“身教”润物细无声的方法,那就是家风、家教的力量,也是孩子走向成长、成才、成功的力量。既使孩子成不了才,或不曾成功,他们也差不到哪里去,至少,孩子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做一个自食其力,不给社会带来危害的,老实、勤俭之人!
我想对我的母亲说:妈妈,您无需愧疚,不要时时地想着您对儿女做的不够好。妈妈,你早已为我们姐弟几个漫漫人生之路的两旁,撒下了爱的种子,随时都开满了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的花香弥漫,在这人生之路上,也许会有荆棘丛生,但我们不觉得痛苦,因为我们已是穿花拂叶的行人!
一片风景在眼前,往往被我们错过。一本亲情故事书,可谓“心灵之书”就在我们的记忆里,打开,便跳跃出“亲情无价”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