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审视你内心的规则(随笔) ——误会是怎样产生的
世间多矛盾,生活多误解,那么,误解是怎样产生的?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是认知疗法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他的理论中有三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自动化思维及规则。共同感受是人的知觉和思维的过程,是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贝克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而且,一些错误观念不被识别地被思维习惯固化下来,个体却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误解就此而产生了。
比如,妻子看见丈夫手机里有一条有点暧昧的短信,就会根据大众的共同感受和自己的自动思维断定丈夫有外遇了。生活中,一相情愿、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往往皆是如此,至于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更是自动化思维达到极端可笑的结果。
有一则童话耐人寻味:一只小鸡喜欢捉虫子吃,它把吃剩的虫子送给好朋友小鸭子,小鸭子不接受,小鸡不理解,就又把虫子送给小兔子和老山羊,可它们都不吃。小鸡很生气,闷闷不乐,最后终于抑郁了。在小鸡的思维里,它自己爱吃虫子,虫子就是最好的美味,别人也一定喜欢吃。
贝克认为个体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会遵循一定的规则,它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但客观环境变化了,人还过分依照原来的准则行事,也会造成与现实环境的不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更可怕的是,每个人的内心还都存在着很多内隐的自己的规则,这些规则会引导个体诠释和预测某种刺激情境,同时也决定了个体的想法、行动与感受。小鸡送虫子是这样,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的故事更说明了这种情况。从这一点看,那些善于察颜观色的人,如果从自己内心的规则出发,也不见得判断准确。
所以,当一个人深陷于自己的规则坐井观天而不能自拔时,他可笑又可怜,而当其固守于某些大众的规则而冥顽不化时,他可气又可悲,就如那些疑病症和强迫症;而某些人别有用心地把某些阴暗的规则强加于别人的头上时,他可耻又可恨,就像某些小圈子所形成的那些卑鄙龌龊的潜规则。
因此,当我们深陷自己的认知错误而不觉,我们要用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先定义与澄清语意,弄清自己的想法或概念,最终使真正的问题突显出来;然后找出自己内心的规则,并找出证据,来检验自己内心的规则是否合理可靠,如果不合乎逻辑和现实,那就要修正不良的规则,从而改变自己的情绪或行动。
总之,误会来自你的内心想法规则与客观实际的不符,所以,要解决心理问题,一定要区分实际和想象,千万不能在信息不足或错误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不正确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