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去鄱阳湖看落星墩(散文)
冬日的阳光,虽然懒洋洋的,但还是很讨人喜欢,投入它的怀抱,被它慵懒地拥抱,蛮惬意的。
今年赣地比较干旱,浩渺的鄱阳湖冬枯水位低,星子城南鄱阳湖的浅滩二里湖,早已露出了湖底,那个曾在水央的落星墩,说是也已把自己的“老底”露了出来。
知道这个消息,冬阳明媚的那天,从南昌开车一百公里,特意想瞧瞧落星墩的真面目。
落星墩就在二里湖的中央,这个小小的石岛,在水旺的时候,淹没在水中,只有筑于其上的塔、亭、阁,标识着它的所在。可当冬季鄱阳湖水枯时,近岸的湖底露出,人们可直接走过去,登上石岛。尤其是春季水位还未涨时,四周郁郁葱葱的草甸,还有星星点点的野花,充满生机,牛羊可肆意其间,人们纷纷踏青而来。
小小的落星墩,因文人骚客的咏叹,被赋予丰厚的人文。陶渊明在《游斜川》中写道:“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文中这“曾城”,即是落星墩。宋人蒋之奇说它是:“今日湖中石,当年天上星。”王守仁赞叹它是:“玉衡堕却此湖中。”范仲淹有诗《落星寺》:“长江万里来,古寺中流起;何如天上星,汩汩波涛里。”王安石更是形象地赞道:“崒云台殿起崔嵬,万里长江一酒杯。坐见山川吞日月,杳无车马送尘埃。”我想,当年苏东坡被贬南下,船帆路过落星墩的时候,是感怀“把酒问青天”,还是壮怀“千古风流人物”?
《水经注》:“落星石,周回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以名焉。”其实,落星墩是大山的儿子,一块庐山冰川石,却被人们冀望为外星的来客。因为天外飞仙的神秘,最是令人遐想连篇,也最适合寄托人们的希冀。
记得上次去瞧落星墩,是几年前的九月份。那时鄱阳湖水汪汪,站在水岸的紫阳堤上,遥望茫茫水中的落星墩,似一艘小航舰,那尖塔如船桅,那楼亭如舰桥,在湖中徐行。时有鹭鸟飞过它的上空,时有渔帆从它的侧旁划过,庐山翠影湖面,真是波光粼粼,湖光山色。
今天,二里湖底完全露出成了旱地,草甸绿中泛黄。近岸有一条湖沟,潺潺的清流,来自不远处那巍峨的匡庐峰岭,平时没于水里的小石桥,横跨其上。
这暖阳的周末,二里湖成了人们的游乐园。草甸上,生意人搭起了儿童游乐设施,更多的小商贩,卖玩具的、卖零食的、卖矿泉水的、卖土特产的,还有人竟然在这野地里搞起了自驾越野租赁。一条被人踏实的小路上,去去来来的人,群群伙伙;有的嬉嬉闹闹、有的闲庭信步、我则一人,顾左右而觅趣味。当然,最有趣的还是赶紧近落星墩处瞧瞧。
落星墩周围的草甸显得稀疏,有的地方还露出龟裂的泥土,散落着一些乱石。站在裸露的河床上,凝望这石岛,南北长,东西宽,上面的建筑从南到北依次是亭、阁、塔,玲珑错落。阁巍耸三层,古色古香,其中底层以方石垒筑。阁正前有一石牌坊,上书“落星墩”。登上落星墩,登上阁楼瞭望,北是星子县城,南面远处是流星山,西面是庐山南麓的秀峰,而东向即是鄱阳湖中心区域。想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那就登上那七层的玲珑尖塔。石塔冲天,塔内螺旋而上的阶梯,总欲更上一层楼,可到了顶层,小小的窗口视野并不开阔。想象一下,若是水天一色时,登上落星墩,伫立其楼阁之上,近观水波荡漾,金鳞竞跃,仰看白鹭翻飞,远眺碧波连天,这景色该是多么地毓美。
小小的落星墩,成为了星子的地标,也见证着世事的变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潇洒,只是一代风流人物;鄱阳湖上,那些成王败寇的大战,只是它一瞬又一瞬的记忆。文人骚客的咏怀,只是一次次的踏雪留痕。落星墩贯古至今,在一次次的水起水落中,这沉积岩石岛的表面,被水冲刷出了细细密密的岩孔;但是整体还是那样的坚固,巍然屹立。它朝沐鄱湖薄雾,夕映匡庐霞蔚,于空旷广袤中,接天地之灵气,聚湖泽之惠智。
落星墩,也被称为德星山。这自然的造物,真如一颗德星,能够佑泽四方。那货艚竟过,能一路顺帆;那渔舟唱晚,定鹚勤满归。
在这天宇澄和时,眼前风物闲美,人们尽享安乐。我想,这物阜民康,国泰民安,也应是落星墩的祈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