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孟庄,我的第二故乡(散文)
你陪我一程,我念你一生。孟庄,你是我的第二故乡。
一
当年,我跟着从事教书育人为职业的父亲,来到这个小乡镇的学府——孟庄中学,完美了我成长路上的一段读书生涯。
从此,那里的人,那里的景、乃至那一份份沉甸甸的情,便如印章般刻入我的脑海,成了我一生中魂牵梦萦的一段美好追忆。
孟庄,其实只是一个普通村庄的名字而已。可是,在那时,这名字却装满了我的灵魂,充实了我的心灵。因为那里是父亲工作的地方,是小乡的首脑机构。那里有政府职能部门,还有供销社、粮管所、卫生所等,是一个九村政治、经济、文化聚汇之地。
村庄不算大。村中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整体上连成一个“工”字形状。远看就是一幅普通的水墨画,极具时代性。
我就读的孟庄中学位于最北端,它东边比邻村子,三面被土地包围着。学校周围没有围墙,无论从哪个方向都可以进入学校,可谓一览无遗。仔细观察,还是有层次感的。
学校总共三幢瓦房,前面两幢各自九间,分别设置三个教室,并且与最后一排西墙一线对齐。末排房子有二十来间,西边是学生教室,东边是老师寝室。中间最醒目的几间是办公室。
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望见门前用黄沙铺得平展的操场,边沿爬满青青草藤。
我和父亲就住后排教室旁边,实际上就是从教室中间隔离一床宽的房子。只因父亲是班主任,便于管理班级。
我就住在不过一米宽的小床上。从此,开始攀爬着我的人生阶梯。
也许是父亲的缘故,我初来咋到,并没有生疏感,反而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优待。
记得,刚走进那个陌生的教室,有同学拍起手来,瞬间教室里便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的脸刷地红了,有点受宠若惊,不知所措,低头不语,傻傻地呆着。老师笑眯眯地走到我面前,温和地说:“这些都是你的同学,你们如同兄弟姐妹,以后在学习上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班级就是你们的家,你们在这里,不但能找到学习的乐趣,还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老师的话音刚落,同学们用热情洋溢的目光关注着我。我难为情地站了起来,笑着向大家点点头。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识、相处、相知,我慢慢地融入了他们的行列,彼此间如同兄弟姐妹。
我也开始与大家交流学习上的问题了。只是这里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以学习成绩论高低的。只要成绩优秀,同学们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
从小就喜欢语文,加上父亲的压力,我对这一门学科可以说游刃有余,无论诗词、文言文背诵,还是写作文,几乎成了老师眼中的“千里马”。就连语文课堂上,有时老师要讲的句子成分或者复句关系的划分,总是让我先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辨析订正。作文课上,我写的那些在今天看来不成体统的文字,居然也被老师拿来当范例点评。一时间我成了同学眼中的“红人”了。
然而对于数理化,我只能保持沉默,因为班上的出类拔萃者轮不到我,我只是一般的成绩,每次考试结果出来总能看到顾此失彼的错误,无奈啊!
