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妈妈,儿女的教科书(散文)
2020年正月16,是妈妈过世四周年的祭日。那天上午,哥打来电话,商议上坟事宜。我跟哥说,大年初一刚给妈妈送礼纸钱,现在“疫情” 当前,响应国家号召,不出门,不聚餐,为政府,更是为亲人、为家庭宅家为好。
兄妹们虽没去为妈妈做祭奠活动,但心里从没忘记对妈的缅怀。
这篇文章是妹妹写给妈妈发自心底的文字,以寄托我们的哀思,我转发保存过来,意示对妈妈的纪念。
一
把对母亲之爱的诉说流露于笔端,很早就有此想法,但不敢下笔,唯恐笔尖担负不了这份沉重而亵渎母亲,然而又有一种强烈的诉说感想把母亲的情怀诉诸于文字,以慰自己不孝之心,以使自己少点遗憾。
每每想起母亲,眼前出现的就是一幅幅画面:母亲盼儿归的眼神、满足的眼神、蹒跚的脚步、愧疚的眼神、送女的眼神以及母亲哲学诙谐的语言。每每想到母亲,脑中就出现了《懂你》《隐形的翅膀》《梦里献花》等歌曲……这些与母亲的情怀相比,不足而论。母亲、母爱、为人母的情怀,我想就是文学家、语言大师也难以担负表达的任务。
年迈的母亲,幼小失去亲人,孤女一人漂泊谋生,领着年迈的外祖父为仅有的一点薄田与家族打官司,历经了生活和心理上的种种困难和挫折,这段经历母亲很少提及,怕是心中的伤疼难以抚平。18岁成家后,侍奉养尊处优的婆母和丈夫,抚养年幼的小叔,养育幼小的儿女。及至文革,头顶“右派”家属的帽子,操持抚养儿女、婆母的重任,还要承担连带的批斗和游街、安慰愤懑家人,但母亲一如灿烂的阳光情绪,把乌云无声息的放在阳光之后,把信息和坚定、豁达带给家人儿女和邻居,正如邻居所说:是“右派”的家属,也是劳动模范又是大家的解闷人。少小的印象中:左右邻居的婚丧嫁娶生养、邻里和睦大都要母亲到场,父亲无奈和苦闷、惆怅的问题总是在母亲无言的行动中解决。及至老年,父亲病榻中,母亲把自己的病情掩藏,一人承担照顾病中的父亲,对于病人的挑剔和无礼母亲以笑语和笑脸化解,只有在父亲的最后几天,实在时支撑不了时,母亲才允许哥哥们的分担照顾。父亲病故以后,年轻的我女儿出生,陶醉在处为人母的欢欣中,忽略了母亲的心痛和病体,母亲为刚刚出生的女儿的两个外孙女又操持了,又把自己的心痛和病情掩盖,如阳光温暖儿女。及至病情无法掩盖了,自己的身体无法再为儿女出力了,母亲愧疚溢于言表,母亲配合医生治病的行动甚为主动,因为母亲知道,儿女还需要母亲分担。
母亲自立自律,一人不愿成为儿女的负担,但凡能够独立的能够为儿女分担的,母亲总是尽力的力所能及。早些年,儿女经济不宽裕,母亲总是分担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不顾多病的身体,坚持养鸡养鸭,为自己为儿女;年近六旬的老人坚持一人到田间解决燃柴问题,不管春夏秋冬;夏收时节不顾多病的身体一人坚持捡麦子。哪怕是儿女的极力反对,也要坚持。理由是:就当锻炼身体。这是母亲的托词。真正的理由是:为儿女尽力,为儿女分担。 及至年迈,母亲四代同堂了,腿脚也不灵便了,走几步就有疲惫的感觉,但母亲不愿被人搀扶、不愿使用拐杖、不愿被人端吃端喝,总是力所能及的做饭、在院内侍弄青菜、花草和鸡鸭,她的理由是:自己不能惯着自己,要坚持自己行动,要自己给自己压力。对于身体的衰老,儿女的担心,母亲总是风趣的说:老了是自然规律,老也是与时俱进的,不能怨,要接受 ,要坦然。对于儿女所买的药品母亲总有自己的道理:感觉不舒服是按说明遗嘱服用,感觉正常时减量服用,这样不会产生耐药。实际上是为儿女节约。
母亲年迈了,默默承受无奈接受衰老现实的同时也在默默的抗争,一如既往和邻里聊天,和青菜交流,和花草对话,和猫狗逗嘴,和邻居下棋、闭目回想。母亲的小院里,夏天有哥哥们做的遮阳棚,春秋有花草,冬天有哥哥们做的火盆和侄子买的电暖气,一年四季更有母亲的豁达和开明,左右邻居和一家的老小都喜欢到小院坐坐,和母亲聊上几句,更有知心的老姐妹和同龄的老人坐上半天,回忆以往,聊聊儿女和子孙,聊聊人生的感慨,更有心情的温暖和诙谐的笑语。母亲认为:老了有愿意聊的邻居应该满足,说明自己的大脑还没有痴呆。如果说聊天、下棋是母亲对衰老的抗争,那么坚持看新闻联播与其说是与衰老抗争不如说是对儿女的牵挂。听到新闻中的“下岗”、“失业”“破产”、“增资”等词语母亲都会一一询问在外的儿女子孙,听到“三个代表”、“八荣八耻”“和谐社会”时,母亲会在儿女归来时一一的考问。日常的谈话,母亲总是时不时的用上“三个代表”“和谐社会”“等词语,引来大家的欢笑。年轻的孙媳妇孙儿甚至重孙回到老家,总是首先到母亲身边汇报,把自己的开心、苦恼诉说与母亲,一次,母亲三孙子的女朋友要来家,母亲发话了:要用“三个代表”的精神招待女孩。节日,一家老小团聚了,母亲指示了:要用“和谐社会”的要求做和谐家庭。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不服老的母亲。
二
