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正月十五打灯笼(散文)
一
今年元宵夜,月与灯如旧。我静静地伫立在阳台,望着窗外。月光如水,明暗交错,楼房、树木影影绰绰。恍惚间,那些如流萤点点的路灯,恰似儿时满街游走的一盏盏灯笼。
小时候过年,对于孩子们来说,除穿新衣、领压岁钱、放爆竹之外,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打灯笼。年味未散,元宵节的气息却越来越浓。正月初四拜年完毕,我不停跟出跟进,缠着妈妈问什么时候开始打灯笼。妈妈笑眯眯地说:“快了快了,你舅舅初九来追节,就可以打灯笼了。”
“为什么一定要舅舅来才可以打灯笼?我们自己买一个,不可以吗?”我很好奇,打灯笼的愿望也很强烈。
“自己买当然可以。不过呢,老一辈很有讲究。据说打着舅舅送来的灯笼,可以开心健康地长大,咱们家以后的日子也会红红火火的。”妈妈说话时,眼睛就像夜空中的星星,闪闪发亮。
于是我扳着指头盼呀盼,初九那天到了。那天,我起来特别早,穿戴整齐,在大门口和小朋友一边做游戏,一边等待舅舅的到来。我时不时抬起头,朝西边来往必经的大路上张望。
中午十二点左右,我远远看见舅舅骑着自行车出现在西边的村口。我无心再玩,激动地心差点蹦了出来。我连颠带跑,赶紧迎了过去,叫了一声“舅舅”,舅舅很高兴,让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再看看舅舅的车头上,真的挂着一个灯笼,心里别提多美!然后和舅舅有说有笑。舅舅说这一路走了好几路亲戚,最后一站到我们家。回到家里,妈妈已经将饭菜准备好了。
吃过饭,我将舅舅拿来的灯笼放在桌子上,转着圈仔细看。母亲说舅舅送的一般都是传统意义上的长命富贵灯笼。这种灯笼是八角形,上下糊着红纸黄花或绿纸祥云。中间八面是一层红纱,烫金的“长命富贵”四个大字贴在上面。举起灯笼,一把红蜡烛被固定在底部,个个被竹签穿过。看来,晚上可以打灯笼了。红红的灯笼,象征着人丁兴旺和长命百岁。
每每想起“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这句歇后语,眼前仿佛出现一种温馨感人的画面。舅舅给外甥送灯笼,送的不仅仅是灯笼,而且还有浓浓的祝福和温暖的亲情。歇后语由来已久,按照本意,有外甥就有舅舅,这是民间一种久传不衰的习俗。外甥打着舅舅送的灯笼,心情别样好,幸福感爆棚。
二
人常说正月十五打灯笼,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元宵节晚上打灯笼?奶奶曾告诉我一个动人的传说:
很久以前,天上一只神鸟偷偷飞到人间,被一名不知情的猎人射死。玉帝勃然大怒,发誓要在正月十五前后到人间放火,烧死人畜财产。玉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愿违抗父命,也不想看到老百姓遭殃,于是她把这个消息悄悄传到人间。
人们知道后,用放灯笼和燃鞭炮来瞒天过海。到了正月十五,玉帝往下一看,人间声震如雷,火光冲天,只好作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于是在正月十五前后放灯笼燃鞭炮,祈求幸福平安。
其实打灯笼气氛需要提前预热,就像体育运动员赛前先要热身。水是慢慢烧开的,打灯笼的气氛也是慢慢烘托出来的。初九晚上,华灯初上,夜幕降临。妈妈从房间铁丝绳上取下灯笼,用一根一尺多长竹竿挑着,再用细扎丝将竹竿和灯笼上面的半圆铁丝固定好,切一段白萝卜。将点亮的蜡烛塞到灯笼底部的圆环里,竹签一头竖直插进切白萝卜中间,蜡烛不偏不倚,这样我才能放心大胆打着灯走出去。
脚步匆匆忙忙,就像出笼的鸟儿,一下子飞出家门,似乎和村里孩子比看谁最早点上灯笼。小孩子的想法就是如此简单。“玲珑挂青竹,一尺垂红莲”,灯笼玲珑剔透,晃晃悠悠,照亮前行的路,映红了过往行人的笑脸。他们纷纷驻足观看,当起了临时评委。三五成群谈笑风生,看谁家孩子都灯笼造型独特,谁家孩子灯笼最亮。
打灯笼有趣而开心。当弟弟会打灯笼时,一个灯笼不能满足我们姐弟仨打灯笼的愿望。奶奶很能干,她买了做灯笼的彩纸,照着灯笼样品做了莲花灯、罐罐灯和牛粪普塔灯。莲花灯做起来比较麻烦,不过非常漂亮。罐罐灯形状像罐子,直上直下,简单易操作。
牛粪普塔灯笼很有意趣,我不知道起名字的人当时怎么想的,像牛粪吗?养牛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印象模糊。但我非常喜欢这种灯笼。因为没有“骨架”,缺乏铁丝或竹篾支撑,所以只有空空的外壳。把硬的有褶皱的彩纸和上下两个圆圆的底粘在一起就大功告成。上下压缩可以折叠,体积能大能小。彩纸图案富有诗情画意,记忆中山水写意画居多,如果拽开,在烛光的辉映下,慢慢转动,可以看到一幅美丽的风景,引人入胜。“牛粪普塔”名字让人匪夷所思。
