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家有九零后(散文)
夜读时,母亲被这段话触动了:“错过的公交,还有下一班;花光的钱财,还能再挣回来;丢失的工作,还能再换一份。唯有家和家人是唯一的,无可替代。”
放下手机,关了台灯,母亲心酸地躺进被窝蜷缩着,辗转着。夜深沉,万籁寂,母亲欲寐而不得。母亲抚着胸脯,一遍又一遍地默念:“睡觉,睡觉。别想,别想。”可人的大脑啊,它就是一部运转不停的放影机。
电影一旦上映,观众的心便难以如止水般无漾。情感也会泛起涟漪,甚至波涛汹涌。
“哇——哇——哇”响亮而清脆的啼哭声中,护士甜甜的声音回绕于手术室内外:“男孩,七斤四两。”正在接受缝剖腹伤口的母亲浑身哆嗦,牙齿咬得“嘎嘣嘎嘣”地睁开眼睛想看清楚自己的杰作,可终是视力模糊,在麻醉药的作用下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有了孩子,家即刻充满了温馨和圆满。即便拥有这份温馨和圆满需要做父母的付出很多,牺牲很多,父母都会不顾一切地、无怨无悔地奉献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乃至生命!
二十年后的某天,父母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说了一句话,震得父亲发愣,也惊得母亲眼里噙泪。
中午十二点半,午餐时间,可孩子迟迟不来。爸爸扯开喉咙喊:“吃饭了!”妈妈叫:“都中午了,还不起床啊?”喊来叫去,孩子才惺忪着眼,趿着拖鞋,慢吞吞地上桌。妈妈克制着,浅笑低眉地说:“以后早点睡早点起,按时来吃饭。”
“以后你们吃你们的,别等我。”
“咋不等你呢?”
“为啥要等呢?”
“我们是一家人啊!一家人就要围坐在一起吃饭。”
“谁说一家人就一定要一起吃饭的?”
空气凝固,大眼瞪大眼。妈妈缄默着,不再开腔。妈妈知道,若再开言,泪水必将“哗啦啦”地流个不停。
孩子知趣地洗碗。妈妈站在窗边,一边难受,一边寻思如何对付孩子的歪理邪说。
连续几天,母亲努力控制自己不要唠叨。孩子依然故我地晚睡晚起,依然到了吃饭的点还不见其珊珊之身影。
家,总是弥漫着一股莫名其妙的气氛。
母亲受不了啦,终于火山爆发。她不管孩子的感受,只管发泄心中的怨气和自以为是地数落着孩子的不是。孩子横眉怒对,摔门而去。
一横眉,一摔门,都像一把尖刀剜母亲的心。
大男孩的心思你永远别猜!
父母彻夜难眠。孩子清晨回来,绷着脸,撅着嘴,背起背包,独自远行。
母亲立于清晨的寒风中,有泪,有痛,却无能为力。但母亲相信倦鸟会归巢,浪子必归家!
家,又回到只有父母两人相处的时光。母亲的手清闲了很多,心却一直忙碌。
“放手吧,孩子迟早要自己去闯世界的。”
“现在的孩子都这样,你管他了,儿孙自有儿孙福。”
诸如此类的宽慰话在母亲的耳边此起彼伏。母亲喃喃语:“我就希望一家人一起吃饭,一起分享喜怒哀乐。一家人,同在一个屋檐下,却疏于交流,疲于沟通,还是一家人吗?”
母亲洗脸时看看镜子里的沧桑样,挤出笑容,握着拳头,可心就是不自禁地难受。是啊,积攒了四个月的爱,却在拥抱的余温里碎落一地。寒假才开始,父母该如何愉快地和孩子相处?孩子懂母亲的心么?也许懂吧,只是故意要与母亲对着干……
两天后,孩子回来了,脸色明显地多了柔和。父母尽量避免“哪壶不开提哪壶”。如此共居,家,有了安宁,多了祥和。
在安宁和祥和中,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依然很少。但父母很满足,也很踏实。母亲对父亲耳语:“你看他的脸上有笑意了,还能主动关心我了,我不担心他有心理问题,也不相信他会有抑郁症。”
母亲一如既往地奉献着她对孩子特有的爱!仿佛之前什么都没发生。
2020年的春节如期而至。可这是一个令人惴惴不安的日子,一个举国上下共克艰难的时刻。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新增感染病例、新增死亡人数、封城等等新闻宛如阴霾笼罩了华夏的天地。
面对铺天盖地的真假新闻,不知对错的良策妙方,让原本茫然的人惊慌失措、盲目跟风;让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笑讽不屑、一脸轻慢。
疫情来袭,九零后的孩子会如何应对呢?
“戴口罩没?”“记得戴口罩!”母亲每次出门,孩子叮嘱的的声音都会“啰嗦”地响起。
“站着别动!先给你全身喷点消毒水,然后把口罩摘下来用剪刀剪成两半截装在这个塑料袋里。”母亲买菜回来刚一开门,孩子就已经站在门廊,一手拿着消毒水瓶子,一手拿着剪刀如此说。母亲乖乖地举着手中的菜袋子,闭着眼睛,心里乐开花地享受着孩子的服务。“好了,换拖鞋,再去洗手,再抹点免洗手液。”大男孩的细心让母亲欣慰不已的同时也自愧不如。
“你要去哪里?疫情那么凶,你别添乱,要听钟南山院士的话好好待在家里为国家做贡献。”母亲原本想下楼转转,被孩子“教训”得缩回准备迈出门的右脚。
“口罩紧缺,每天就妈出去买菜,我们都待在家里不出去,把资源留给最需要的人!”看到新闻报道说全国各地的口罩都不够用,都买不到时,孩子像指挥官似的说,“我们也科学地重复使用!照着专家提供的方法做处理后再戴,应该没事。”
疫情越来越严重!“封路了,买不到肉了,鸡鸭鹅宰杀场都关闭了,以后只有吃蔬菜了,”母亲叽哩哇啦说到,“不过还有卖鱼的。”“没肉不关事,你多买点蔬菜、水果、面之类的囤着……”孩子应着,手不停地划屏,“超市不会卖空吧?”“不会!地方新闻出来了,会保证生活物资供应的。”母亲边划屏边笑着说。
窝在家里的第六天,不消停的母亲无聊地躺在沙发上“啊啊啊”地练肺活量。孩子放下电脑,讪笑道:“来,我们打牌,斗地主还是干瞪眼?”母亲一个鱼跃:“干瞪眼!出不了牌干瞪眼,哈哈哈……”
正月初七,母亲找出孩子儿时玩的乒乓球拍、玻珠跳棋、环游世界游戏卡放在茶几上“缠着”孩子陪玩。孩子性情大逆转,难得的听话,不仅陪玩,还主动弹吉他。玩的过程中,母亲时不时偷瞄孩子,时不时耍耍赖皮,时不时走神。
一场疫情,一份爱与和谐,就这样让母亲由衷展眉、释怀。
又是夜读时,母亲翻看着记录孩子成长的相册,感慨万千……
感谢老师分享,爱心满满的,问候老师上午好,遥祝春祺。
作者以娴熟的笔法,丰富的情感,叙述了九零后小男孩儿成长的经历,翻看儿子成长相册,回忆儿子,使作者倍感欣慰和感动。感恩母亲大爱,感恩儿子之情懂事理。
好文章,拜读学习,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