母亲,一位文盲但很有知识的母亲,母亲是一本教科书,是我人生的教科书。“爱是没有天造地设的老师,爱又是无师自通的,爱很艰难,爱使母亲在时间中苦苦探索”,对于亲人的爱使得母亲年迈之时还在反思、思考、探究。女人是脆弱的,但母亲是坚强的,母亲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妇女,她出色的是她的坚韧、豁达、善念,母亲最对得起的就是她的6个儿女,她为家庭奉献了自己,母亲那种类乎本能的奉献养育了我们并恩及我们的后代。母爱伴随着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屡屡、绵绵不断,对儿女的爱依附于母亲超常的精神和意志,依附于母亲浓浓的慈祥和善念。母亲的善念、宽厚、豁达、坚韧使儿女在顺境、逆境中懂得了如何面对。我的母亲更在于把她的爱升华到了割舍的高度,忍痛割舍,放飞儿女,“母亲高屋建瓴地完成与儿女的分隔,高度重视生命的不同个体,完成爱本质的升华。”
母亲,我人生的教科书,母爱如天、 如地……,我不敢轻言母爱的比喻,在我心中,母亲是我彻夜相伴的心灯。由己推人,世上的母亲一样,母爱缘于天性缘于自然,升华于日后的艰难探索,不夹一点私,不掺一点假,不需要任何理由,是一种纯洁与神圣的爱,全心倾泻,自从孕育了儿女的那一天,母亲的一世都因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而奉献牺牲而高兴满足。如果说: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有一种支撑让我们心痛、有一种爱让我们宽厚、有一种支撑让我们坚强,我想这就是母爱,小心的在词汇中寻找与母爱相匹配的词语,想到了虔诚的佛徒对佛的至尊至爱至敬,母爱如佛,母爱如佛!母亲告诉我的。
随着生日像积木一样越搭越高,手脚逐渐不听使唤、头发越来越稀、臀线渐趋消失……无论多不情愿,似乎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而又不可避免。
不过无需如此消极落寞,而年岁的累积也远非一种落日黄昏的悲凉。
整个社会对年老有一种普遍的恐惧悲观心态,真是让老年人太烦了。处处都是年老的笑话,人人都把未来的岁月看成死胡同,空洞无物。但事实恰恰相反,当你真正去了解老年人,你会知道,其实是老年人为年轻人担心,因为年轻人要熬过的事情还有太多太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放开年轻时的很多惆怅。另外,生活经历——无论是好是坏——都会教会人们如何接受、享受眼前所有,而非寄望未来,生活重心也会从物质转向人本。
年轻时候感觉如此难以割舍的事情都会慢慢地放开,所以,我们会感觉自由很多……所有老年人都有谈到这种自由的感觉。
但也不是所有人在上了年纪后都能怡然自得。有的人因太过专注自我,无法拥有一种长期持久的关系,最终落得孤单、失落。同时,也不能无意淡化年龄增长过程中身体的衰老。行动不便、体力不支等等确实是令人怅然若失。但是,所有这一切最终会给人一种如同禅宗般的接纳,并且平添一种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情,因为人们对生活中坏的方面已经了然于心。
“这是很多老年人经历人生一切后,最终认识到的一点。”
太多上了年纪后的东西,一些内在的东西,只有我们真正到了年龄才能体会得到。年轻的时候只会看到表面的东西,而我们却被表象欺骗了。
(写于2016年2月)
后记
好久没有这样的踏实归属感。自母亲到天堂后,我是第二次回家(母亲在时每周一次),走到村边的肉店,不自觉地停步买肉,猛然醒悟后自笑,这是久违的习惯了。及至到家,先是哥的一顿嗔怪随即又是一番关心的询问。兄妹们一同回忆父母,一同感慨父母的不易,一同翻看儿时的老照片,一同回想当年,有笑,有泪,有悟,有畅想,有叮咛。看到哥哥妹妹们的辛劳开心的日子,一种欣慰,一种放下,一种幸福,看到下一辈的孝敬和勤奋,又有了一分放心一种满足。
坐在母亲生前住的小屋,仍然感觉到母亲的气息,隐约听到母亲的声音。母亲身上那种婴儿般甜甜的气息至今还真切的记忆着。坐在小屋中,感觉可以和母亲聊天对话,可以被她的气息包围,相信母亲能够感知我的气息,感知到我在身边。很踏实!
四年来,心中像过电影一样都是妈妈温馨的大片,兄妹们在一起最多的话题都是围绕在妈妈膝下的经历。是啊,人间的亲情,莫过于年来节去亲人们聚在一起,互相祝福问候,诉说陈年旧事,回忆那些心中抹不去的印记。
在这特殊“抗疫”防护时期,我兄妹们未能团聚和给过世四周年的母亲做祭拜活动,可心中都惦记着和
在母亲不能自理的年间里,妹妹对母亲的给予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多的是心情,无论什么样天气,不管自己再有事情处理,十多年如一日形成规矩,每周必回到母亲跟前,给母亲心灵上慰藉。
老师,辛苦了!老师,我代表兄妹们谢谢你!

老师的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母爱,母子和母女间的温情。让人感动。好作品,珊瑚学习了。问好老师,遥祝春祺。
谢谢老师夸奖。
妈妈是儿女们心中的一盏灯,照亮生活的路。
谢老师赏阅并留香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