为了争上游,只得求助同学了。我的好友有余琴、许杰、黄菊等,他们数理化都比我优秀。但是为了考试名次,彼此也你争我夺的,有时也顾不上我。
经过班主任老师的劝解,大家便敞开了心扉。许杰是班上的数学状元,我每次都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她始终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直到弄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有余琴给我讲解化合价与分子式的关系;物理电学串并联电路的计算,黄菊,不知画了多少个线路分解图让我辨析明白。经过大家的精心指导,我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把自己过去落下的功课补了回来。
课余时间,和父亲搭班的数学老师,也不断地抽时间给我查漏补缺;代英语课的何老师也利用课余教我音标的发音部位和方法,让我力争读得标准写得准确。在各种力量的支撑下,我也不再畏惧错误,笔耕不辍地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着。有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我的成绩上升得很快,心里也满满的感激之情。
二
从小一直跟着母亲,吃喝拉撒睡全由母亲包办着。
离开家后父亲便一肩挑了起来。为了让我多挤点时间学习,一直学不会做饭的父亲,也学会了做些家常便饭;连自己衣服都不洗的父亲,却学会了给我洗衣服。
记得,父亲每月只有四十二块五工资,既要孝敬父母,又要养家糊口,四面八方的开支让他捉襟见肘。
那时,老师们都是集体起火,并且开火不停火。两个人去食堂吃不起啊!父亲每天每顿饭只得从食堂打回自己那份饭,再用煤油炉煮一些饭,和我一起吃。
父亲一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抽烟,对于一个在职工作人员来说,也不是不可以的。因为太拮据,只好吸旱烟,时常腰里或者手里带着烟管出入,似乎和教师的身份不相宜。所以有一些同学便唤我:旱烟袋女儿。我心里难受,可又拿父亲没办法,真是哭笑不得。可是,父亲却十分满足。
其实,在我们兄弟姊妹中,父亲是偏爱我的。连其他的教职员工,也很喜欢我,偏爱着我。
学校的炊事班长,一个特别勤劳干练的老人,经常戴着长长的藏蓝色围腰,挽着袖子,不是在蒸馒头,就是去菜园除草。
他做的一个个又白又光滑的馒头,吃到嘴里既筋道又甜润。他种的菜园,菜蔬郁郁青青,瓜果满地。老师们吃着不要钱的菜和瓜果,心里有说不出甜蜜。
老人总是隔三差五地送蔬菜和瓜果给我。那阵子,我和父亲从来就没有买过菜。星期天到了,老师们大多回家了,父亲也回家了,剩下我一人,他就过来唤我去食堂吃饭。
他常常悄悄地对我说:“华娃,我煮的南瓜和冬瓜汤,供应老师们享用,不要钱,吃得进去你尽管来舀,别人管不着。”我总是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偶尔才羞涩地弄一些来。
学校没有供水的专用水井,就与村里人共用一口井。那是一口辘辘井,在学校后面,因为家里没有大桶,所以每次他挑水回来,总是喊我去倒上一铝锅回来。他那和蔼可亲的形象定格在我心中。
孟庄中学的同学很热情友好。不管谁家有了好吃的,也会带给大家分享。
一年四季中的青瓜梨枣,庄稼地里的花生、红薯、玉米、豌豆……我都能品尝到新鲜。同学们热情洋溢的笑脸至今记忆犹新。
在那里我还结交了这辈子难得的情深意厚的闺蜜。她叫孟云,长我一岁,长得俊俏伶俐,活泼可爱。她是家里老大,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亲是村支书,她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很上进,也是仰慕我的学习成绩,才走到一起。
每次的作业,基本上先来询问我一番才放心去做。我喜欢她的容貌,一个十分靓丽的小美人。人见人爱,谁舍得惹她生气呢!久而久之,友情深了,就像姐妹一样相处。她把我接到家里,她父母为我做了一大桌子菜,那种热乎劲让我很受感动。
从此,每到星期天或者假日,她总是邀我到她家,款待我,给我改善伙食。我们在一起,书里书外,芝麻绿豆,理想愿望……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至今仍然往来不绝。
三
我在孟庄呆了四年,早已把足印深深留下。孟庄,自然成了我第二故乡。
村庄里的一草一木,同学家的门槛高低,同学家长的笑脸……我记忆里藏着清晰和温暖的画面。
和我年龄相仿的人,几乎都认识我,至今依然能准确叫出我的名字。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
难忘的过往,留给我的印记是深刻的。环境、天气甚至连那时的感触都会一一浮现。
孟庄,这些年你的变化真大呀,在我的心中,你依旧是:苍穹的蓝天下,一座如“三”字形状的瓦房横卧在村头西边,屋后一口凸起的辘辘井,在岁月中静默着……
孟庄,我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第二故乡。
一篇饱含深情的文字,给人以热情与怀念。字里行间处处都书写着当年的感动与难忘。
好文章,珊瑚学习了。问好老师。
感谢老师赐稿八一社团,期待老师更多佳作。问候老师中午好,遥祝春祺,并祝创作愉快。祝老师天天开心,快乐永远。祝老师笔丰。
一篇抒情散文,给读者留下愉悦的心情。
一篇抒情散文,给读者留下愉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