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唉,我养的儿子咋这么傻呢(随笔)
昨天晚上,我与儿子闲谈,谈着谈着扯到了他的学习成绩上,他说:“上学期六门儿功课平均93分儿多。”
“还不错,能申请国家奖学金吗?”
“得不到,那得年级前五名,我估计差一点儿。”
“能得国家励志奖吗?”
“那肯定行,可我不想申请。”
“为什么?”
“因为学校要照顾贫困生,如果我申请了,就有一个贫困生少了一次机会。”
“也不是全照顾贫困生的,只是说他们优先吗?”
“那也不行,咱家又不算贫困。”
“咱家也不富裕啊,你爸我们都是工薪阶层,一个月加起来也没几千元收入,你申请上了,不也能减轻点家里的负担吗?”
“你怎么知道他们不是贫困生呢?只不过有的同学好面子,不说罢了。励志奖有5000元,对他们来说,是父母打工很长时间的工资,对你们来说也就一个月工资。他们比我们更需要它。”
听了他的话,确实够“高尚”,我无无话可说了,可我心里还是觉得他有点儿傻。
晚上睡觉,我给老公说了这事儿,想让老公劝他申请。谁知老公说:“人家境界到了,不申请就不申请吧。你儿子自小就傻,你又不是不知道。”
一句话勾起了我的回忆。
2004年,他5岁。我们当时在北方生活,有一天,他跟院里一个小姑娘在外面玩,突然一场寒风吹来,气温骤降,小姑娘冷得直哭,他把自己的厚外套脱了给小姑娘穿上,自己穿了件毛衣冻着跑回家啦,当时吓了我一跳。后来人们知道了这事,打趣说,他喜欢上人家小姑娘了。我问他为啥这样做?他说看小姑娘冻得好可怜,就把衣服脱了给她穿了。
2008年,他9岁。一天,学校组织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当时学生们一般都是捐50元钱,我也给了他50元。谁知后来校长在数钱时多出了200多元,大家都不知道是谁捐的。经过多方打听,一个学生说像是他捐的,因为捐款时,别人都是直接掏钱,只有他拿了个信封。校长再三叮问,他才说自己把压岁钱全捐了。全校师生都很吃惊,校长想请示联校,要逐级上报,宣扬他的好品行。我制止了,说:捐了就捐了,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要助长他的虚荣心,一个孩子过早的被宣扬会飘起来的。事后我问他:“你的零钱,平时我花你一分钱都不给,这次咋这么舍得呢?”
他“哇”一声哭了说:“我在电视上看到那些灾区的小朋友好可怜呀,他们有的无家可归,有的缺衣少食,有的还残疾。”
又是“可怜”人家。我说:“你有爱心,这很好。只是捐钱时应该给我说一声。”
“我怕你不让我捐那么多,只好悄悄捐了。”
我无语了。
2017年,他18岁,参加了高考。以他当时的成绩,能学很好的工科,可他非要学理学。报考时,我与他发生了激烈地争吵,因为我觉得学工科将来能好找工作,容易就业。可他却说:“中科大一位教授告诉他,理论的发展推动工科的发展,工科的发展要以理论为基础;雄厚的理论基础才能推动工科的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科发展迅速,而理论发展薄弱。现在工科的发展到了快要受制约的程度,国家急需要一些埋头做理论研究的人。所以我要献身祖国的理论研究。”
“学工课也能做理论研究啊,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能总结经验,得出理论。咱还是现实一点儿吧,结合家里经济状况以及以后的工作、生活实际,学工科比较好。”
“我不奉献,谁去奉献?”
最后他还是坚持学了物理学。想起这事,还为他将来的工作、生活发愁。大城市一套房子都要上千万,将来做理论,能挣几个钱呢?
想到这些事儿,我不由在老公面前感叹道:“你说我养的儿子咋这么傻呢?以后咋生活呢?”
“傻子有傻福。你以为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就好啊,你以为他将来就不能生活了?你的精神境界太低了,人家的追求符合当今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符合国家倡导的奉献精神。一个人精神追求越高,社会责任人感越强,动力就越大,将来,为社会做的贡献就越多。一个老太婆在那儿瞎操心啥呀?”
想想这个糟老头子的话也有点道理,我只好不吭声了。反正这儿子已经养傻了,那就继续傻着吧。