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关于“度人”(随笔)
郭宗社的诗集《寻诗的山路》要出版,因出版社催得急,于是饭后他来家中见我,希望我能为他的这本诗集写几句话。推脱不过,只好勉强应了。既然应了,心中便有了压力。
这本诗集的稿件,我是在一个多月前看过的,看过后,心中一直不平静。郭老师的诗歌呈现出一种自然感触,同时也对丑陋的事有了笔尖上的碰撞,诗意地将当下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里的东西都尽可能地展现在他的笔下,涉猎之广,角度之刁,甚是惊讶。无论空间、时间、还是自然与风物,诗人全部杂揉在一起,然后再进行拼贴,用文学的语境组成新的视网膜去看这个世界,形成跳动朦胧的诗句。
也许是作者年岁的缘故,脚下的路坎坷曲折,思想就有了不同,多了一些只有诗人才能感知的伤痛。这些痛,融化在他的诗歌里,每一首诗都是事与物、心与情、人与魔的对峙……
记得《心经》里有“度我度人”的说法,我的理解是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一夜无眠,黎明时分方有了一丝感悟,趁天还没有亮,思绪还清醒,匆匆几笔记下,唯恐睡下后会与梦一起游荡丢失。微信急忙发给他,好让他睁开眼时就能读到这段唏嘘的文字,好有一个欢喜的早晨,也算了却我一桩心事。
他的诗歌我经常读,同在一个小区居住,见面聊天谈天论地是常事,言语间没有了客套,时常会为一句诗,一个词,争得面红耳赤。这就是文友,我这样想。时间久了,理解和信任自然就升起来了。他的人生经历我比旁人知道的要多,尤其是他几十年在诗歌创作的路上,走的甚是艰难坎坷,如果不是对诗歌的挚爱,早已搁笔睡大觉去了。
以下这段文字我用第一人称去写,不知道郭老师看后会有何感想。不管好与赖,写了就行。
把一枚红色的樱桃含在嘴里,我尝到了太阳的味道。苦涩自然有,是生活,甘甜是阳光。
心中有了诗,少时便喜欢上了,并存于心。
成年爱上了诗,有了写诗歌的欲望。
每次写诗歌,内心就会呈现一个味蕾,五味俱全的生活总会被这个味蕾感悟着。总希望能给诗歌中投进一小撮茶叶,浸泡出心中真实的苦涩;或酿制出一股酒的芳香,让生活变得甜蜜;或采摘一束繁花,让人生璀璨夺目;或涂鸦一幅有釉彩的画,让自己的思想融入安静……
无数个冬去春来,多少个不眠之夜,诗歌始终萦绕在大脑间,她驱走了睡意,迎来东方的鱼肚白。
不理解的事和那些不明白的人,无法阻隔诗与我在心灵深处的交流。
我把阅读看成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内心和世界。好的诗歌是会流传下去,走进时间,走进过去,也存活于将来,被后人阅读之中。一首好的诗,就在于被人们记住。
诗歌是有灵性的,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看不懂的诗不能说不是好诗,黑洞是存在的,不能因为不曾见过,就去否定其存在。多样性的自然生态,造就了奇妙的世界,也给了我独特的思维方式。天在我面前,因为是躺着,我在看它的;天压着我的脊背,让我无法喘气,更无法看到它的蔚蓝,因为我趴在地上,只能闻到土地的气息……
斗转星移,暑去寒来,花甲的年轮已从我脚下悄然滚过,但所有的印象像昨天,记忆犹新。时间把我的满面涂抹的褶皱堆垒;不得不走进理发师的门,把一头白发染成青丝,换来一副虚假的青春。
这一路走着走着就老了,稍不留心就挂了。珊珊学步,摔得头青脸肿是常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今后走路不再跌倒。只要想得到,时间就会给我。在诗歌的海洋里,呛水是常事,否则学不会游泳。
诗歌是结发妻,无声地陪伴一生;诗歌是知音,困惑的时候,诉一曲相思;诗歌如一枚创可贴,止住流血的心……
以出世的眼光,写入世的诗,能真切地教你恍惚,熟悉地教你陌生。但愿丢一粒种子于泥土,秋季能获取丰收的喜悦。
我经常问自己,诗在哪里?四周寂静,无人回答。看着远处的群山,我终于明白了。
诗在远方。
问候老师下午好,遥祝春祺,并祝开心每一天,幸福安康。
黄金珊瑚老师一篇诗集作序,文笔“黄河”曲章一样抑扬顿挫娓娓道来,文字有板有眼,有棱有角,精准到位,情感无不渗透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
钦佩,好作品,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