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采】“爬”的教育(杂文)
一
前几天天气无常,连日的劳累。终于吃不消了。到医院检查,说我免疫力下降,问是否运动。我默然。
跑步又再次的回到记忆。读书启智,跑步健体。人到中年,怀旧到了求学时节。何不再年轻一回重新当一回学生?我走进彩文老师的“勇气村”,我们聊教育的“度”,解读U理论。“爬”的教育就这样发生了。事情是这样的:
学校组织歌咏比赛,孩子站累了,我让他们坐在草地上。发奖时,参观队伍中,一个一年级的孩子爬着到台前来看。旁观的家长开始在后面,渐渐的,也走到前面来,呈半包状围在自己孩子身边。其乐融融的笑,在草地上绽放。
我在想,孩子的发展是自由天性的释放,需要我们在一定的环境下成就这种自由。这是教育的“度”的问题。
二
就学校的制度而言,规矩是严苛的。如何把握“度”呢?
度,我理解就是一个“段”,不是一条线。有了度,制度就有了弹性空间,大家容易理解,好调控。
今日,读《教学勇气》第三章第一节,度,在帕尔默看来,是悖论的张力。他认为:悖论是整体地把握对立面的一种方式,是创造某种保持我们警觉的电荷。这种创造性张力“既包含了开放性也包含了界限——界限是由一系列清晰又引人人胜的论题构成的,而开放性来自于以反省思维方式探索这些论题。”
我似乎有些开窍,又朦朦胧胧,和彩文老师私聊:
彩文:度,是弹性的空间,是学习场域。在这个场域里,你有自由,你可以天马行空。
我:度,比规矩容易化掉自己想做的的事儿。
彩文:规矩,是外在的,是强加的,没有主体在。规矩是一条线,是不能越的雷池。
我:事实上,我们的教育不是用一条界限就可以规矩的,教育必定是在一个场域发生。
彩文:在场域里,要学会用“度”去把持,把持自我之中孩子的“度”,再用孩子天性去衡量我的“度”,这两个度融合而形成教育的场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不是我自己的,是能包容我和孩子们的。
我:我自己的边界呢?怎么打通?
彩文:和孩子融合,孩子在我的圈,我在孩子的圈。
我:我这样理解,比如在课堂里,老师的意志不仅仅是老师个人的。老师的意志与学生的意愿重合,意志力会变得很强大。老师的意志要放大到学习的场域,让孩子可以尽情发挥,尽兴发挥。
彩文:是的,比如到操场上,场域发生变化,转化成更大的圈,所有孩子的天性可以自由释放,这时,和学生的初心是差不多重合的。这叫同心圆。
三
同心的原点是什么?
是原初的那个美好,是想见到的那个愿望,其实就是孩子的童真。
想想操场上“爬”的教育,老师只有放大孩子的“圆”,才可以让自己的圈越来越大。自己的圈越大,包容的孩子越多,包容性越强。这是强健的教师自我。
强健的自我,内心是有力量的,可以不断融合学生而扩大自己的边界,这是唯一的让自己变得更宽阔的途径。我校有一位总有“问题”出现的老师,她的学生要么打架,要么磕了碰了。可是今天我被她感染了。歌咏比赛时,她看到孩子在台上唱歌,一首国歌、一首校歌,她在台下直抹眼泪。她说,她是为孩子高兴,为孩子激动,被孩子们的激情、真情所感染,她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但客观来看,她的孩子课间会追打,会被桌角磕破头,教室地上会有脏纸,孩子上课会不守纪律。这些,如果在以前我是不能容忍的。
四
记得在晋江实小曾提问校长:二年级数学课,老师前面讲,一学生站在窗口向外张望,两个前后桌的学生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而老师并不维持纪律,她为什么就受得了呢?
