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一个永不毕业的京剧老生(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一个永不毕业的京剧老生(散文)


作者:龙红 布衣,152.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51发表时间:2020-01-12 21:47:03
摘要:他,就是老年大学京剧班班长刘玉瑞,大家都亲切地称他老班长。老班长年龄不老,今年仅八十。高大魁梧的身材,棱角分明的方脸,松弛地打着褶皱的面容上,一双坚定不移的小眼睛常常被荣成土话翻出了微笑,略带羞涩,更带敦厚。


   他对我说了下面这些话,并诙谐着叮嘱我对谁也不要说,我回了一句诙谐:那就对所有的人说一说。
   “正用功呢……”电话里的他告诉我。
   听声音就知道此时他双眉紧锁,那张阔嘴没有了平时的流畅,声调也降低了,说着说着猝然停止了,他,真的在用功。
   他,就是老年大学京剧班班长刘玉瑞,大家都亲切地称他老班长。老班长年龄不老,今年仅八十。高大魁梧的身材,棱角分明的方脸,松弛地打着褶皱的面容上,一双坚定不移的小眼睛常常被荣成土话翻出了微笑,略带羞涩,更带敦厚。老班长,长龄不长,仅十年。也就是从二零零八年九月,荣成市老年大学京剧班成立,他就是京剧班的第一届学员,同时担任了京剧班的第一任班长,这一任就是十年,直到二零一七年,他退长不退学,大家依然亲切地称他老班长。
   “笨鸟先飞嘛。”
   电话里,老班长打俏着说。就是这句打俏说,让我无心接听电话而有心翻阅着手中的笔记本。
   笔记本是我借口补课向老班长借来的。说实话,做笔记是我的拿手活,不论是讲课、听课的笔记,还是开会、讨论的笔记;不论是读书、心得的笔记,还是采访、见闻的笔记,我都会做得规程规则,规范规矩,然而,当我打开老班长的笔记本时,我那双瞪大的眼睛怎么也合不上,眨不动,我被老班长的笔记惊叹了,惊服了。惊叹之后抚卷,惊服之后深思,原来这只“笨鸟”是:
   胸怀信心、恒心、决心,仿荀子博学好问而疑窦释然;揣摩创意、新意,效鲁班草叶细齿而铁锯创生。
   “为什么唱传统戏用湖广音,唱现代戏用北京音?”
   这是老班长第一堂课第一页笔记旁注的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同是节奏单位,歌曲中叫节拍,而京剧中叫板眼?”
   “为什么现在的四声是阴、阳、上、去,而过去的四声是平、上、去、入?”
   “为什么‘皆’不唱jie而唱jiai?”
   这些“为什么”是老班长课堂笔记中的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为学之道,必根于思,必本于问。不思则问不叫问,不问则学不叫学。老班长带着这些个三思出来的问题,在课堂上,他边听老师讲课,边向老师提问问题。在思、听、问、答的过程中,他先于我们懂得了京剧的字音是以武汉语言为基础的湖广音,以河南一带语音为基础的中州韵,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北京音综合而成的一种特有的语音体系。先于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尖团字:声母是z、c、s的为尖字,声母是j、q、x的为团字。什么是“上口字”:京剧的音韵不完全以某种语言为准,凡是与普通话的声、韵(声调除外)不同的那些字就叫做“上口字”,如:朋,不读peng而读pong;声,不读sheng而读shen;谐,不读xie而读xiai。
   翻着老班长的笔记本,读着笔记本上的一个个问题,这一个个问题让我感到一种打动我内心的东西被引导了出来,并促我遵循它的指引而进行式。
  
