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回味饺子(散文)
又是一年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团圆饭,就等着“劈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过,一家人欢天喜地围在一起,品味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这才是真的过年了!
饺子,是过年的象征,它伴随着喜庆,伴随着憧憬,伴随着风雨,是老祖宗一辈又一辈地给传下来的呢!
有关饺子和扁食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费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一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每年的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我家更不例外。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香喷喷的饺子,一边听着窗外的鞭炮声声,其乐融融,温馨无比,浓浓的亲情尽在年夜饭的饺子中融化。
每每这个时刻,每每端起饺子,总是有太多的感慨,更有着无限的回味。
斗移星转,别梦依稀,对饺子的回味,怎么老是对孩提时的滋味艳羡不已呢……
那时候,真想吃饺子啊!临近春节,扳着指头算天数,因为只有到了那时刻,才能吃上饺子。
不知怎的,只要一想起那时吃的肉饺子,就觉得很香、很香,还直流口水。
节前全家六七口人从生产队里分到一公斤多猪肉。奶奶将厚厚的肉膘榨出点油让炒菜用,然后泡一大盆干萝卜丝,将剁碎的肉、半干的油渣、用毛巾拧干水的白萝卜丝搅在一起,就备做了年夜饭的饺子馅。
依稀记得那天是除夕,母亲一大早就开始和面,说面和好后需要醒一会儿。只见母亲将备好的饺子馅放进盆儿里,放上佐料,然后锅里放油,小火热油,等锅里的油开始冒烟了,再将热好的油浇进盆里,随即发出“嗞嗞嗞"的声音,顿时满屋飘香。而这时我,总是会馋的流口水。母亲拿起筷子,开始搅拌馅儿。看到我的样儿,便会叫我过去帮她尝尝看味道行不行。
大年三十的下午,大人们忙着包饺子,还要往饺子里包上几个一分钱的硬币。谁要是在起五更吃饺子时吃到,谁就是有福之人;谁要是能第一口吃到,那在来年就一定红运当头。
年三十的夜,充满着神秘。睡觉也是笑着睡的,梦中也在吃着香喷喷的饺子。
“劈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母亲开火煮饺子。先盛第一碗来供奉天地,第二碗是到坟地上供奉仙逝的家人。然后,全家人开始吃饺子,真是有滋有味,尤其还有吃钱的诱惑,往往是吃饱了还想再吃。
吃罢饺子,晚辈的先给家人依次叩头,然后出门,同辈的结伴走东家串西家给长辈们叩头。一来分个大小,二来如果往年有什么磕磕碰碰的事儿,这一叩头也就有了个了结。
给长辈们叩头完毕,天还不亮,人们便成群结队地端上煮熟的饺子到祖宗的坟上祭典。直到现在,每当想起从坟头上摘回并放在煤火台上烤至半糊饺子,那滋味仍是回味无穷!
现在,生活条件比过去要好出多少倍,饺子馅用的全是瘦肉,而且葱姜韭菜调料一应俱全,还要加上那么多小磨香油,饺子面也是挑了又挑的头白面,然而我却再也找不回那时的感觉,吃不出那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