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父亲的脚步渐渐走远(散文)
一
我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父亲是怎样离开我们的。
母亲只是一个劲儿地哭,诉说着自己好后悔,不该出去半个多小时,不该丢下父亲一个人在家。当时,她出去的时候,父亲正在卧室门口蹲着练习腿力。可是,回来的时候,父亲就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我抱着父亲仅存一点温热的身体,泪水滂沱……
近年来,我一直被腿病困扰。就在一个多月前,父亲听说我腿病又犯了,专门打电话问我怎么吃饭。我知道,他是担心我不能动弹,吃不上饭。其实,事情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严重,我手边吃的喝的都有,架了拐还能在房间里行走。只是父亲没有亲眼所见,听哥哥姐姐那么一说,他还是放心不下。尽管如此,以父亲的身体来说,他肯定是无法亲自来看我。
多年之前,父亲就因身体欠佳,开始着意锻炼身体。退休后的父亲,根据县医生的建议,选择了慢跑做为健身项目。每天清晨,在那个他守候了大半辈子的村小学操场上锻炼半个多小时。每当熹微的晨光洒在校园西面高大的杨树梢头时,父亲就开始了他的慢跑运动。杨树那绿油油的心形叶子,在微风的流波里轻轻地摇曳着,极像是孩子们举起的小手,似在争抢着回答父亲提出的问题。“小红你来!”“小明你再来!”父亲欣喜地用心跟它们交流着,鼓励着它们,也宽慰着自己……
杨树叶子不时地发出哗哗的声响,好像是为父亲独到的见解而欢呼鼓掌呢。
绕着操场慢跑,父亲看到晨曦映照着操场东面的围墙,连同围墙上的运动图案。跑步的、游泳的、跳绳的、踢毽子的、打篮球的等等,一个个身着天蓝色的运动衣,跑跑跳跳定格在白白的墙壁上。这些图案生动鲜明,动感十足,它们是父亲花了几个星期的课外时间,一笔一划描绘上去的。这会儿,合着初升的朝阳,他们也像陪着父亲一块儿活动筋骨,锻炼身体。
慢跑几圈之后,阳光就照亮了教室的屋顶。屋顶上,哪个地方是前两年防水卷材补过的,已不再漏雨了;哪个地方过了几年还需要修理,父亲的心里记得一清二楚。只是现在他退下来了,修修补补的事儿,只能给现任的负责人敲敲边鼓。
在父亲看来,什么时间,也别委屈了稚嫩的孩子们。
二
小学校园里的这十来间不起眼的平房,是父亲当年找村长、求教委,跑了好几年,才盖成的。
当时,拆除了二十多年前半砖半土的旧瓦房,孩子们用上了明窗净几的新教室。从此,父亲在新的三尺讲台上,用那黝黑的黑板和那白色的粉笔辛勤耕耘着。其实,就连父亲自己,也说不清对粉笔的爱与恨。父亲清楚地记得,在没有粉笔的时候,老师教字是毛笔在黄表纸上写,或用树枝在土地上写字,学生们一个个轮流来看。然后,蹲在各自的方格里,抄起同样的家什,一笔一划地写。那时,人们就感觉学字、写字,都特别难。后来,就有了支在架子上的黑板,有了粉笔在上面能写能画,还能毫不费劲儿地擦去,孩子们也能安安稳稳地坐在凳子上,趴在课桌上学习了。这都是粉笔的功劳,父亲总这样说的。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那支小小的粉笔在父亲手里,就好像魔术师手中的魔棒那样具有无比神奇的魔力,一道道例题,一个个公式,在黑板上绽开了如花的笑颜。下面几十颗小脑袋随着魔棒的指点,看见了一片又一片崭新的天地,懂得了天外还有天的大道理。他们活跃的思想,如同闪闪的火苗,红扑扑的小脸好像枝头滴露的红苹果,显出激动不已的神情。他们手头的笔杆,在洁白的纸上潇潇洒洒,大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壮志。而父亲的生活,就伴随着一支支粉笔的前赴后继慢慢流淌着……直到父亲退休,再后来查出了肺气肿。医生说,那是教师的职业病,粉尘吸入过多所致。为此,父亲有些想恨粉笔,但又恨不起来。
小小的粉笔,功于学生,过于老师! 经父亲之手,村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很多年过去了,他们依然忘不了老师的好,依然怀念他们的课堂。每逢回到老家,依然会拿上几包异地的茶叶点心,来看望他们曾经的郭老师,在父亲的跟前坐上个把小时。还有很多他的学生,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小村庄,也继续修理地球,出力流汗,但他们同样地尊敬他们的老师。每每遇见父亲,他们客客气气地给父亲讲今年的收成,近期的打算,请父亲指导。有不明就里的人,听着话锋转得急,万分不解要问个为什么。他们就得意地说,这曾经是教过他们的老师,自古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尊敬是应该的。
教室外墙的黑板报,那是父亲退休之前一直躬耕不辍的地方。数年来,那块“黑土地”,几乎成了父亲的责任田。经年累月,每周一期,都出自于父亲一人之手。也有老师想在上面露一手,结果一出手就被自我否定了。等到父亲写画完毕,那里简直成了学校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来来往往的学生、老师,总要在那里停上片刻,赞叹那一手流畅漂亮的粉笔字。学校大门两侧“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标语,也出自父亲的手,路过的人看见了没有一个不竖大拇指的。
每逢站在那熟悉黑板报前,闻着那熟悉的味道,他还是忍不住要站上好一阵子,看上好一阵子,品上好一阵子……
这或许,就是父亲的职业习惯吧!