   二
   老班长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老牌高中生,在同龄人中算得上本科学历,然而,他却不会拼音,不会普通话,唱起京剧来,一张口正宗的荣成方言,地道的荣成土话,至今,他的大名刘玉瑞仍被他读成刘玉累。就为这,课堂上他常被老师点名,被同学哄笑,这不,上节课学唱“赵氏孤儿”一段,共10句唱词87个字,他就唱出了14个荣成土话,还是在老师一再纠正,二再强调,三再练习的前提下刷新的最好纪录。
   在京剧演唱中,不管是现代戏,还是传统戏,“字”是第一重要的,我们老师常说:唱不好,字上找。而拼音和普通话,这两点恰恰又是“字”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拼音知识,如果不会拼音,学到“十三辙”的知识点时,你就很难分清“言前辙”和“人辰辙”,而对荣成人来说,这两辙的归韵是最容易出错的(这也是我的软肋)。“中东辙”和“江阳辙”,这两辙的归韵又是鼻腔、胸腔、头腔共鸣的关键,所以,懂得拼音,它会使京剧中复杂的音韵问题简单化,学唱时会帮助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老师常说,拼音知识是打开京剧音韵知识的钥匙。
   说归说,学归学,唱归唱,重要归重要,一到单唱的时候,老班长的吐字不准确,归韵不到位等问题呼啦啦又都出来了。老师说的等于没说。
   例如,“不舍娇儿难救孤身”中的“娇”字,声母j属于舌面前音,发音时舌面前部要紧贴上齿龈和硬腭前部,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软弱的气流冲开舌面的阻碍,形成一条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属于舌面前音的声母还有q、x,而j、q、x这三个声母的发音是老班长挨老师点名次数最多的字,如:叫(jiao)、霞(xia)、请(qing),他总是唱成荣成土话(恕我直言,我实在无法用汉字标记这些荣成土话)。
   那老班长是怎么学唱京剧的?
   怎么唱好尖团字?
   怎么学懂“十三辙”?
   怎么做到“吐字”“收声”“归韵”?
   怎么理解“反切”“正切”?
   怎么记住“五音”“四呼”的呢?
   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创新。创新就是思变,变则通,通则达。想知道老班长学京剧是怎么变的吗?还是继续读老班长的笔记吧。
   老班长的笔记上有这样一句是这样变的:
   “不舍娇儿难救孤身”
   (基熬)(酒)
   这个“娇”与“酒”变,既变出了发音部位j(五音中的牙音),又变出了口型形态(四呼中的齐齿呼),又变出了唱腔中的反切唱法(三音相切),又变出了京剧演唱中的吐字标准(出字、归韵、收声),怎样,老班长的变有新意吧。
   老班长的这种变只能算是一般的变,更有特色的变,这种特色的变,不仅变出了京剧的理论知识,就连京剧唱腔中的装饰唱法都能变出来,如:
   “赵屠二家有仇恨”
   (2121牙)
   怎样,老班长的变,有创意吧。
   变,巧变,巧变拼音,巧变普通话,巧变到如此绝伦,你服还是不服?
  
   三
   翻着老班长的笔记,看着笔记本上的这些标识,除了幽默、实用,除了信心、恒心、决心,除了创意、新意,除了巧变拼音,巧变普通话之外,更让我读到了老班长的志节操行,自强不息的人格魅力。
   身体的磨难,是人格升华的锻炼地。一个人快乐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角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大家也许不知道,年轻时候的老班长,曾经是一位英姿飒爽奉献青春于军营的兵哥哥,是挥舞着军旗嘹亮着军歌的文艺轻骑兵。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尚在荣成第三中学读书的老班长,脱下了稚嫩的学生服,穿上了迷人的绿色军装,豪情满怀的走进了中国人解放军6189部队,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文艺战士。活跃在刀光剑影的练兵场上,风采在星光闪闪的军营大舞台上。他的身影耀眼在军舰上军营里,他的歌声嘹亮在微山湖渔民的耳旁,激情在王杰村英雄的家乡,从农村到工厂,从煤矿到整个鲁西大地都留下了这位最可爱的文艺兵的歌声。
   正当这位风华正茂的文艺战士以青春和热血描绘着军人风采的时候,一场大病让他无缘再穿绿色的军装,无缘再风采在军人的舞台上。一九六八年三月,老班长退役回了老家养病。回家后,这位文艺战士并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诅咒命运,更没有自暴自弃,仍以军人的刚毅与顽强同疾病搏斗,与命运抗争,他终于吹响了新生命新军人的冲锋号。
   这位文艺战士仍以文艺轻骑兵的姿态活跃在公社广播站、市电视广播局,做了家乡父老乡亲的宣传员,激情澎湃的传递着乡村文化好声音。从公社到省级,各种先进荣誉称号并没有让他停止不前,退休后,荣成老年大学京剧班成立,这位文艺战士又走进了老年大学京剧班,成了第一届学员,并担任了第一任班长。这一任班长就是十年,这一走进就是十二年,始终不毕业。
   老班长在老年大学京剧班学唱京剧,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他都有千方百计,都能“扫平威虎山”。
   课下课后的老班长为了学好唱好京剧,可没少忙活。白天反复听录音,潜心揣摩。晚上睡觉,到凌晨三四点一准儿醒来,于是就在被窝里开始了背唱词,练唱曲,思乐理。弄不懂的地方,唱不好的地方,第二天,他就到离他家比较近的郑荫坤老师家当面请教。一旦遇到“人辰辙”或“言前辙”的字,还是需要郑老师反复提醒强调,再三讲解,一遍又一遍,把个老头儿累得满头大汗,他却不近人情,只顾一遍一遍地唱,直唱到老人家点头为止。
  
