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客家土楼断想(散文)
此刻,我站在永定的“承启楼”前,深深地震撼了。
虽然,我早就听说过它的盛名,也从电影电视里惊鸿一瞥般目睹过它的芳容。如今,当我真真切切地站在它的面前时,仍为那精巧绝伦的造型和端庄秀丽的风姿所倾倒。
这座被誉为“土楼王”的圆形土楼,地处福建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其工程,历经祖孙三代,耗时八十一年始建成。它座北向南,外高内低,逐圈递减,格局错落有致。它穿越四百年时光,仍安卧于闽南秀美的山水风光之中。
一座土楼,四百间房屋,如今还安居着三百多居民。自从展现在世人面前,它的厚重神秘,就让慕名前来观赏的游客惊叹不已。
近观土楼,它的外形似欧洲中世纪的古堡,虽经受四百年岁月打磨,仍古朴坚固。它如规模庞大的体育馆,虽略显粗犷,仍不失恢弘大气,仿佛一夜春雨,山间绿地突然冒出的巨型蘑菇,姿仪万千;又如天外来客,倏然自空降落的神秘飞碟,壮观巍峨。
这样的土楼,福建省还有很多。
土楼,是闽南客家人的民居。客家人,一个“客”字,蕴含了道不尽的辛酸,说不尽的无奈。“客”,意味着颠沛流离,漂泊天涯;意味着“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意味着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客”,又意味着被排斥,或不被接纳,而以客居身份,或缺认同感。这也道出了曾经扎根这块土地的艰难,曾经与当地土族融合的艰难。
客家人的先祖是中原河洛地区的汉族人。他们从东晋“衣冠南渡”开始,历经唐宋明清,进行过六次大规模的迁徙。为了躲避兵戈之祸,他们“恨藏之不深,恨避之不远”,渡黄河、入江淮、越岭南,逐步南迁,越走越远,足迹遍布南中国赣、闽、粤绵延的山岭和起伏的丘陵之间。
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们渴望和平,渴望安宁,渴望有一片桃源净土,可以歇息疲乏的步履,安放疲惫的灵魂。然而,回首乡关归路难,他们索性“直把他乡当故乡”,以道道山岭作屏障,在岭南深山里定居下来,形成稳定的客家族群。南安、南靖、永定、永宁、平和、华安……这里的每一个地名,都承载着祖人对和平的梦想。于是,也就有了“无山不住客,无客不住山”的说法。
勤劳吃苦的客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因地制宜地耕田种粮。五岭地区地域狭小,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他们便在陡坡荒坎上开垦梯田,种水稻,种茶树,种水果……
放眼望去,姿态各异的土楼群都掩映在郁郁苍苍的山岭之中。而环绕土楼的是清澈如镜的水田,都插满一行行整齐的秧苗。水田旁,溪水畔,低矮的缓坡上,也都栽种着密密麻麻的果树,硕果累累。
过去荒凉落后的岭南,现已变成了发达的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途中,导游教我们认桔树、柑树、柚树……他卖了个关子:谁知道闽南的“五圆一弯”,是什么吗?等大家猜了一大堆,导游才说:“五圆”,指的是这里出产的荔枝、龙眼、柚子、菠萝、芦柑;“一弯”,则是香蕉。车上有人发出“呀!”的惊叹声,这样狭窄的地盘,却种出了这么多种高品质水果。
远处的山峦云雾缭绕,山上的层层梯田,覆盖着一陇一陇葱茏的绿色。导游说,这是客家人开辟的茶园,如乌龙茶、铁观音、金骏眉等名茶,均产于此地。农业,过去一直是闽南的经济支柱产业。也许我们吃到的水果和泡水的茶叶,就产自这山中的果园和茶园呢!我要多看看这山涧,这溪水,这碧树,这繁花,这云朵……
记着沿途的风景,为了念记,也为了感恩!
