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风】时令之趣——立春(随笔)
昨夜一阵小雨,从屋顶的雨棚上飘落下来,随了东来的风,轻轻地敲在窗玻璃上,滴滴答答作响。
生命似乎得到了召唤。清晨睁开慵懒的睡眼,双手向上高高举起,十指交叉,用力伸展;深吸一口气,从嘴角发出一声呼喊“哎呀”!吐尽了积在心中一冬的浊气。
推窗而望,迎来的是一阵微凉的风——带着一丝寒意,却不会侵骨激肤。
妻子前日说冬天已过,花就开了,才想起立春来。
故乡人把新年称为“新春”,因立春总在春节前后,所以新年出门访亲顾友,第一句话便是“新春快乐”。
佩服老祖宗的智慧,把一年时间按二十四节气分配,并按节气进行春种、秋收、夏管、冬储,这是中国农耕文明特有的时间与物候——根据自然气候变化来进行农事生产;以万物生长定日月更替;以物候变化确定生活与运动的规律;遵循自然,源于自然。
记得一首诗,“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正是立春的真实写照。《二十四节气知识》上讲立春有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是生命的开始,年岁的回归,有奋进的激情,新生的喜悦,所以在期盼中带着希望,在温暖中感受生命。
有一株草,从墙角中冒出头来。只想用朱自清的一句话:“嫩嫩的,绿绿的”便好。三两片叶子,附着两三滴昨夜的雨珠,摇摇欲坠,透着清新的味道。
一种声音,从土里发出来,若有若无,似曾相似——白菜上几滴水珠,随了清晨的风,滚落在土地里,“咕嘟”声响,像饥渴难耐的人,一口吞下半杯凉水,从咽喉深处发出来一样。
于是有一种腥味,带着生命的质感,从菜地里飘出来,进入到鼻腔,再到胃,到肠,融进每一根血管里。我感到脚下大地的厚实与松软,有万千的生命在脚底蠕动着,使人站立不稳,有欲欲飞奔的冲动。
阳光下,传来三两只鸟儿的鸣叫。小院里,年前修剪的树,光秃秃的,看不到绿叶,唯有那两珠高大的银杏,悬着去年鸟儿飞离留下的巢穴,迎来了它们的呼朋引伴。于是那清脆的声音,在小院四周的建筑之间回荡着……
三两株梅花,一株海棠,分别立在小院的东西两侧。
白的如雪,粉的似霞,阳光下一阵烟雾。只不会作诗,暂也可吟诵纳兰:“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之句。蓉城少雪,倘若有雪,再逢月夜,凭窗而望,或可有“故园无此声”之感叹。
仅是那海棠,红的艳丽,吸人眼球。叶深绿,光照而生辉;枝牵连,盘旋似游龙。孩子前日问:“何为绿肥红瘦”?我对“海棠依旧”。只是初春,仅是半开,或是花苞,故当可说绿肥红胖,但俗不可耐,增笑罢了。
遥想当年,故乡小镇,有一种美食,酸脆异常,仅凭空而想,便觉喉结抖动,口生津液,回味无穷。
儿时带着弟弟,怀揣新年的压岁钱,去小镇的黄葛树下,见一老太,铺一面板,三尺见方,上着葱丝、黄瓜丝、胡萝卜丝、薄面皮,盐和醋……红的、黄的、绿的、白的,五彩缤纷。
取三毛钱,只见老太取三张面皮,把五彩丝儿包裹在里面,成圆柱状,再把面皮一头回拢,从上倒入醋,递给我和弟弟,于是快速送进嘴里,脖子微缩,眼睛一闭,醋味能把眼泪给诳骗出来,但从“唏呼”声中,却可以吃出春天的味道。
后来进城,方知那美味叫春卷,故乡人因其味,取一俗名,谓之“chong”。
小时候听爷爷讲过,旧时立春当日,行“打春牛”之礼。纸糊一牛,肚装五谷,请德高望重之人,用鞭抽打纸牛,直到肚破五谷流出,预示着当年五谷丰登,丰收之象。
当然,这一打,便促成了春耕的开始。“农家岁首又谋耕”,乡下又开始了一年的农忙。
于是,便记起父辈常说的一句话来——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行。
立者,始也。春者,新也。
2019年2月7日于金犀庭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