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关于占便宜的那一点说道(随笔)
“我们小区门口的小超市真是太气人了啊,今天我去他们家买菜,算账的时候七七八八的五十多块钱,他们家收钱的时候,竟然连三毛钱的零钱都不肯放过呢,你说至于的吗?这生意,我估计长不到哪儿去了。”那天下午,张大姐一进单位的门,还没坐稳当呢,就开始气气哼哼地叨叨着。
看到张姐生气的样子,有的人就随声附和着说,“是啊,现在就连街上的小摊小贩有的时候都是这样较劲了,两毛钱都得给你找零呢,要不然就给你使劲往上加东西,凑成整数。”
有的人说:“习惯就好,习惯就好啦,小事一桩嘛,张姐你还至于生这么大的气呀。”
张大姐说:“我也不是在乎这三毛两毛的钱,我是看她那个态度,还挺气人,好像让她抹个零头去,是占了她们家多大的便宜似的,哼!反正我以后是再也不打算去她们家的店里买东西去了。”
有的人就劝张姐:“不值当的,消消气吧,别和他们一般见识啦。”
有的人说:“多大点事儿啊,张姐,不值得往心里去,大家都不容易嘛,互相体谅吧。”
七嘴八舌地说了一通,后来大家就开始各忙各的了。张大姐本来也不是个小气的人,她和大家伙念叨完了,看上去心情也好多了。
其实想想,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吧,在小地方小摊点买东西的时候,就会习惯性地讨价还价,在潜意识里就认为人家应该给抹掉零头,起码存在着这样的心理期待。如果碰上人家坚决不肯,或是态度迟疑了一些,心里头多多少少都会有点不舒服,有点失落感。然而,如果是在大一点的超市商场去买东西的时候,却总是明码标价要结算到零钱的,而且对于这样的结算方式我们也都很认同,并没有什么异见,觉得那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细琢磨一下,这其中是不是有那么点意思呢?
贪小便宜的毛病恐怕很多人都有吧,只是有点奇怪的是,这毛病一旦长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时候,自己可能就不太容易感觉得到了,只有当这毛病长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才更能看得一清二楚。张大姐气哼哼地说,她可不是在乎这点零钱,只是更在乎人家的态度问题,这个我们都相信。可是如果人家给她抹掉了那点零头,对方的态度在她的心里还至于让她生这么大的气吗?或者说,对这一点点零钱的取舍,也可以算作是一个人表达态度的某种方式吗?
打个不知道合不合适的比方吧,比如小明和小亮两个小伙伴正在一起玩儿着呢,小明手里拿着一颗棒棒糖,小亮自己手里没有,他就去抢小明的,结果小明人小劲头却不小,把手里的棒棒糖攥得紧紧的,小亮一下子没抢过来,人家小明不但没生气,还嘻嘻哈哈地笑着跑开了,让人没想到的是,抢糖的小亮倒不乐意了起来,他憋着股子劲儿,气得直哼哼。
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在身边的小孩子们的身上,我们大人若是碰巧看见了这样的场面,一定会觉得又好玩又好笑吧,看着孩子们天真地,闹着花样的玩儿,我们会觉得很开心。
可是当我们大人在计较一些事情的时候,像张大姐为了几毛钱的零钱干生气,这时候,其实她是不是也有点像个任性的小孩子呢?像是那个气哼哼的小亮吧,也是挺好玩儿的是不是?
我不太懂经济学,但我觉得,往往越是做大生意的人,倒总是分毫必争的。据说商场超市物品的标价定为九块九,九十九块九这样的微差数值,这都是属于营销学的重要策略。可我觉得,说得更直白一点,这还是在分析顾客的消费心理,从本质上说,还是在充分地利用着人们都有点爱贪小便宜的趋利心理。所以说,这些问题虽然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似乎其中也多少蕴含着一点人文社会心理学的要义。
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小生意的人看上去却总是在让利,比如在街上卖菜的农家人,他们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蔬菜呀、水果呀,时不时就会多给这个点,多给那个点,他们还常说着:“没事儿,反正都是自家种的。”弄得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仿佛人家自己家里种的东西就不需要花费成本,不需要花费力气似的,有的人干脆就是有时候占不到便宜就跟自己吃了多大亏似的。
这么一想,还真有点同情起那些在街上摆摊卖菜的人了。冬天很冷,夏天很热,每天早出晚归的,尤其是有些人年纪也不小了,当看着他们苍老的面庞和那双拿起蔬菜和水果的粗糙大手的时候,真心觉得那些三毛两毛的零钱,他们都应该一笔一笔地计算好,一分一分地收到钱袋子里,这样长期坚持着做下去,一定可以积少成多,让他们的辛苦劳作,变得更加有价值一点,也能让他们的生活状态得到更多的改善。
至于我们自己,此后也应该多反思一下自己了,最要紧的是,不要总是看得见别人身上的问题而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吧。我觉得之前有一位同事劝张大姐的时候说得挺好的,他说,其实大伙都不容易嘛,各人有各人的辛苦。所以,今后我们在遇到一些超出了自己心理预期的事情的时候,先不要急着发牢骚发火了。将心比心,日常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够多一点同理心,可能抱怨就会少一点,长此以往,那么,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会变得更加融洽了吧,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