   四
   说到郑荫坤老师,我想恭敬地插说一段。
   郑荫坤老师是荣成市京剧团(现艺术团的前身)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他集编剧、导演、作曲、京胡于一身;他爱人是团里有名的青衣;他儿子既是艺术团副团长,又是胡琴、月琴的行家高手;儿媳专攻花旦,兼演青衣、花衫,还能反串老旦、老生、花脸,唱啥像啥,演谁像谁,真可谓是梨园之家。
   荣成市老年大学京剧班一成立,郑老师就担任了京剧班的第一任老师,老班长就是郑老师的第一届学员,同时担任班长。两年后,郑老师因年龄大和身体的原因,不得不离开老年大学京剧班,由他儿媳许爱英老师接任京剧班老师。
   许爱英老师既是郑老师的儿媳,又是郑老师的得意弟子,在教授京剧上,那叫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生、旦、净、丑,唱、念、做、打,各个行当的的知识都有涉及。不仅能演唱,而且能翻曲谱,我们学的所有唱段,曲谱都是许老师自己翻出来的,她翻的谱子将京剧演唱中所有的知识点,都标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堪称一绝。每周每班虽然只是一上午的授课时间,老旦、青衣、花脸,许老师把各个行当唱的那叫一个有味儿,我们这些个老旦、青衣、花脸学的那叫一个有劲儿。虽然我们这些爷爷辈儿奶奶辈儿的花脸、老生、老旦、青衣们家务事多,可谁也不舍得耽误一节课,就是因了喜欢许老师,喜欢听许老师唱京剧,喜欢跟许老师学京剧。
   强将手下无弱兵。
   老班长课上课下跟从两位强将高师学唱京剧,一从一学就是十二年,从初级班学到中级班,从中级班唱到研修班,一学就不毕业,一唱就不停歇。老班长不仅在学校里学,在老师家中学,还登上了更广阔的生活大舞台,去学京剧唱京剧。
   作为学生都明白,学到的知识,如果不去实践,就好像蜜蜂不去酿蜜。而社会实践活动,让老班长学到的京剧知识更扎实,学过的唱段更精彩。
   老班长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平时在荣成市戏曲协会京剧票房活动,双休日、节假日,参加俚岛镇老干部组织的公益慰问演出活动。演唱的唱段,无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句句叫好,段段喝彩。如《洪洋洞》的“为国家那何曾半日闲空”,《野猪林》的“大雪飘”,《苏武牧羊》的“叹苏武身困在沙漠苦海”,《追韩信》的“三生有幸”,《红灯记》的“党教儿做一个刚强铁汉”,《智取威虎山》的“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等经典唱段,老班长唱的那是慢板紧,快板稳,散板准;既唱出了“字”,唱出了“情”,又唱出了“声”,唱出了“味”。用我们老师的话说:现在给老班长挑毛病,是要用放大镜的。
   还是由老班长亮几嗓子,与之一起过把京剧瘾吧。你听:
   《赤桑镇》中,包拯与吴妙贞的一段对唱:(包拯将贪赃枉法的侄儿包勉怒铡长亭外,却招来了嫂娘的哭闹)。
   包拯:嫂娘年迈如霜降,远路奔波到赤桑,包勉他初任萧山县,贪赃卖法似虎狼。小弟居官法执掌,岂能坐视负君王,叔侄之情何曾忘,怎奈这王法条条。
   嫂娘:“你昧了天良,国法今在你手掌,从轻发落又何妨。”
   包拯:“弟也曾前思后又想,徇私舞弊犯王章。”
   嫂娘:“手摸胸膛你想一想,我是包拯他的娘。”
   包拯:“还望嫂娘你多体谅,按律严惩,法制伸张”。
   就这几句对唱,老班长就把包拯耐心向嫂娘劝说与开导的道理,唱了个情理透明;把包拯铁面无私,以国家利益为重,清正廉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人物个性,唱了个淋漓尽致。
   电话那头的老班长,又在提醒我:
   “我读你听,哪个字哪个音哪个调不对,你就给我纠正。”
   电话里的老班长继续着用功。
   馆阁居官久寄京,朝臣承宠出重城,
   散心萧寺寻僧叙,闲憩花蹊向晓行。
   情切慈亲催寸草,抛撇匹配譬飘萍,
   身逢盛世诗书士,蛮陌氓民落美名。
   老班长在电话里认真读着纪晓岚的这首《草屋闭户言志》,以纠正自己的四声不清之处。
   老班长读的认真,我听的悦耳,这首练嘴皮子的诗能读到这般字正调准,确实不容易。
   如果此时我要感叹那么一声,那这一声一定是为老班长的学京剧、唱京剧永远在路上的精神而感叹。
  
