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说书先生(散文)
一
姑苏吴越,“说书先生”是不分男女的。主要指苏州评弹的艺人。
苏州评弹,其实指评话与弹词。评话,是以说和弹唱为表演形式,以吴侬软语为主。弹词,分为短篇开篇和长篇弹词。评话常常只有一人,如金声伯先生的《七侠五义》,说历史,说侠义豪杰。弹词需两人或两人以上,上手是拿三弦的,下手是抱琵琶的,三人的话,中间还坐着一位。男女不限。大多是说男女情爱,或是传奇小说,或是民间故事,如《杨乃武与小白菜》。有的是师生档,有的是夫妻档,有的是同辈档,也有兄妹档。
去听评弹,不管听大书、小书,更不分评话或弹词,统统称为“去听说书哉”。
小时候,跟着父亲去听说书。或坐上父亲肩头,或趴在父亲胸前,手里总会拿着糖葫芦串,细细地“抿”,呆萌地笑。观前街,第一天门,有个叫“光裕书场”,清朝就有了。到底听到了什么,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里面有零食吃,吃得肚子滚滚圆。
父亲是个戏迷,京剧就迷梅兰芳,评弹当选杨子江,听说都得排队购票,父亲乐在其中。
下乡十年,父亲像断奶的孩子,挠心,难受。
回城,我参加工作后,圆了父亲一个听书梦,买了半导体收音机。中午跟着父亲“听说书哉”。说书先生一拍醒木:“请听下档!”我便起身,脚底抹油,去上班。
后来有了电视,能听,能看,有时还滚动着字幕。
电视书场的开播,带来一种视觉上的美感。说书先生两人或三人,分坐于书台两旁或加座中间。或怀抱琵琶或手拿三弦。女的穿旗袍,男的穿长衫。那坐姿,真叫一个美。
我偷偷地学,坐椅子只坐前半部分,虽然腰挺直很累,但是肚子能吸进去。父亲看到后夸我:“坐有坐相!”我脸红红地笑。
我喜欢看女的说书先生,纤纤十指弹弄琵琶“叮咚”响,似流水,似飞云,似穿梭于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特别是盛小云,浓眉大眼,一根长长的黑黑的粗辫子,从后面绕颈垂于胸前,或盘在脑后。她的《啼笑姻缘》有她的老师蒋云仙先生的味道。她的美,真正属于大家闺秀。
男的三弦,弦声清脆。袁小良先生在苏州评弹界三弦无人能比,他与妻子王瑾拼档合作长篇弹词《孟丽君》,那是一个绝配。
看电视,听说书,是一种福气。从字幕上也学到了不少苏州方言。有些字真不会读,也从来没看见过。
二
三年琵琶五年弦,没有刻苦几年还真弹不出来。
说书先生手中的琵琶,二十三品或二十四品。竖着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三弦么,有三根弦在顶端,左边二弦轴,右边一弦轴。手柄是木头的,琴鼓正反面用蛇皮蒙上。三弦还分大三弦与小三弦。说书先生大部分用的是小三弦。
听说书,不但喜欢听那弦音之美,更喜欢听说书先生的舌底生花,“方口”“活口”“快口”“慢口”。一把折扇,一块醒目,演绎着苏州人的市民心态,穿街走巷的机敏,为人处事的睿智,生活的沉稳和变通。
苏州评弹在大街小巷里都能听到,与苏州的粉墙黛瓦融合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图景。
喜欢听评弹,晒着太阳,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
记忆里,犹为清晰的便是:《杨乃武与小白菜》,弹词皇帝严雪亭的代表作。我为杨乃武的冤屈而流泪,为童养媳小白菜的身世而惋惜,为奸人刘子和所痛恨,为天真的葛三姑而捧腹大笑。可惜严雪亭先生于1983年便去世了。再想听,也只能听他的录音了。
苏州邢晏春和邢晏芝是有名的一对兄妹档,他们的代表作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我曾在电视上看完全本,如今他们已经七十开外了,早已离开舞台。
我曾在一次观看京剧样板戏的现场演出时,远远地看到过这兄妹俩。带着崇拜的眼神,只是看到了他们的一个正面。我在看他们的背影中看完了京剧,也算是“两全齐美”,看着说书先生的背影,想起他们兄妹的一场说书。书中那小白菜毕秀姑下了一趟楼,足足花了两个星期,只听楼梯响,不见美人影。那委婉的卖关子,让人不急不躁,越听越有味。
其实我与说书先生的正面交流还真有,那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说《七侠五义》的金先生。
金先生在梅竹书场(当时我记得叫和平书场)演出时,总会来店里看我们。
梅竹书场在离我单位不远处,叫“清真坊”的一个地方。
金先生与我们店主任是好友。他每次来,我总是站在店主任旁边,近距离地看着他。他没有架子很随和,看到我们每个人都会笑,于是,我也就顺嘴地喊他一声:“金先生!”