三
父亲绕着操场慢跑了一会儿,操场的“西邻居”,那三分菜地也醒来了。父亲的慢跑锻炼,也就此告一段落了。
走进菜园,那一畦畦滚动着露珠的蔬菜植株,正摇摇摆摆地对父亲撒娇卖萌。竹架上的豆角垂着长长的玉臂,裸露的肌肤光洁柔腻;掌形叶子下面的苦瓜,也疙疙瘩瘩地秀着鹅黄嫩绿的外衣;中等个头的茄子,已经披上了富丽堂皇的紫袍;西红柿也把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辣椒硬挺挺的青色,却火辣辣地诱人。还有与土地亲昵的上海青,鼓着肥嘟嘟身子。鲜嫩的韭菜舒展着颀长的叶子,在晨光的抚弄下已经散发出阵阵的香味,摸上去,似乎在拉着一双娃娃的小手,润泽饱胀充满活力。看到这些韭菜,父亲就可以想见,学校的餐桌上能吃上几顿饺子,孤寡的老梁婆能蒸上几笼包子,还有自家的煎锅里也能煎上几盘焦黄的锅贴……
这个菜园,老师们吃的青菜,临近几家住户的菜篮,还有自家的饭桌,都是它的功劳。当然,也是父亲的功劳。浇水,施肥,拔草,锄地,父亲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在里面躬耕不止。这也成了父亲退休以后锻炼身体的一大兴趣,使得这个菜园一年四季都洋溢着蓬蓬勃勃的生机。后来,听省医院的专家说,患了肺气肿的病人举手投足都要慢,以缓和日渐萎缩的肺部功能。父亲终止了慢跑,锻炼身体也改成了田间慢走,但也没有忘了那片菜园。
田间慢走,一则因为田间空气清新,可以多摄入身体匮乏的氧气。另外,还有一个别样的惊喜,那就是感受着农村建设的新变化。“田间的小水泥路有这么厚!”父亲总是伸开手掌,秀出拇指与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情不自禁地赞叹:“国家真好啊!老百姓一分一厘不用掏腰包,这么结实的路就修到了田间地头。”看着那青灰色的路面,父亲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欢喜。想想过去的胶泥路,“天雨一包脓,天晴一片铜”,庄稼就是沤烂在田里,人们也只能干着急。老话说:人勤地不懒。现在的种田人一个比一个善于精打细算,庄稼一块比一块种的好,收入也是一家比一家多。是啊,有这么好的条件,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侍弄这些肥嘟嘟的土地呢!
就这样,父亲每天都沿着村南的小公路,缓缓地走去,缓缓地走回。目光,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路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的野草,看着一茬又一茬茁壮成长的庄稼,看着一个又一个白亮亮的蔬菜大棚。听着,鸟雀在枝头欢闹歌唱,虫儿在土壤里呢哝……
慢步间,他常常想起土地承包前的岁月,回忆起人们脸上写满的饥饿,浮现出因饥饿而逝去的亲人,就连那时的土地也好像笼罩在一片饥饿的雾霭里。再回首,恍然如梦,只是那噩梦已经醒来。父亲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变了样的世界,满眼是人们的大肚腩红脸膛,到处在探讨节食减肥的秘方。土地还是这片土地,人们的生活已经坚定地走在奔小康的路上。
好好锻炼身体,父亲很想再多活十年八载,看看人们的生活还能有多大的上升空间……
由于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受影响,只能从户外锻炼调整到院内活动的方式。后来,父亲接连住了几次医院,就再也没力气在田间的小公路上慢步了,他只能在自家的院子里稍稍活动一些。我的腿,也在一次不经意的运动中受了伤。每次坐在父亲面前,他就问我的腿好得怎么样了。母亲就在一旁笑父亲,笑他每天蹲上一二十分钟,练习腿力。其实,父亲明白,我们兄妹几个忙生活忙工作,常年照顾他的只有母亲一个人。岁月不饶人,母亲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他不想成为家中的累赘。每逢母亲取笑他,父亲就喘着气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要好好锻炼!”
可是,我们都清楚,父亲革命的本钱好像已经不多了。
父亲就这样在卧室门口蹲着,坚持锻炼身体。可谁也没想到,正在他锻炼身体的时候,黑白无常突然拉住了他的手。父亲站起来挣扎着扑到床前,想打开他熟悉的氧气机,想抓起那细长的氧气管……最终,却没能再吸上一口生命的氧,就驾鹤西去。
在朦胧的泪光里,我好像又看见父亲瘦弱的身躯,摆动着双臂,迈开步伐……
天下父母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自己的儿女们。作者在文中叙述对父亲的和关怀,正源于父亲一生默默的关爱。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文字一生从事教育的父亲,用他那无私奉献的品行,影响着一代代人前行。
好文章,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