   2020年1月10日

共 49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类散文。作者合理地选择倒叙、插叙的写作方法,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悬念性,使文章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本文通过正面描写:语言描写(正用功呢……笨鸟先飞嘛……)外貌描写(……一双坚定不移的小眼睛……今年八十)以及侧面描写(“我”翻阅老班长的笔记本被老班长的笔记本惊叹,惊服了……)突出了主人公对京剧学习的认真、执着的态度,仿荀子博学好问而疑窦释然,揣摩创意、新意,效鲁班草叶细齿而铁锯创生的精神。老班长课上课下跟从两位强将高师学唱京剧,一从一学就是十二年,反复听,反复唱,实践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作者紧扣主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本文末尾几段以情带声的描写,简直是一个个粉墨登场的画面,让人体味着字正腔圆、刚健清新、韵味醇厚的国粹盛宴!可见作者不但文字功底深厚,而且对京剧也有着深知灼见。问候作者祝安!力荐文友赏读,感受不一般的美文!【编辑:李湘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1-12 21:52:19
  感谢龙红老师投稿柳岸,问候祝安,愿你写作愉快,佳作连连!
2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1-12 21:58:52
  龙红老师笔下的《一个永不毕业的京剧老生》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位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物形象。为佳作点赞!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1-13 08:17:31
  无论多大年龄,无论在干什么,找到自己的快乐,那就不要放弃,别想着毕业!美文生劲,一读沉浸其中。怀才抱器威海手机点评o
怀才抱器
4 楼        文友:柳岸编辑部        2020-01-13 10:08:07
  佳作,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5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1-13 10:32:00
  读龙红老师的文章,有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感,笔法细腻,飘逸,字字句句如甘霖滋润读者心田,给人以享受,给人以魅力。龙红老师的《一个永不毕业的京剧老生》,除了感受老师的文笔风采外,更是从老师生动感人的叙述里感受到当代老年人身上的勃勃生机。老班长人生阅历丰富,人生八十不服老,活到老,学到老,献身京剧,真情服务社会,夕阳晚景光彩照人,是年轻人永远学习的楷模。好文点赞,分享人生精彩!
6 楼        文友:龙红        2020-01-13 11:30:53
  诚谢李湘莉老师深夜挑灯读文论文编文!感谢李湘莉老师精彩解文析文点文!很喜欢您的评论风格,言简意赅,一读就感觉您是一位善解作者,深谙散文的行家,同时,又是一位热爱京剧喜欢国粹的票友。龙红蒙江山之幸,得遇李湘莉老师关注鼓励,诚谢!
7 楼        文友:龙红        2020-01-13 11:37:57
  真诚地道一声怀才抱器老师好!是您把我领进了江山带到了柳岸,有机会向各位老师学习,有舞台与学友们共享文学之美。再次感谢您的关注与鼓励!向您学习永远在路上!
8 楼        文友:龙红        2020-01-13 11:51:29
  习之乐哉老师上午好!见字如面,好亲切!作为一个年轻人,如此理解老年人,关爱老年人,赏识老年人,让文中的老班长,面前的老骥(龙红昵称)感动不已。谢谢您对龙红对老年人的关注与鼓励!
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1-13 15:03:45
  刘,我认识,一个个老年大学戏剧班的同学都像刘同学,音乐为他们而存在。
怀才抱器
10 楼        文友:龙红        2020-01-14 09:43:46
  还望怀才抱器老师用分身术,担任荣成京剧班,声乐班书法班的老师,您的大名家喻户晓。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