三
弟弟刚学会打灯笼特有意思,透过红纱,他目不转睛地盯着上下跳跃的烛火,开心地叫嚷,不停地跺着脚。
“别看蜡烛了!该走路照亮了!”妈妈笑着提醒弟弟。据说,打灯笼照亮屋里屋外,有辟邪除晦之意,新的一年六业兴旺。
弟弟打着灯笼把家里从前到后每一个角落照了一遍。就连茅房、柴房,甚至猪圈都不放过。当走到猪圈的铁栅栏门前时,正在酣睡的两头猪忽然醒来,站起,大摇大摆走了过来,盯着我们。然后,猪的嘴巴忽上忽下,拱着铁栅栏门发出“扑腾扑腾”的声音。吓得弟弟赶紧转身离开。我跟在弟弟后边捂着嘴偷笑。
“你要不要照一下老鼠窝?”我开玩笑说。
“你想让老鼠泛滥成灾啊!”母亲瞪了我一眼。我和弟弟都笑得直不起腰了。
灯笼形状各异,很多时候,三三两两的灯笼天没黑就在主街巡游。接二连三,街坊邻居的小伙伴们欢天喜地挑着灯笼,涌上大街小巷。红光闪烁,忽明忽暗,摇曳多姿。
“小雅,咱们俩去你家门口玩。”大街上人多太闹,我和小雅想单独说话。
“好的,我家门口平坦,地方也大,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小雅欣然答应。
于是,我俩有说有笑打着灯笼走到小雅大门跟前。灯笼点亮了对联上的大字。于是,我俩高举灯笼念起了对联,从上到下,从右到左,一字一板,兴致正酣,忽然“啪”的一声,小雅的灯笼掉在地上,倒在一边,很快闻到一股烧焦的气味。我俩赶快吹灭了小雅灯笼里的蜡烛,虽然灯笼没有粉身碎骨,但是烧了两个大洞。
“难看死了,灯笼被烧成这样,以后还怎么打呀?”小雅又气又恼。
“明天让我奶奶给你做一个莲花灯,别难过了!”我奶奶会做过莲花灯笼,犹如观音菩萨的莲花宝座。
“那多不好意思。”小雅心情明显好多了。
“不用客气!谁让咱俩是好朋友呢。”我勾着她的手,一前一后晃了晃。
第二天早上,我给奶奶一说,奶奶立马找出原来的亮光纸、铁丝和小木板,给小雅做了一盏小巧精致的莲花灯笼。“映日荷花别样红,”但烛光下的莲花灯更加生动美丽,光彩夺目。
四
“小初一,大十五。”正月十五元宵夜注定是孩子们的“儿童节”,也是“狂欢节”和不眠之夜,因为按照我们当地的传统习俗,要进行“碰灯笼”活动。就像所有的故事都要有一个结局,要不然明天的故事怎么开始?打灯笼也一样,年年岁岁,除旧布新。妈妈说十五晚上燃掉旧灯笼,新的一年,眼明心亮,日子会蒸蒸日上。
黄昏时分,脆响的鞭炮声、璀璨的烟花和着小孩子们的欢叫声,仿佛即将举行一场久别的盛大聚会。大人小孩共同参与,呼朋引伴,撒欢儿地跑,走街串巷,尽情嬉闹。各色灯笼在没有路灯的街头巷尾游弋、跳跃,远远望去,点点闪烁,宛如空中繁星。
主街道成了露天灯笼展览会:方形的、圆柱形的,兔子灯、莲花灯、鱼灯、西瓜灯等等,形状各异,品种繁多。除了舅舅送来的灯笼,还有自己手工做的,还有把大白萝卜切一截,中间挖个洞,蹲上蜡烛……
众多的灯笼整体看起来又像一条亮晶晶的长龙,那一盏盏小灯笼尽情地燃烧着童趣和欢乐,融汇在无边无际的朗朗月色中。
“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碰了回家睡。”正月十五碰灯笼的场面很壮观,但也很危险。一般都是关系好的一起碰,最好有大人跟着,防止发生意外。点到为止,灯笼外围刚被烧着就要熄灭。有一次,两个“坏小子”像风一样从我身边飞过,躲都来不及,还没等我回过神来,我的灯笼已经掉在地上,呼呼燃烧起来。
“你们俩眼睛看不见吗?故意的吧?”气的我大声嚷着。
“不感谢我俩就算了,还骂人!今晚碰灯笼,旧灯笼放到明年,眼睛才会瞎。懂不懂啊?!”他们俩还理直气壮。
“你们俩也不说一声,来个突然袭击,想吓死人啊!”我得理不依不饶。
“你现在不是好好的吗?”他们嘻嘻哈哈撒开腿就跑,我刚要去追赶他们,妈妈拦住了我。
“你能追上他们吗?算了算了,只要人没事就好。赶快回家睡觉!”妈妈拉着我的手。我回头看了看,灯火阑珊,街上的灯笼寥若星辰。
打灯笼承载了童年的许多梦想和欢乐,所有灯笼最终都要相互碰撞被燃烧掉,这是大吉大利的象征。碰完灯笼,年气也就消失殆尽,每个人将会开启新的梦想之旅。
(原创首发江山)
感谢云彩老师分享,祝老师创作愉快。
好文章,珊瑚欣赏学习了。问候云彩老师中午好,遥祝春祺,并祝笔丰。
作者从正月十五打灯笼述说到人间烟火的传承亘延,记述小时候打灯笼的趣事,重温奶奶和父母的温情温暖。文章结构系统完整,词语运用巧妙到位,内容丰富多彩,给读者带来无暇的美感。
感谢作者丰笔,感谢黄金珊瑚老师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