记得在北京景山学校,一年级学生的课堂情状是这样的:在识字课上,老师板演的时候,所有孩子手里的铅笔举起来,笔尖朝上,学生的眼球随着老师笔尖的行走而转动。老师的眼泪,是美好之“情”,“磕破头”、“望窗外”,是情之后的“意”,“笔尖”是意志的流动。
这些都是“度”。
老师的“度”不把握好,孩子会磕磕绊绊,会出现课堂的不和谐。这是教育的细节缺失。“向与真正的学习伴随的惊喜开放,向由探索精神导引的许多路径敞开。”学习组织就能帮助我们发现通往我们生命内部真理的通道或障碍。度,说到底是“庸”。《尔雅》曰,庸,常也。庸,是无为的需要,是不易。中庸是执两端而行中,是动态的“度”。
五
彩文老师说:你的孩子在操场上,可以自由的做、自由的爬、自由的笑。歌咏比赛,一年级的孩子站久了,你允许他们坐下,发奖时,一个孩子爬着到发奖席的桌子底下,盯着自己班的同学领奖状,你说:多么天真可爱!你的孩子家长参加活动,开始在学生后排列队,渐渐变成半包围,最后站在自己孩子身边,你看着家长笑,家长说你善解人意。这样的“真”是度,你有。你允许孩子爬,这是真教育。
我说:“度”的把持是学习。学习是知情意行合一。如果把知情意各看作一个圆,三圆交叉,同时推进,中间交叉而成的圆就是“行”。“行”的圆要想越来越大,只有其他三个圆逐渐最大化。这是彩文老师的“三圈理论”。三圈的交汇中心是同心圆,它是教师、学生、学科共同建构,包容所有孩子的天性。
彩文老师说:孩子的学习是一个一个的三角,三角由知识、人格、学力以及身心的发展组成。它是一个面,是一个整体,由无数个三角组成。当三角越来越大,所有的三角才能连在一起,形成自己的学习“场”,这是泰勒的“学习三角”理论。三圈理论做到极致,学习在场域里就会发生。课堂里的三圈重合的越多,三角做得越好,学习越有效,因为圆支撑的三角最稳定。从理论到理论,中间要有现实连接。把概念化掉以后,跟心底里面的“相”对接,转化才能发生,这是沉潜的过程。沉潜,才可以上浮。沉潜是触摸孩子的初心,也就是我们的初心,初心就是孩子想要的“奖状”,家长想要的“笑脸”,老师想要的“眼神”,是相遇时的“亲亲”。这是U型理论的核心。
六
我阅读《U型理论》,与《教学勇气》对照来读。
我认为,U的起点是理论概念,是三圈、三角、U型,是复制来的,叫下载思维。复制的概念不是我的,必须向下,与自己的内心体悟对接,对接原初的愿望,和美好遇见,触摸U底,真实自然发生。识出后的发生,可能向下,也可能向上。向下连接原初的体悟,向上连接伟大的事物。沉潜U底,会吸引伟大事物而被照亮,自然会上浮。
上浮的过程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度”,就像爬楼梯、登山。比如,我校的“励行三个一”,是由励而行、由行而励的过程。《明诗纪事甲签·周祚》曰“诚以惜时不如立名,慕德不如励行。”
励行的真正含义是天人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圆融的三圈。自觉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的理想境界,这是“励行三个一”的U行轨迹。朱熹《中庸章句》子思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
“励行三个一”,是天地人之合,是知情意之合,是教师学生学科之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生命共同体的教育理念。
共同体的本质是融合,是自我完整的过程,是基于自我的认同,你认同你孩子的天真是我之真,你就允许他的“爬”存在。家长认同“善解人意”是美好的,她和孩子的“亲亲”自然显现。你认同亲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你才“善解人意”,之善是大善,之意是大爱,之解是大智,之人是“仁”。
说到底,度,是一层窗户纸,捅破,是觉知事实的真相。这个真相有助于任何教师领悟自己的自我,和构建所有教与学的空间。帕尔默提出六种我想融入到教与学的空间中去的悖论张力:
1.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又是开放的。
2.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3.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4.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
5.这个空间应该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作充分的支撑。
悖论的张力当下存在,存在的真相连接过去和未来。融入当下场域,接近真相、接近真理。当真理说出来的时候,就是固化的概念,再把它化掉,就是接近真理的人。
接近真理的人是简易之人,善解人意。
善解人意需要开放,需要相遇。
相遇美好,是最理想的“度”。
七
小洪老师对我们的对话作出点评。他说:
当下的警觉让我学习用“爱”观照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我们需要一个比“亲亲”更具包容性的“度”,来证实教师、与学生、与学科,与人、与自然,或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更具有意义。这个“度”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与世界联系的交融。
“耐心地对待心中所有尚末找到答案的问题……尝试去喜爱矛盾本身……不要急于作出决定,因为你还没有经历过,所以并不能得到答案——关键在于去经历一切。”
舒马赫的话帮助我理解了这一点:当我们尝试整体地把握悖论时,所降临的那种张力并不是要固执地把我们撕裂。相反,它是想让我们向比自我更强大的力量敞开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