金先生知道我喜欢听书,约我去书场。我因为胆怯,又没有个伴,所以一次都没去成。金先生时常跑码头,他半年在苏州,半年在上海,上海成了他另一个家。
当时的金先生,正值中年,声音洪量。白净的脸,似有一些“奶油书生”的味道。我喜欢他的嗓音,他不像人家说书先生那一口大嗓门沙喉咙,他的声音清晰,富有磁性,刚中有韧性。
后来店主任退休了,金先生也几乎不来了。
一直想去书场真正地听一回书,可是听说,那里面的年轻人太少,女孩更少,便泄了气。
有时路过梅竹书场,总会立定,看一下海报,然后抿嘴一笑,好多都是我和父亲一起听过的。
三
我很崇拜说书先生,可惜我错过了一次机会。
那一年在农村,城里来了招聘评弹学生的老师,可是父亲没同意我去报名。父亲说我“条件不够”,说书先生需要“说、噱、弹、唱、演”,而我嗓音尖细,肺活动量小,怕是再怎么用功也难以到达顶尖水平。眼巴巴地看着别人招了去。
从那时起,我很希望能与说书先生交往,喜欢听她们的那种柔柔的,糯糯的软侬吴语,经她们口中说出来或唱出来,便能体会到江南水乡的清纯韵味,和着那丝弦之声直接渗透进骨头里去。
巧了,工作后我认识了一姐妹,她妹妹便是说书先生。
记得那年,我与女同事去那位姐妹家玩,晚上三人挤在一张大床上。半夜,她妹妹回家了,于是我们四个女孩子倾肠倒腹了一夜。
她妹妹当时还是学生,师承余红仙老师,于是名字便改成单名“红”。她爽朗的笑声,豁达的性格,正是我喜欢的。
如今她已经是上海评弹团的一级演员,前一阵子常常露脸于电视。
看着她微胖的脸,依稀记起四十年前我们见面的那日夜晚,温馨留存在心中。
后来,单位里也来了位说书先生,虽然他那时上台露脸的机会不多,但是他还能弹唱几句的。
从他那里,我了解了不少说书先生的事,比如说,“评弹界的鲁迅”杨子江,杨先生有着深厚的历史功底,后来自编了《康熙王朝》长篇评话。我说我想去听上一回,同事告诉我,杨子江的演出一票难求,只能作罢。前几年,杨子江先生已经作古,想听他的说书,也只能听录音了。
苏州评弹也如同其他传统戏曲一样,经历过低谷期。这些年来,文化部对传统戏曲与地方语言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苏州评弹受到了重视,学校也专门开设了苏州方言课,那吴侬软语从孩子们的口中说出来,是一种嗲嗲的声音,这也是国家出台的好政策的一种体现,也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的一种体现。
如今苏州有些茶室或餐厅,都有年轻的说书先生操着琵琶,演绎着传统评弹。
苏州评弹,是吴地的一种文化标识之一。说书先生,起到了传承与发扬光大的作用,那软糯的弦曲雅韵,便是“中国最美的声音”之一。
提前祝红袖老师新春快乐,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幸福安康。
提前祝闲妹老师新春快乐,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幸福安康,快乐永远。

小时候我就喜欢戏曲 记得我和弟弟去割草 我演栾平 他演杨子荣 姐弟俩可开心啦 回城后 因为二哥不肯认我 说我苏州话带着杂音 于是我拼命听评弹学习苏州话 就这样爱上了评弹
谢谢云彩 祝老师新春快乐 幸福安康 快乐永远

谢谢莲儿妹妹支持和鼓励珊瑚。提前祝莲儿妹妹新春愉快,幸福安康,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老鼠兄弟您过奖了,珊瑚写的没有你说的那么好。珊瑚如杂食动物一般,喜欢个新鲜,什么都喜欢看上一眼,但是像对评弹这样的喜欢,还是不多的。
其实人生就那么多精力,爱好这一点,必定会放弃另一点,但是只要自己能天天开心才是最好的。
珊瑚没有什么出息,最最希望的便是每天都开心。
问好老鼠,祝老鼠兄弟与珊瑚一样开心。
苏州评弹有地方风味,虽是吴中软语,但是很多苏州年轻人已经听不懂了,评弹中的那些字是最早的吴文化。如今的孩子们交流基本是普通话,家庭中的交流也是不标准的苏州方言了,所以真的要呼吁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留。
谢谢支持,祝老师新春快乐。
下次到苏州一定“去听说书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