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女娲精神(赏析) ——读王保国先生的《李林传》有感
拿到王保国先生赐予我的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传》已有些时日,因俗事缠身总没有机会静下心来阅读。在我的认识中,传记因为真实性局限,文学的想象力,艺术技法性均难以获得充分释放,因而阅读会有乏味感,如果撰写者没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文化视野,那就更是味如嚼蜡。读一部书能够读到精神的高度和灵魂的救赎,文化视野的拓展,那这部书就没有白读。我读“李林”正是读到了这一点,因而有感而发。
我一直以为英雄都是突发的,在突发的场景,突发的事件,突发的行为,形成突发的壮举,然后就称之为英雄,尤其是战斗英雄,进退都是死,何不死得壮烈?然而,李林不是没有选择,她有无数选择,可在民间做一个闺秀,也可做一个安心读书的女生,或者在后方择夫成为被养的丽妇,都是可以的。但她仿佛是天择良才,生而被弃,幸获李姓端奇收养,远居荷兰,从小受到国籍歧视,其抗争勇气可赞,早早就显出了特立独行的个性,童年时期残酷的现实给了她最大的思问是:华人为何受欺?然后是:如何改变受欺?这种思问渐渐抽枝展叶后,种什么因结什么果。李林在荷兰接收了多种普世文化的熏陶,更受仁人志士的启蒙,诸如南洋侨领、集美校主陈嘉庚的兴国先从育人始:“吾国国运危如累卵,从亡未可预卜。然吾民族赖以维系不堕者,统一之文化耳”。以及女杰秋瑾的民主革命精神所激励,她的灵魂开始觉醒,他的文化心理和精神气质决定了她一生的志向——救国救民!合上书本,李林从杭州女中到上海爱国女中,一个无我利他的李林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脑际中,她以个人读书经费办起平民夜校以救民。宗旨是:以文艺教育化“愚”;以生计教育治“贫”;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度“私”。她认为:人格道德就是民族道德,抗日道德就是革命道德。作者以翔实的资料,多维度,多层次地铺垫了李林人格形成的路基,以致她北上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充当万人游行中的总旗手,一点不突兀。她的情怀,她的意志,她的人格独树一帜。让人不能不感慨巾帼不让须眉。此后组建晋绥第八抗日游击队。女将出征,马踏半个绥远高原,屡建战功,人称“顽皮女太君”,敌人闻风丧胆,仅悬赏5000大洋要她的人头而不得。就在她婚后不久,怀孕三个月,在敌人对我方的一次大“围剿”中,我方不幸被包围,李林带骑兵排,引开万敌之火力,解救被围700多人,直至战到孤身一人,以身殉国……
她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文武双全,肝胆相照。生前面对国民的愚痴、麻木,她是一盏灯,以母性的情怀,知慧的头颅去指引,去启蒙。李林不只是战斗英雄,她也是富有担当情怀的知识分子,她既有感性的深度,也有理性的高度。在道德的塌天石滚落满地时,她以女娲修天补地的精神极力补漏。她不仅是民族精英,也是人类精英,她不是破坏者,她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她短暂的一生饱含着至高的理想——爱与善念!因而她是形而上的建设者!《李林传》也给世人一个启示:永远不要认为个体生命位卑言微就要放弃做为人的担当,只要你是某一国度的人,就不要放弃公民的权力。她也给知识分子以启示:一个国家亡而可复,道德失落,文化消亡,即便有国也如一池烂泥,民族的脊梁由文化支撑。如此我不仅感叹:有多少知识人士也许有心却已丧失了肝胆,也许有肉却丧失灵魂。李林是个赤子,她无私无畏!这让我想到人类的伟大母亲,无论是东方的女娲,还是西方的夏娃,都是赤条条的,真正的美丽无须装饰。她们恒久地静止在青年时代,李林亦如是。她虽死而犹生!她救国救民的悲悯情怀永远启示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