一路品赏着客家风景,转眼间,土楼就在眼前了。
客家土楼最能体现客家人的生存智慧。他们就地取材,以当地生土夯筑围墙,山中杉木做墙模门窗围栏,建造出一个个同族居住的大型民居。这些土楼,或圆,或方。虽然风格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着一个圆心,向外层层展开,如同湖面荡漾的水波。
走进“承启楼”,不禁问道:为什么要把住宅建造成如此模样?
答曰:为了防御与坚守。防御盗贼土民、山野猛兽、甚至海上来犯的倭寇的侵扰。从踏进承启楼的大门,导游介绍土楼建筑最多的一个字就是“防”,防匪,防盗,防火、防震……土楼一层、二层外部不开窗,防敌人进入。楼上阳台放置水桶,防火灾。导游指着大门柱两侧凸起的一对木雕告诉我们,轻轻转动就会有水柱喷出。“这是干什么用的?”答曰:“灭火。”四五百年前,就有这样巧妙的防火措施,游人们“啧啧”称奇。万一敌人进攻怎么办?“我们有的是办法。往楼下浇开水、倒粪便、扔火把、推巨石啊!”我们不由感慨万端,客家先祖把住宅建成堡垒模样,真是良苦用心啊!
任世事纷纷扰扰,土楼里时光悠悠,岁月静好。
故园难归,客居天涯,生存不易。但上千年来,客家人靠着自己的聪慧、勤劳,不惧风雨,守护生命,守护家园,守护自己的文化之根。
一座土楼,需三代人接力修筑,工程之浩大,耗时之漫长,非有顽强执着之意志不可以完成,非有众志成城之信念不可以完成。其坚忍耐劳,可见一斑。从中不难看出,客家的土楼建筑,熔铸着客家人的性格烙印。这,也是我们民族性格的烙印。
华夏民族自古隐忍坚强,不好战,渴望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我想,走向世界的闽南土楼,又给了世界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不知那些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阴谋论”的论调,会不会不攻自破?那些对中国的日益强大心有担忧的人,是不是庸人自扰?我们的“中国梦”,只是发展自己,何谈威胁别人呢?
“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
承启楼上的这副堂联,传递着客家文化的团结、包容的真谛。
当前,我国实行“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战略,内核就是合作共赢,互利互惠。这,不正是客家文化的发扬光大吗?客家人和留守中原的汉族同样坚守了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客家文化在当代仍旧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客家土楼,栉风沐雨几百年,仍坚固如初。一代一代的客家人,从土楼出生、长大、离开、归来,都没有忘记自己的中原文明之根。客家先祖本是中原精英,虽爬山涉水,寄居漂泊,仍崇文重教,对故地文化犹存不忘。他们教育子孙耕读立身,诗书传家,崇尚儒学。土楼里,几乎都设有学堂和私塾。与承启楼毗邻的“侨福楼”,有一户人家竟然出了十一个博士,此楼也被称为“博士楼”。这让我们再一次发出“啧啧”惊叹声。
参观完高北土楼群,热情的导游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原来,她就是承启楼的住户。
每户土楼人家,都在外圈占有一至四层的相同空间,分别是厨房、仓库、客厅、卧室。如今的土楼已经走向商业化,导游家的一楼也兼作商铺,屋内、檐下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山中土特产。只是室内的现代化家用电器一样不少,这与土楼土里土气的外观,有点不太协调。仔细琢磨一下,正如导游所说的客家祖训“财不外露”相吻合。
低调处世,这也是客家先祖总结出的生存之道吧!
导游边请我们品茶,边介绍她家出售的土特产。这些特产与进山时道路两旁陈列的商品大同小异,价格也挺公道。安居,乐业,客家人的百年梦想,不就是这样的吗?!
当我们走出土楼大门时,落日的余晖给土楼镶了一道金色的轮廓。土楼内外,一切看起来温暖又安谧……
(2020年1月3日于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