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团圆(微小说)
“今年都必须回老家过年!”
这是老杨年前给儿女们下的最后通牒!
老杨的语气庄重,严肃,没有丝毫的回旋余地!
在北京工作的大儿子接到电话,本想敷衍一下,再与媳妇商量决定,但听老爸的语气十分严厉,不同往常,便不敢再说什么,就自己先做主答应了。
在深圳上班的女儿接到电话,解释说婆婆身体不好,今年春节想和爱人一起回婆婆的老家湖南过年。老杨一听就急了,在电话里大声嚷了起来,女儿不忍心激怒老爸,也做主先答应了。
在上海厂子里打工的小儿子接到电话,直接拒绝说媳妇刚刚怀孕,旅途劳顿,不想来回折腾,今年就不回老家过年了。老杨听后,张口就骂开了,小儿子见老爸发怒,支吾了两下,最后还是答应了。
见自己的最后通牒见效,老杨这才满意地放下电话,坐在老屋的的椅子上,点上一颗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从口中吐出一缕长长的烟雾。
烟雾袅袅婷婷,迷迷蒙蒙,从老屋的窗户飘出去,一直飘向窗外挂霜的山林和覆雪的田野......
老杨的家位于安徽大别山的一个小山村里。
老杨总喜欢在儿女们面前谈自己小时候过年的情景。
老杨说,那时候,年关将近,整个乡村便热闹忙碌起来。杀年猪、腌腊肉、灌香肠,泡豆子,磨豆腐、杵年糕,家家都精心准备着年货。老杨的父亲这时候也开始忙起来,因为读过私塾,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在小山村里算是一个文化人,因此来求父亲写春联的人便特别多。父亲端坐在堂屋的一张大红漆桌前,将书写春联的大红纸平铺在宽宽的桌面上,折叠、裁剪、抚平、再用镇纸压住一端,然后站起身,提起饱蘸浓墨的毛笔,顺势一挥而就,一幅散发着浓墨香味的大红春联便霍亮亮地闪现在眼前了。大年三十夜,村里人家家团圆在一起,围坐在饭桌前,用炭火煨着的年夜菜在铁锅中热气腾腾,滚沸的汤汁啪啪泛着油花,翠绿的蒜苗、金黄的白菜叶,雪白的萝卜片和大块的鱼肉搅在一起,上下翻滚,气息氤氲,香味弥漫......一家人喝着自家吊的小米酒,说笑着......年味就这样在团圆中年复一年地浓起来,在小山村里沸腾起来......
然而,这样的年味,这些年似乎离老杨越来越远了。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出门打工走了,过年的的时候他们很多人不愿再回来。村口的那棵大橡树还在,村前村后的山林和那口老井还在,但曾经热闹的乡村春节,却一年一年变得冷清荒凉。
前年春节,老杨的大儿子在北京没有回老家过年,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理由,但老杨知道,是北京的儿媳妇嫌老家冬天冷,吃饭睡觉都不方便,尤其害怕晚上厕所,厕所不仅在野外,黑咕隆咚的瘆人,还冻屁股。老杨能理解儿媳妇的娇贵,就没拿这件事跟儿子计较。
去年春节,大儿子,女儿、小儿子一个也没回来。大儿子让父母去北京过年,女儿让父母去深圳过年,小儿子让父母去上海过年,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难处。
老杨一气之下,哪也没去,和老伴一起在老家过了一个郁郁寡欢的年。
但今年春节老杨下了决心,无论如何,都得让儿女们回来。
老杨说:“人不能忘本忘根,孩子们不回来,时间长了,就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了?”
老杨说:“人忘了自己的根,就像漂泊的风筝浮萍一样,没有牵绊,没有归宿,没有精神传承的底蕴。”
儿女们没有违抗老杨的最后通牒,陆陆续续都回来了。
山村的家顿时热闹起来,温暖起来。
老杨和老伴忙里忙外,为孩子们精心准备着过年的一切,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
其实,儿女们都不知道,老杨对他们还隐瞒了一件事。
老伴可能得了癌症。
老杨不想声张,他希望全家人能在一起祥祥合合过个新年!
团圆,是老杨今年过年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